第469章 用人堆出准确来
作者:夜雨揽轻风   四合院:大国工匠最新章节     
    第469章用人堆出准确来
    天蒙蒙亮,勉强能够视物。
    张翠张导姜辰:“小辰,可以开始了吗?”
    姜辰道:“嗯,可以!你们能看得见就可以开始了。”
    陈显农道:“稍微再等等,现在天还没亮,看不清楚,可能会导致稻穗脱落,影响产量。”
    “这么久都等了,也不急在这一时,再等会再等会。”
    姜辰暗自叹息一声:“那就再等等吧,等天大亮了再说。”
    实际上,这是陈显农实在过于谨慎了。
    稻穗结在稻谷上,还是比较紧实的。
    就是脱粒的时候,都要费点劲,哪有那么容易脱落。
    不过陈显农既然都这么说了,姜辰也不好多说什么。
    这种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又何必浪费口舌和人争论。
    你尊重他一点,他以后也会给与你尊重。
    不过周新建可不在乎这个,他哈哈大笑道:“老陈,不是我说你,你这也太小心了一些吧。”
    “谁家收个稻子,还要这么小心谨慎的。再说就算脱落了,不也还在田里吗,找人拾起来不就成了。”
    陈显农哼了一声:“你懂什么,按照小姜的说法,这些稻子是直接可以作为种子使用的。”
    “每一粒稻谷都很宝贵,万一掉地上,被人踩坏了,那都是巨大的损失。”
    然后,陈显农开始给周新建普及鸡生蛋,蛋生鸡的理论。
    周新建听得是目瞪口呆:“还可以这样算的?”
    “按照你这么算,一粒稻谷就是全世界的口粮。”
    陈显农仿佛没有听懂周新建话里的取笑之意:“理论上来说,在无穷久之后的将来,是可以实现的。”
    理论上来说,这事还真有可能。
    但,也只能存在于理论之上。
    这时,一名身着制服的警卫上前:“姜院长,您好!”
    姜辰道:“我认得你,上次去首长那里的时候,在首长那里见过。”
    周新建道:“这位是首长的警卫队队长。”
    队长笑着点点头:“姜院长记性真好!首长说了,如果这稻谷的产量超过每亩一千五百斤,他们就会将这个稻种命名为姜辰1号。”
    “后续在这个稻种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更高产的稻种,分别叫做姜辰2号,姜辰3号.”
    作为首长的警卫,他很注意自己的立场。
    除了姜辰,很少和其他人沟通。
    姜辰一愣:“这,用不着吧,就叫超级稻什么的就成。”
    他就想不明白了,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用他的名字来取名。
    难道姜辰这两字,真的有那么大的魅力吗?
    周新建哈哈一笑:“小姜啊,我觉得挺好。每一个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同志,都应该被铭记。”
    “所以这件事情上,你就不用客气了。”
    姜辰毕竟是工业体系的人,一个搞工业的,在农业体系青史留名,周新建当然高兴啦。
    队长点点头:“是的,首长也是这个意思。”
    陈显农的脸色有些复杂。
    他知道首长这么做,其实还有敲打他们农业部的意思,这件事谁的功劳最大,上面早已知道,奉劝农业部的其他人员少在这上面动什么歪脑子。
    陈显农倒不会有什么歪心思。
    但刚刚周新建已经这么得意了,这要是再用姜辰的名字为这种稻子命名,那周新建不得蹬鼻子上脸,把农业部的尊严踩在脚下反复践踏。
    姜辰沉默半晌:“也行吧,不过是个代号的问题,我太矫情,反而不合适。”
    “我都听上面的意思。”
    至于一亩产量能不能大到1500斤,不仅姜辰不担心,就是陈显农心里也很肯定。
    毕竟试验田就在这里,他们农业部可是从一开始就关注到现在的。
    一亩产量能有多少,从水稻的长势和饱满程度,就能大致判断。
    又等了片刻,天终于大亮。
    陈显农这才点点头:“可以了。”
    姜辰点点头:“各位,可以开始收割了,开工吧。”
    “好!”众人答应一声,乌压压的一群人,就冲进了试验田警戒区。
    姜辰吓了一跳:“这”
    关于收割的事情,姜辰管得很少。
    因为水稻收割,本身就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不管张翠还是张华军,都能安排好这件事。
    所以看着眼前这收割规模,姜辰有些傻眼。
    就这么多人,不说这点试验田,就是再扩大十倍,也能一天收割完。
    陈显农道:“咱们没有先进的机械,那就只有用人力填补科技的不足。”
    “多点人,尽量追求数据的准确性,减少稻种的损耗。”
    这老小子,这会也在贬低工业部门呢。
    姜辰道:“这,是人数可以弥补的吗?”
    陈显农淡淡一笑:“你看.”
    姜辰看向试验田,再次被震撼了。
    张翠和张华军,都手拿镰刀负责割水稻。
    按照农村的惯例,一个人负责割5-7列。
    一镰刀,割倒一整株水稻,然后放倒在田里。k
    后面自然会有人收集到一起,然后用人力机械脱粒。
    但今天,整个操作流程完全发生了变化。
    他们一镰刀,割下一株水稻,后面立刻有人伸手小心的从他们手里接过这株水稻。
    然后,小心的将水稻放在一张铺开的布匹上。
    整个过程,都很小心,生怕有稻谷脱落。
    同时,他们也会仔细的观察地面,如果有脱落的稻谷,哪怕是一粒,也会捡起来放在布匹上。
    当布匹上的水稻有一定量的时候,就会有人将布匹裹起,小心的将水稻运送到脱粒的地方。
    脱粒之后,又有人将脱下的稻谷,拿袋子装起来。
    而这些袋子,上面都是有编号和袋子重量标签的。
    脱粒完成的稻草,也有专人拿到一边,然后开始在其中仔细寻找。
    将脱粒不彻底的稻谷捋下来,同时夹杂在稻草之间的稻谷,也一粒一粒的找出来,放进袋子里。
    装满一袋,马上拿去称重。
    然后减去袋子重量,得到精准的稻谷重量,然后计数。
    参与劳动的,是军方人员。
    而负责监督全程的,分别来自农业部、秘书处和公安部门。
    整个过程,突出一个精细。
    而这个精细,就是用人堆积出来的。
    嗯,这一点确实有这个时代的特色。
    不管是产能,还是规模,都喜欢用人力去堆。
    但就结果来说,姜辰也不得不承认,这样得出的结果,确实很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