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支教条例
作者:橘子不酸也不甜   这个夫人不好惹最新章节     
    由于林雨柔对大梁官员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所以天元一朝至今为止并没有那些投机取巧之徒和“为政为名”的官员。
    虽然大家在政见上可能存在分歧,但也算是志同道合,不会为了反对而反对。
    没人反对,这条诏令自然很快就颁行天下。
    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
    “李兄,你听说了吗?朝廷颁发了《支教条例》!我们这些读书人现在可以选择前往新设立的象郡、九真郡、交趾郡、日南郡、临邑郡、膘东郡、膘南郡、暹罗郡、膘西郡、膘北郡等二十郡开设学堂,教导百姓。只要一年后门下有 20 名学生通过官府的考核,就能直接被授予官职!这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喜讯啊!”
    “没错,朝廷总算是看到了我们读书人的艰辛与不易,才制定出如此良策啊!”
    "快看,诏令公布了!快看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承天之佑,恪守皇极,治理天下,以文德化民成俗。今国家广土众民,疆域日扩,新设象郡、九真郡、交趾郡、日南郡、临邑郡、膘东郡、膘南郡、暹罗郡、膘西郡等二十州郡,以安四方百姓,实乃国家之幸事。
    然郡县初设,人文未兴,教化未广,是以朕思及之,欲选才学兼优之士,前往支教,传授圣道,启迪民智。凡有志于教育,怀才而不遇者,皆可踊跃报名,共襄此盛举。
    朕许诺,凡前往支教之士,朝廷将优礼相待,厚赐禄俸,以示皇恩浩荡。支教期间,当悉心教导,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树立楷模。待考核之时,门下若有二十名学生脱颖而出,通过考核,朕即赐其就地授官之权,以彰其功,激励后进。
    此乃朕之诚意,亦是朕对天下士人之期许。望诸君子共赴新土,播撒智慧之种,为朕之江山培育英才,共筑盛世之基。
    钦此!"
    "快看 ,下面是《支教条例》的具体内容。"
    "别挡着,我看看。"
    "《支教条例》:凡大梁读书人自愿去南方二十郡支教者,报销路费……需要当地官府备案登记,然由官府出资建设学堂……支教期间包吃包住……考核通过者当场授官……不通过者可在各衙门为吏……设立教化榜,教化榜排名前三者,加"圣人"尊号为,朝廷为其举办封圣仪式!"
    "嘶——"
    衙门前聚集的众多读书人看到这条邸报,无不倒吸一口冷气,之后便是大喜过望,纷纷欢呼雀跃起来。
    然而,世间总是不乏一些自视清高之人。
    “哼,你们这群连秀才都考不上的废物,还是赶紧脱掉你们的长袍,老老实实到田间地头去当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吧!别在这里浪费时间和粮食了!”
    “依本少爷看啊,哪怕这科举改成一个月举行一次,甚至一天举行一次,你们这些家伙也是绝对考不上的!哈哈哈……”
    “可不是嘛,自己没本事,怪道路崎岖不平,肚子里空空如也,反倒责怪科举取士的难度太大。没有真才实学,还是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埋头苦读吧,说不准哪天天降大运,还能让你们侥幸地抓住马尾爬上马背呢!”
    几个举人嬉笑着附和道。
    正反双方吵作一团。
    ……
    “哼,让咱们这些饱读诗书之人去那鸟不拉屎的荒蛮之地,教那些未开化的蛮夷学习我大梁的诗词歌赋和经典文化,这不是浪费时间嘛!他们怎么可能学得会呢?”有人愤愤不平地说道。
    “是啊是啊,这分明就是换汤不换药的‘孝廉制’啊!到最后,咱们肯定又会变成那些世家大族争权夺利游戏里的一颗任人摆布的棋子。”另一个人附和道。
    “坚决反对!我们好不容易通过层层考试,才考取了秀才、举人功名,凭什么要给这群连童生都考不上的家伙创造条件,让他们跳过科举直接当官呢?”众人情绪激动,义愤填膺地高呼道。
    ……
    “赵兄,你该不会也想走这条捷径吧?”突然,有人将目光投向了一直沉默不语的赵某身上。
    “王兄,这话从何说起啊?小弟虽然自知才华不及老兄您,但论起品德来,小弟自认为还是有几分高洁之气的,这种有损声誉之事,小弟怎会去做呢?”赵某连忙解释道。"
    ……
    “哼!这些朝廷中的利欲熏心之徒竟然妄图造圣,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若此例一开,圣人之名岂不成了烂大街的货色?我辈读书人绝对不能向他们妥协!”
    “正是如此!女子无才便是德,那林雨柔倚仗冠军侯顾氏的权势,借拥立之功竟敢僭越摄政王的位置,如今更是放肆到玷污圣人的名号,实乃无君无父、不忠不孝之人。我等读书人需要有骨气,决不会向这个毒妇屈服......”
    那中年书生仍在激昂陈词,口若悬河之际,突然传来“砰”的一声巨响,包间之门被猛地撞开,五六个衙役如狼似虎般冲了进来,二话不说便将中年书生拿下。
    “汤如松,你的事情败露了,乖乖跟我们走一趟吧!”
    “你们要干什么?这是因言获罪!自古以来从未有过!从未有过啊!”
    “诸位,汤某冤枉啊,冤枉啊!”
    “呸!因言获罪?休要胡乱攀咬,就凭你也配!”
    为首的衙役一脸鄙夷地朝着那一桌哆哆嗦嗦的书生狠狠吐了一口唾沫,然后目光凌厉地盯着他们说道:“本来官府办案根本无需向你们这些家伙解释什么,但当今圣上即位之后明令办案必须要遵循疑罪从无原则,绝不可仅凭主观臆测便严刑逼供屈打成招,唯有铁证如山方能将嫌犯抓捕入狱!”
    “这汤如松身为长辈却逼迫自己的儿媳与他通奸,结果被其儿子撞破丑事,他竟然趁着混乱之际残忍杀害亲生子,并诬陷儿媳杀夫。好在京兆尹顾兴婉得到摄政王大人的点拨,下令开棺验尸,最终才让真相大白于天下——真正的凶手正是你汤如松无疑!”
    “你家的管家、丫鬟绿柳以及参与搬运尸体的马五都已经捉拿归案了,如今人证物证俱全,岂容得下你再继续巧言诡辩?来人啊,把他给我带走!”
    “好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整天满嘴都是仁义道德,实际上却是满肚子的男盗女娼,这种人简直就是我们读书之人的耻辱!”
    类似的场景不断在大梁各地重复上演。
    林雨柔心里很清楚,如果单纯依靠那些读书人自愿前往南方支教,那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毕竟,许多读书人因为自己识字读书的缘故,在乡村里享有极高的声誉。有些有功名的人甚至还会有人主动投献产业,所以对于生活无忧无虑早已腐化堕落的他们来说,根本不愿冒险放弃现有的一切,前往南方重新开始支教生涯从头开始。
    然而,这些人显然把事情想得太过简单了。在国家面临如此艰难困苦的局面时,怎能容忍这些人不思进取、只图享乐呢?
    不拼搏、不努力的读书人根本不配享受大梁的福祉!
    为扭转社会风气,林雨柔决心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厉整顿纪律,并想尽一切办法迫使他们积极行动起来。
    所谓“读书人”,其中故作清高者何其之多,但要抓住他们的把柄却也并非难事,只要来一次严厉打击就行了。
    于是,那些通奸的、作弊的、行贿受贿的、偷税漏税的、宠妾灭妻甚至欺男霸女的读书人纷纷被揭露出来。
    经过一番审讯之后,除了那些罪恶极大、为世俗所不能容忍的人会被公开处决以儆效尤之外,其余的人全部都被流放到二十郡的官方学堂去支教。
    只有在那里服务满五年并且通过绩效考核的人,才能够获准返回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