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安南之法
作者:橘子不酸也不甜   这个夫人不好惹最新章节     
    一方面,林雨柔果断地下达指令,要求顾延宗及其手下的众人迅速行动起来。
    他们不仅要将战败的藩王以及反王的全家人都护送至遥远的海外,确保这些人不再对国家构成威胁。
    而且藩王和反王的部下也不能轻易放过,必须用船只将他们运往南方,然后均匀地散布到二十个郡县之中。
    绍兴六年,南方地区频繁遭遇地龙翻身的天灾,无数无辜的百姓失去了家园和生计,一夜返贫者不知凡己,更糟糕的是,还未建重建好家园的他们遭遇窦鲲篡位,让整个局势陷入混乱,三十六路反王和七十二路烟尘纷纷冒出来,给老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令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林雨柔当机立断,下令向那些无法维持基本生计的百姓提供巨额的安家费用,以帮助他们重新开始生活。
    同时,她力排众议花费费重金将这些百姓全部迁移到南方的二十个郡县,以便更好地安置和管理。
    为了解决人口问题,林雨柔又颁布了一项令人振奋的政策——“奖励生育”。
    这项政策规定,凡是生育五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不仅会获得丰厚的金钱奖励,还能得到土地和房屋的分配,只不过那些土地和房屋在南方二十郡内就是了。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人心动不已,本就缺乏娱乐活动的百姓们纷纷投身于全民造人的行列之中。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多生孩子意味着更多的福利和更好的未来。
    另一方面,按照林雨柔的指示,西北商贸公司、东南商贸公司等企业也会不时地花费大量资金招募一些劳工前往海外建设殖民地。
    哪怕南方诸国的人再狡猾懒惰、警觉性再高,但在几位衣锦还乡的老乡的煽动蛊惑之下,他们仍然成群结队地走上了前往海外闯荡务工的道路。
    林雨柔看到他们如此崇尚强者,心中顿时生出一计,她让朱武寻找了许多能言善辩之人,并传授给他们一些说话技巧和话术,将他们精心打扮包装一番,使其摇身一变成为了所谓的“成功学大师”。
    接下来就是编写剧本,编造各种成功的小故事,然后开始巡回演讲。
    在毛崇等众人的默契配合下,这些“成功学大师”所到之处皆受到了热烈的追捧。
    当然,这样做的效果也是显着的,无数百姓在“听懂掌声”的口号声中突然意识到自己拥有非凡的命格和无限光明的前途,需要走出国门去开拓视野。
    于是,开往海外的船票价格被炒到了惊人的高度。
    宽厚仁慈的林雨柔特别为他们增开了十四个远洋班次,昼夜不停地运送他们去海外谋取财富。
    安定局面怎么少得了教化呢?这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啊!
    然而,要想教化那些异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商量这个事,林雨柔还定下今日召开大朝会。
    只是……
    朝堂之上为此争论不休,简直炸开了锅一般。
    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哪怕是朱武这样智谋过人之人,亦或是李林翰这般威重之士,都难以说服那群固执己见的御史言官们。
    就在众人僵持不下之际,有人提议请摄政王出面裁决。
    于是乎,双方一同出列,恳请摄政王定夺。
    只见林雨柔微微一笑,开口说道:“诸位大人,本王倒是有些想法,还望大家帮本王斟酌一番,看看是否可行。”
    话音刚落,朝中的文武大臣们纷纷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
    “读书人不是嚷嚷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吗,那就让他们去支教去教化堂明郡、浮泥郡、吕宋郡那些百姓就是了,我大梁读书人有十万之数,还满足不了区区二十郡之地的需求?”
    “陛下、摄政王,此事万万不可啊!”
    御史大夫万有德一脸焦急地站了出来,躬身行礼后说道:“我大梁读书人虽然众多,但他们可是我大梁的基石所在,更是关系到我大梁的未来发展,怎么可以轻易将他们派往那些蛮夷之地呢?倘若发生什么意外,我大梁将会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啊!”
    “万御史,请不要过于夸大其词。”李林翰站出来为林雨柔辩解道:“大梁的读书人确实数量庞大,超过了十万人,但能够做官的也不过百分之一二而已。剩下的人读了那么多书,却没有施展才华的地方,岂不是一种浪费吗?依本相看,摄政王此举必定是为了给广大读书人谋取福祉。万御史不妨先听完摄政王的计划,再发表意见也不迟。”
    “林相所言极是,万御史暂且稍安勿躁,待本王把话说完,你再提出反对也不晚。”
    林雨柔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李林翰的说法。她的眼神坚定而自信,似乎对接下来要说的话充满了信心。
    林雨柔对于李林翰如此配合自己感到非常满意,她深思熟虑之后,再次开口说道:“本王有如下计划:凡是我大梁的读书人士自愿前往二十郡之地者,可先到当地官府登记备案成为支教夫子,开设学堂授课。一年以后,经过官府的考核,如果其门下学生能够通过考核的人数达到 20 人,那么当即就可以授予官职;若教育成果显着优秀者,可以直接授予京城官员职位。”
    “万御史,你觉得本王的这个方案怎么样呢?”
    “这......”
    万有德听后,当场愣住,仿佛变成了石头一般。
    林雨柔提出的这些条件简直就是在给广大读书人谋取巨大的福利!
    去支教的读书人只要能够教导出 20 名通过考核的学生,就可以绕过科举考试直接做官,这无疑是为他们提供了另一个“鱼跃龙门”的绝佳机会。
    毕竟,科举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战场上的厮杀拼搏。
    读书人首先参加县\/府试,考中后成为“童生”。
    然后在所在州县参加院试,考中后成为“秀才”。
    接着去省城参加省考——乡试,考中后成为“举人”。
    下一级,在朝廷礼部参加会试,考中后成为“贡士”。
    最后参加殿堂级终极大考——殿试,
    考中后成为“进士”。
    科举考试一直以来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难度之大,犹如千万人挤一座独木桥一般,绝大部分人不过是陪衬而已。
    最终除了极少数处于顶尖位置的读书人能够踏上仕途,多数人最终都成为了白发苍苍却一无所获的读书人,没有人会在意他们的生死。
    林雨柔采取这种别出心裁、以利相诱的方式,想必能够打动许多读书人。
    毕竟,秉持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官本位思想的读书人不在少数,这种“终南捷径”的诱惑又有几个人能够抵挡得住呢?
    如此一来,朝堂之上再也没有人提出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