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老熟人
作者:恋上尘世美   四合院之车门已焊死最新章节     
    “欢迎,欢迎~!”
    从三蹦子上面跳下了车,李峰顿时受到了村里,以及公社的领导欢迎,区里还是有些矜持的,待李峰都一一握过手之后,这才不紧不慢,比较含蓄的握了握。
    今天安家庄的人很多,李峰刚准备松手,结果区里的领导示意李峰朝侧面看了看,身子刚转过去,迎面而来的就是照相机的闪光灯。
    侧面站着的,还都是熟人,一身干部装的孟主编,京城晚报社的老熟人了,曾经因为驾校的事宜,被杨厂长请来采访过李峰了。
    李峰当初还客串了一下宣传科的干事,帮忙拍了两人握手时的照片。
    时隔这么两年,两人在安家庄,没想到会再次碰面。
    “您好,您好~!”
    “你好,李峰同志,我还记着你呢,哈哈哈~!”
    李峰也没想到,区里这边竟然对这次拆迁安置这么重视,把京城晚报都给惊动了。
    也对,孟主编嗅觉灵敏,当初就知道驾校的未来,前途无量,今天估计不用区里请,听到这边消息,都会主动过来。
    “呦,二位这是,早就认识咯~!”
    区里的领导,看出了苗头,握手合影之后,拍了拍李峰的手背,亲切的说道。
    “采访过,李峰同志少年英才,可是不可多得的好干部,两年就在轧钢厂崭露头角,没想到,短短两年,肩膀上的担子,那是越来越重了~!”
    孟主编倒是跟以往差别不大,待李峰伸手过来的时候,两个人一边握着一边笑着介绍。
    “哪里,哪里,没有孟总编的那篇报道,也没有崭露头角的机会,郭书记,孟总编的到来,可是能把安家庄的喜讯传遍京城的千家万户~!”
    “喜讯肯定要传,但轧钢厂也得宣扬,作为东城的钢铁企业,下大力气,改善职工们的居住环境,这魄力,值得区里为你们宣传,要大书特书,要浓墨重彩,东城的工业,能干的起来,对人民也能做到反哺~!”
    这就是区里对这次盛会定下的调子,什么叫反哺,真银白银发到农民手中,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生活环境,这不就是现成的典型例子。
    区里,肯定希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能够越走越快,城郊周围的农民,也是跟着沾上光,这样,区里的发展,才能蒸蒸日上。
    百姓想过好日子,政府则是想让帮辖区内的百姓,看到他们过上好日子,至于轧钢厂自建家属区,那就是给区里其他公私合营的企业,树立了一个典型例子。
    厂子把效益做好,形成全部共赢的局面,那就是在推动,京城范围内的四个现代化。
    随着人员落座,区里的郭书记开始发言,场面重新恢复到安静,安家庄村民喜笑颜开,轧钢厂职工看着未来“上楼”的地方,也是跟着拍手鼓掌。
    “好,郭书记说的好,李峰同志,不能光郭书记得发言,作为轧钢厂的副厂长,你也得讲讲话嘛~!”
    一旁跟随孟主编而来的记者还有编辑,一个忙着给现场拍照,另一个忙着记录领导们的说话,眼看郭书记端起了大茶缸,赶忙向李峰的李峰,催促着说道。
    “安家庄,是个好地方,拆迁前,我曾经亲自奔走过,实地探寻过一户户村民,了解他们的心声,在知道他们对于拆迁安置,十分憧憬的情况下,就把所有的情况,汇报给了区里,这次,拆迁安置动员的成功,离不开区里,也离不开公社的干部们,一次次走访~!”
    李峰掏出了第一次来安家庄时,所带来的小笔记本,翻开后,里面一页页,都记录着当时和村民们的谈话,本子随后就被孟主编接了过去,大致翻看了看,递给了负责的编辑报道的人员,。
    所有人安家庄的村民,再次见到他,很多人都认了出来,只是,没想到身居主位的年轻人,竟然是轧钢厂的副厂长。
    面对采访,面对记者挂在脖子间相机的镜头,李峰丝毫不虚,他早已在各种场合说过各种场面上的话,有镜头的,没镜头的,甚至不懂打草稿,就知道该怎么配合宣传工作。
    哪怕当初在大会堂门口,作为小车队队长,面对各家报社记者,内外的记者,都能
    “工业现代化,离不开工人农民还有同志们万众一心的努力,必须把心拧成一股绳,才能把我国打造成工业强国,作为轧钢厂干部职工的一员,首先就要听取群众呼声~!”
    “之前,咱们轧钢厂分过一次房子,但数量少,面积小,那次分配结束后,职工们反馈的信件,一封又一封,都很急迫,询问厂里什么时候再次建家属房,可见对于房子的盼望,已经到一个比较急切的地步~!”
    “职工们,一家五六口,七八口人,挤着逼仄的房子,还都是以往的,四五十年的房子,年轻一点的,也需要新房,结婚生娃~!”
    “那作为厂领导,首先,就是要减轻他们的包袱,好让他们轻装上阵,只有厂里主动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让职工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业建设的浪潮中~!”
    “啪啪,啪啪,哗啦啦~!”
    村民们能听懂么,恐怕,大部分,他们都听不懂那位年轻的李副厂长,究竟说的是什么,但完全不影响他们跟着鼓掌。
    李副厂长,把家属区的选择地块,从麦店村,更换到了安家庄,那对他们来说,可真的算是逆天改命之举。
    除了党和政府,全场那就属最感谢他,也很庆幸,当初这个年轻人过来谈话时,大家都嘴上把门了,说的都是好话,没有跟麦店村学习。
    “说的好,咱们李副厂长不愧年少有为的称号,这番话反应了厂里的情况,也反映了京城里的现实情况,区里也发现了,居住情况,对于东城这边来说,是一个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工业农业,需要齐头并进,这一次,轧钢厂的工人们获得了家属区,农民获得了进城的机会,可以说双方都得到了实惠,我希望,咱们东城,未来的单位,向红星轧钢厂学习,向李峰同志学习,让工人安心生产,让农民,改善生活~!”
    动员会顺利结束,各部门负责的领导,在合影后,一个个先行离开,报社拿到了今天晚报的头版新闻,赶着回去撰稿,和李峰招呼后也离开了。
    而下面办事的人员,则是按照名单,开始了搬迁工作,没错,这一切,留在现场的李峰,看在了眼里。
    作为轧钢厂的负责人,他是没有率先回城里,而是和这些办事员一样,监督着搬迁的进程。
    “同志怎么称呼?”
    看着村民们争先恐后把东西往车上搬,闲来无事的李峰,看着忙的屁都没空放的办事员,掏出了口袋里的香烟,递过去一支。
    “哦,李副厂长,您好,我叫杜飞,东四街道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