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皆为末代王者,差别何在?
作者:小康7   大明之最逍遥太子最新章节     
    在听到这个消息后,贵族们的眼睛闪烁着炽热的光芒,他们在王廷上瞪着那些狡猾的学者,渴望能够一拳打碎对方的傲慢。这些学者虽然擅长暗中算计,但在愤怒的贵族面前却显得怯懦,口中嚷嚷着“骑士的荣誉在于言语而非拳头”,转身便逃,速度快得仿佛精灵般敏捷。
    贵族与文臣间的裂痕愈发深重,然而这些武士对洪武皇帝的感激之情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深信陛下始终站在他们这一边。在奉天神殿内,朱标平静地看着大殿中众生的反应,心中暗自嘲讽。
    每个人的内心都盘算着各自的如意算盘。
    此时,江阴侯吴良悄然来到朱标身旁。他是靖海侯吴祯的兄长,身为一品都督同知,也是一位英勇的将领。他轻声说道:“殿下,微臣代表舍弟向您表达深深的谢意。”
    吴祯掌管琉球群岛,而作为兄长的吴良,他的家族也因此受益匪浅。兄弟俩明白,紧抱太子殿下的大腿才是明智之举。
    “江阴侯太客气了,令弟为大明开疆辟土,这是他应得的荣誉!”朱标微笑着回应。
    吴良接着说:“舍弟来信告知,他治理琉球岛以来,始终战战兢兢,所以他请微臣转达,希望殿下收回琉球岛,委派朝廷官员管理。”
    这是一招巧妙的退让,吴祯擅长洞察时局,时刻关注朝廷动态。毕竟在大明为官,薪酬远不及前宋或蒙古帝国,他占据的宝地令无数人眼红。
    “靖海侯多虑了,君无戏言,孤岂能出尔反尔。”朱标淡然一笑,大方地挥手示意。
    吴祯显然预料到朱标会婉转拒绝,已备好了备用计划。
    “殿下,舍弟还有个建议,便是增加每年上交给朝廷的白银,原本是五成,未料到那霸港口的贸易竟如此繁荣,舍弟认为应当上调至七成,如此才能安心入眠啊!”
    “这恐怕不妥。”朱标依然婉拒。
    “我们都是侯爵,每年的俸禄已足够生活。微臣听说朝廷也需要白银,作为臣子,我们也应为国分忧。”吴良义正词严地说道。
    主要是这些银子拿在手里太过烫手,朝廷内外有太多双眼睛在盯着。
    他的政治敏感度相当高。
    “原来如此,孤需要好好考虑一番。”朱标沉思片刻,回应道,“朝廷确实需要白银,此事你去找父皇吧,以他的决定为准。”
    “臣遵命!”吴良心中一喜,立刻答道。
    他知道这一举动走对了,无论将来是陛下还是太子,都不会对他们兄弟产生疑虑。
    朝议时,朱标并未过多发言。
    朱元璋当着众臣的面宣布了“海贸新制”。正如朱标所预料,无论是贵族还是文臣,他们的眼中都闪烁着贪婪,呼吸急促,几乎可以看见他们内心的躁动。海洋的巨额财富,一直都是公开的秘密...
    这些文士与贵族对这一切了然于心,只盼望着帝王开口说话。
    “标儿也向我禀告了,那些与我们共同征战天下的勇士,我们是不会忘却的,还有你们这些文职官员,只要尽心尽责,治理领地,我亦不会吝啬赏赐。”
    “不仅仅是海洋贸易的配额,你们还能让民间的航海商人挂靠在你们名下,这些都是我对你们的恩赐。”
    “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那位一贯精明的帝王竟如此慷慨,众人哪里敢有异议,立刻俯首感谢恩典。
    李善长,身为文官之首,忧虑的目光瞥向密友胡惟庸,只见对方无可奈何地摇头,随即又点头。
    最无法抵挡的是公开的计谋。
    朱元璋的这项“文官海洋贸易配额考核”,轻易地将庞大的文官集团分化开来。
    可以预见,为了争取这宝贵的名额,这些嘴上挂着“仁义道德”,实则早已陷入贪婪的文官,在“贸易配额”的诱惑下,将会疯狂地揭发同僚。
    李善长身为文官,同时也是贵族,无需参与考核,深知此计之狠辣,也不愿挑起事端。
    胡惟庸此时仅为中书省的参知政事,即便将来晋升为宰相,也得争夺那稀少的十个名额。
    李善长悄然打量着户部的情形。
    户部尚书吕昶,左右侍郎杨思义和杭琪,三人均面露激动。
    他们虽无法参与“贸易配额”的竞争,但却得到了一笔额外的清廉银。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谁能确保他们能从中崭露头角?
    现在情况不同了,户部的权力大大增强,他们也有了合法的收入来源。
    勋贵与文官们的海上贸易收入,别妄想逃税避税,这些人必然会瞪大眼睛,一丝不苟地审查到底。
    户部掌控着大明的财宝,更有权越过丞相直接面向天子,如今加上这些权限,更加难以驾驭。
    “陛下此举,是在削弱老夫的权势啊!”李善长内心悲凉地想着。
    他偷偷瞄了一眼朱标,总觉得这狠辣的计策多半出自朱标之手。
    李善长深知朱元璋,对方若有所想,便会直接下诏明确告知,从不转弯抹角。
    毕竟是一代开国帝王,口含天命,言行即法,一贯强势。
    而朱标这位太子,则善于设局,每项政策都暗藏杀机。
    这位太子比陛下更难以对付啊!
    朱标立于六级台阶之上,俯瞰朝堂上的臣子,众生百态,尽收眼底。
    “诸位,为了公平公正,孤在此重申,韩国公李善长,诚意伯刘基,以及忠勤伯汪广洋,虽为文臣但已有爵位,不必参与考核,同样不参与举报。”
    潜台词就是让你们这三个别给老子添乱了。
    “臣遵命!”刘基率先回应。
    汪广洋也附和,而李善长最后才应答...
    在队伍中的杨宪,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同时狠狠地瞥了一眼胡惟庸,那眼神仿佛蕴含着魔法的诅咒。
    既然陛下允许举报,是否能得到“海贸通行权”已变得次要,关键是可以堂而皇之地对淮西派展开反击。
    尽管他自身也是淮西出身,但正因为这个身份,他越发忌惮淮西派势力膨胀,威胁到他的王座。
    胡惟庸察觉到了杨宪的恶意目光,同样以凶狠的眼神回敬。
    朝廷众臣为“海贸新秩序”兴奋不已,而这两名宿敌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得不到“海贸通行权”,你也别想得到!
    “会的,但这取决于大明的影响力!”刘通点头道,“当然,也需要大明朝廷的信誉保证,确保海外各国能用宝钞购买大明的商品。这样一来,即使宝钞略有贬值也无妨。”
    朱元璋心领神会:“就这样吧,那些海外国家间的交易,也会逐渐采用宝钞,而非金银铜这类硬通货。毕竟,那些东西哪有宝钞携带便捷。”
    朱标微微眯起眼睛,在脑海中大致模拟了一次交易流程。
    果然是无懈可击的阳谋。
    流程如下:海外各国来到大明交易。
    首先,他们会用大量的金银或粮食换取等值的宝钞。
    其次,用宝钞购买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物品,比如被明军淘汰的废旧武器或火枪。
    在这个过程中,宝钞又回到了大明的手中。
    最后,大明再用宝钞购买国内缺乏但必需的物资。
    经过这三步,大明付出的仅是印刷的宝钞,而金银、粮食和各种物资都流入了自己的口袋。至于丝绸、茶叶、瓷器,原本就是打算外销的,不计入损失。
    对海外各国来说,正常情况下他们用金银购买大明的丝绸等商品,再将当地的特产卖给大明,支付出去的银子会部分回流。
    但有了宝钞的介入,他们付出的依然是金银,带回的却是宝钞。
    “好,此计高明!”老朱的理解稍慢于朱标,但最终还是看透了其中的玄机。
    朱标接着说:“父皇,孩儿认为既然宝钞有如此大的作用,我们在设计时就该多费心思,让它更精美,且难以伪造!”
    朱元璋冷哼一声:“胆敢伪造宝钞者,定当灭九族!”
    “那海外国家呢?我们鞭长莫及啊!”朱标继续分析。
    老朱沉默了,虽然大明自诩为天朝大国,但他心里清楚,大明的威势最多只能影响到南洋地区,再远如天竺,人家未必会买账。
    刘通适时插话:“微臣研究过,以大明现今的印刷技术发行纸币,再精心设计,那些海外番邦野蛮人很难复制。”
    朱元璋回应迅速,反驳道:“远离大陆的异族或许难以用伪造的宝钞瞒过大明的海界守卫,然而那些小国间的贸易呢?标儿刚刚提及,期盼那些海外国度彼此交易时,亦能接纳宝钞。”
    “这……”刘通思虑片刻后回答,“陛下,没有任何货币能完全防止伪造!但若海外诸国竞相仿制大明宝钞,反倒是对其价值的肯定。”
    即便在他穿越的那个时代,伪钞也盛行不衰。
    人们乐于复制美元、欧元、英镑,当然华夏币也不例外,这表明这些货币的信誉被广泛认同。试问,有人会伪造津巴布韦或越南的货币吗?有些国家的货币可能还不如一张纸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