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朱元璋的永恒蓝图与变故
作者:小康7   大明之最逍遥太子最新章节     
    特别是在幽灵礁石,此地犹如镇海公吴峥的领地一般神圣。
    为了自身的荣耀与使命,他倾尽全力猎杀海盗。
    凡是在领海内稍现可疑的海盗踪影,他必定率领军舰雷霆出击,扫荡一切威胁。
    仅一年光阴,曾横行海洋的恶魔海盗们便如惊弓之鸟,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于是,幽灵礁石的珊瑚港口成为了大明航船竞相停靠的圣地,无尽的财富也滚滚流入吴峥的囊中。
    同样,由于朱标的不断流放,一批批人流至幽灵礁石,改变了岛屿的种族格局,汉人们占据了主导,使得这片海域逐渐繁荣兴盛起来。
    如今,朝堂之上,大臣们已议论纷纷,认为当初太子殿下给予镇海公的权力过于丰厚,朝廷仅收取了珊瑚港口收益的一半。
    这些饱读诗书的士人满口忠诚道义,但面对金银,眼神中闪烁的贪婪暴露了他们的内心。
    比如提议派遣临时官员去治理,便是他们规避的手段。
    “临时官员任期三年,期满后召回内陆,美其名曰锻炼官场经验。”朱元璋放下奏折,无声地冷笑。
    若朱标或马皇后在此,定能一眼看出老朱此刻的不满。
    “锻炼官场经验?”
    “把我当成稚童戏耍吗?”
    “你们一人一个三年任期,这幽灵礁石的油水何时才够你们榨干!”
    老朱一眼看穿了官员们的小心思。
    所谓三年任期,实则是分享盛宴的借口。
    这片富饶之地,谁都想分一杯羹。
    又因幽灵礁石地处海外,远离大明故土,绝非这些士人理想的居住之所。
    三年并不漫长,捞足一笔再回内陆,何乐而不为。
    然而,这些机智的士人也顾虑着太子朱标的面子问题。
    毕竟此岛是朱标命令镇海公征服的,并交由他全权治理。
    奏折上所写,幽灵礁石的国王因恐惧罪责自尽,当地居民泣诉恳求归入大明。
    彼此皆是老狐狸,心照不宣!
    “为了维护太子殿下的尊严,可暗示镇海公,如此珍宝岛屿他一己之力难以独享,让他自愿献出幽灵礁石!”
    这是文官们策划的计策。
    朱元璋反复审视手中的奏折,脸色变幻不定。
    标儿所言甚是,设立临时官员实乃下策。
    那些贪财无耻的官员一旦得逞,朝廷要追查证据难如登天。
    朱元璋洞悉了官员们的意图,在奏折上批了几字:王者无戏言,此事不予许可。
    意即既然幽灵礁石是太子授予镇海公管辖,就不能违背诺言......
    在遥远的奇幻世界,朱元璋,一位开创王朝的伟大君王,目光狡黠,心中盘算着重重计策。他拒绝了那个提议,却巧妙地命令宫廷秘探将此事散布出去,让靖海侯对文官的厌恶加深,同时对帝王的决定心怀感激。
    另一份奏章引起了他的深思,朱元璋的眼神在光芒中闪烁不定。海洋贸易的丰厚利润令人垂涎,即便是他这样深藏不露的智者,面对如此庞大的财富,也不由得呼吸急促。
    自古以来,在这片神秘的华夏土地上,商人们,尤其是那些富可敌国的大贾,如果没有强大的庇护,他们的财富犹如沙堡,随时可能被风吹散。那些所谓的天下首富,往往只是权贵手中的棋子,掩藏着权力的真实面纱。
    如今,涉足海贸的商人大部分来自江南之地。陈友谅政权的垮台,使得这些江南商人失去了背后的倚仗,犹如怀抱珍宝的孩子在街头胆战心惊地前行。
    \"十五分之一的税收?\"朱元璋脸色一沉,低声道,\"这样的税率也难以抑制,如此巨大的利益,还不是落入了那些江南的贪婪商人囊中。\"
    奏章中提及的市舶司,正是太仓黄渡的神秘机构。按照原有的历史轨迹,朱元璋将在洪武三年彻底关闭它。
    在朱元璋眼中,当今世上最强大的家族无疑是他的朱氏一族。但他深谙历代亡国的教训,明白民众如水,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将其颠覆。
    为了恢复民生,他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激励百姓开垦荒芜的土地。同时,他也为子孙后代铺就了优越的道路,无论亲王、郡王,还是最低级别的奉国中尉,每年的俸禄都是惊人的两百石粮。
    然而,随着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血脉繁衍,宗族人数的急剧增长,将会成为帝国财政的沉重负担,最终转嫁给普通的百姓,这与他恢复元气、减轻赋税的初衷相悖。
    因此,朱元璋瞄准了海贸的庞大利润,打算让皇族独享这块宝藏,以此供养朱氏的后代,尽量减少朝廷的压力。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唯有朱家能够理所当然地独占海贸之利,其他家族即便心中不满,也只能默默忍受,表面还得展现出敬畏的神色。
    海贸带来的利润无比巨大,尤其是丝绸和茶叶,一旦远销海外,其价值能翻倍,甚至数十倍。朱元璋估算,如果皇室世世代代垄断这片海洋,就算两百年后宗族人数膨胀至百万,也能自给自足……
    那些博识的法师,尤其是江南领地的贵族学者,无法涉足神秘的海之贸易,确乎会生活清减,却依旧能维持富裕的生活。这些人士并非真正的威胁,他们的不满相较于那些食不果腹,愤而起义的农民,显得微不足道。
    朱元璋心中有此打算,计划亦在悄然布局。接下来的关键一步,唯有掌握军队力量者方能主宰世间。于是,他设想在年轻一代的皇家子弟成长起来后,逐渐取代那些世袭的公爵、侯爵及骑士将领,掌握军事大权。
    如此,朱氏家族不仅掌控了海洋贸易,还握住了兵权,并减轻农夫们的重税,帝国的基石将稳如磐石。老朱的策略巧妙无比,从洪武到建文,再到永乐,乃至仁宣时期,朱氏皇族始终牢固地主宰着帝国的海贸之路。
    然而,朱瞻基的英年早逝打破了这一切,朱祁镇亲政后也曾试图恢复远航,但土木堡的灾难使其计划戛然而止。
    思绪如风中的落叶在老朱脑海翻飞,他的手提起笔又放下,犹豫不决。“我们不能一蹴而就地废除所有市舶司,不能过于激进,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深知牵涉重大利益的决策需谨慎行事,否则即便是帝王,也无法抵御汹涌的反抗。“先从太仓黄渡市舶司着手。”
    “几年后,逐步关闭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的市舶司,只保留朝贡的交易功能。”
    “呵呵,待他们意识到时,一切都已成定局!”
    朱元璋是一位深思熟虑的王。他预料南直隶的海商们在失去太仓黄渡市舶司后,会转而依赖浙江明州,接着是泉州和广州的市舶司。直到他们发现所有的市舶司都消失时,才恍然大悟,却已来不及。
    那时,大明的市舶司悉数掌控在朱明皇族手中。固然,商人们可以尝试非法贸易,但在洪武年间,一旦被逮住走私,悲惨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就这么办,这是个明智之举!”朱元璋满意地想着,再次提起笔,准备签署法令,正式废止“太仓黄渡市舶司”。不过,此处的市舶司自前元时代延续至今,废止它总需找个借口。
    这并不困难... ...
    在朱元璋准备镌刻“海妖扰动频繁”之际,他猛然意识到这个借口显得过于薄弱。
    即便在朱标、海防侯吴祯与大明海军的不懈征讨下,那些来自海妖的侵袭早已不再如往昔那般嚣张。
    以“海妖扰动频繁”为由废除“太仓黄渡海市司”,这似乎无法令人信服。
    “标儿,干得好啊!”
    朱元璋怒掷毛笔于案头,随后倚桌长叹,威严中透出无奈。
    身旁的侍从宫嫔见状皆退避三舍,无人胆敢近身。
    “哼,既是标儿的主意,就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吧!”
    朱元璋朝殿外高呼:“来人,传太子!”
    太监领命,正欲离去。
    “等等……”朱元璋又心生一念,“叫皇后一同前来!”
    即便身为帝王,他的内心仍保留着农耕世家的朴素,面对困扰,期望一家三口共同商议。
    用过晚膳,朱标打算研读一番《海战秘策》,然后安寝。这部《海战秘策》令他越读越着迷,其中的战术深奥莫测,令他受益良多。
    在朱标穿越前,因一部轰动的剧集,这本书也顺势走红。
    如今,只要有空,他便会效仿“启强”同志品味《海战秘策》的智慧。
    朱标沉浸书卷,脑海却浮现出一事。
    兄弟们已封王,父亲是否会随之废除海市司?他记得洪武三年,朱元璋确实废止过一处,具体是哪个,却已模糊不清。
    “该如何说服父皇呢?”朱标颇感头痛。
    一旦父皇确立祖制,将来自己继位要更改就难了,否则会被斥为“不孝”。
    在孝道至上的年代,这罪名太沉重了。
    此时,门外传来轻响,太监通报“陛下召见”。
    朱标望了眼天色,放下书,披衣出门。
    夜幕降临,父亲此时召唤必有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