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曹雪芹与鲁迅
作者:迈克尔杰克驴   我刷视频通古代,古人都亚麻呆了最新章节     
    第九位:曹雪芹。
    曹雪芹(1715年~1763年)(一说1715年~1764年 ),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清朝小说家、诗人、画家。曹寅之孙。
    曹雪芹少年时家居南京,后随家迁移北京。
    少年时代经历一段极为富贵豪华的生活。
    1727年,其父曹頫因事株连,以亏空款项等罪被革职、抄家,家族遂败落,随家移居北京。
    晚年住在北京西郊,举家食粥,更为艰难。
    为生活所迫,妻死子亡,穷困潦倒而死,年不及五十岁。
    曹雪芹亦工诗善画,惜作品均已散佚,仅存题敦诚《白香山琵琶行》传奇的两句残诗:“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红楼梦》是曹雪芹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伟大贡献,是曹雪芹以自身亲历亲闻的生活为基础,以“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方式,书写其人生阅历和感悟。
    深邃丰厚的内容、诗性的叙事、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肺腑的情节,使其具有永恒的魅力。“红学”也因这部名着而长盛不衰。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时任江宁织造的曹顒在北京述职期间病逝。
    康熙大帝恩旨,以曹顒堂弟曹頫过继给曹寅,接任江宁织造。
    是年三月初七,曹頫奏折:“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
    此遗腹子即曹雪芹 ,于四月二十六日(公历1715年5月28日) 生于南京江宁织造府。
    曹雪芹满月后数日,六月初三,曹頫奏折:“连日时雨叠沛,四野沾足。”
    此即曹雪芹名“沾”的机缘,天时地利人和均占 。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主政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家世显赫,有权有势,极富极贵,成为当时南京第一豪门,天下推为望族 。
    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驾四次。
    不过,曹雪芹晚生了几年,本人并没有亲历康熙南巡盛事。
    《红楼梦》第16回可以为证,原着写到比贾宝玉年长的凤姐都要听赵嬷嬷等长辈的口述去了解那段历史。
    曹雪芹早年托赖天恩祖德(康熙帝之恩,曹玺、曹寅之德),在昌明隆盛之邦(康雍盛世)、花柳繁华地、诗礼簪缨之族、温柔富贵乡享受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公子哥生活 ,日子过得心满意足。
    “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
    “只在园中游卧,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
    他终生都对这段幸福生活记忆犹新,在《红楼梦》开卷第一回《作者自云》中亲切地呼曰“梦幻” 。
    童年曹雪芹淘气异常,厌恶八股文,不喜读四书五经,反感科举考试、仕途经济。
    虽有曹頫严加管教,请了家庭教师,又上过几天家塾,但因祖母李氏溺爱,每每护着小曹雪芹 。
    幸而曹家家学渊深,祖父曹寅有诗词集行世,在扬州曾管领《全唐诗》及二十几种精装书的刻印,兼管扬州诗局。
    曹家藏书极多,精本有3287种之多。
    曹雪芹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很富丽的文学美术环境之中 ,接受父兄教育、师友规训,博览群书,尤爱读诗赋、戏文、小说之类的文学书籍,诸如戏曲、美食、养生、医药、茶道、织造等百科文化知识和技艺莫不旁搜杂取。
    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皆与曹家连络有亲,李煦且兼任两淮盐政(治所在扬州,曹雪芹祖父曹寅生前也曾兼任此职)。
    曹雪芹小时候走亲访友时多次游历苏州、扬州、杭州、常州等地,对江南山水风物十分钟爱,友人敦诚、敦敏诗作谓为“秦淮残梦”“扬州旧梦”。
    雍正五年(1727年),曹雪芹十三岁(虚岁),十二月,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郎的叔父(一说父亲)曹頫以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入狱,次年正月元宵节前被抄家 (家人大小男女及仆人114口)。
    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刚回北京时,尚有崇文门外蒜市口老宅房屋十七间半,家仆三对,聊以度日 。
    可是为了偿还骚扰驿站案所欠银两,以及填补家用,不得已将地亩暂卖了数千金,有家奴趁此弄鬼,并将东庄租税也就指名借用些。
    再后来,亏缺一日重似一日,难免典房卖地,更有贼寇入室盗窃,以至连日用的钱都没有,被迫拿房地文书出去抵押。
    终至沦落到门户凋零,人口流散,数年来更比瓦砾犹残。
    曹雪芹为着家里的事不好,越发弄得话都没有了,“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好些” 。
    雍正末期,曹雪芹一年长似一年,开始挑起家庭重担,渐渐地能够帮着曹頫料理些家务了。
    因曹頫致仕在家,懒于应酬,曹雪芹就出来代为接待,结识了一些政商名流和文坛前辈,在他们的影响下树立了着书立说、立德立言的远大志向,把少时那一派迂想痴情渐渐地淘汰了些,为了家族复兴而努力奋斗,一度勤奋读书,访师觅友,多方干谒朝中权贵。
    乾隆元年(1736年),曹雪芹二十二岁,谕旨宽免曹家亏空 。
    乾隆初年,曹雪芹曾任内务府笔贴式差事,后来进入西单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学(旧称“虎门”)担任一个不起眼的小职位。
    曹雪芹在宗学里具体的工作,有助教、教师、舍夫、夫役、当差等说法。
    曹雪芹北京朋友圈不乏王孙公子,如敦诚、敦敏、福彭等人。
    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曹雪芹得以领略北京王府文化。
    乾隆九年(1744年),曹雪芹三十岁。
    敦诚十一岁,敦敏十六岁,入宗学,兄弟俩十分敬仰曹雪芹的才华风度,欣赏他那放达不羁的性格和开阔的胸襟。
    在漫长的冬夜,他们围坐在一起,听曹雪芹诙谐风趣、意气风生的“雄睨大谈”,经常被曹雪芹的“奇谈娓娓”“高谈雄辩”所吸引、所折服。
    曹雪芹大约于本时期写作《红楼梦》的初稿《风月宝鉴》。
    乾隆十二年(1747年),曹雪芹三十三岁,大约于是年移居北京西郊。
    此后数年内住过北京西单刑部街,崇文门外的卧佛寺,香山正白旗的四王府和峒峪村,镶黄旗营的北上坡,白家疃(西直门外约50里) 。
    此一时期,曹雪芹住草庵,赏野花,过着觅诗、挥毫、唱和、卖画、买醉、狂歌、忆旧、着书的隐居生活,领略北京市井文化,一面靠卖字画和福彭、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亲友的救济为生。
    曹雪芹长恨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那贫穷潦倒的境遇里,很觉得牢骚抑郁,故不免纵酒狂歌,自寻派遣”,其正邪两赋而来的真性情愈加鲜明。
    曹雪芹“补天”之志从未懈怠,曹雪芹的个人奋斗遭遇艰难险阻,敦诚劝他知难而退,专心着书。
    曹雪芹亦不负所望,在隐居西山的十多年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着《红楼梦》。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曹雪芹四十五岁,约在是年南游江宁。
    南游原因不明,可能是去看望离散的族人,也可能为其他家务私事(传曹雪芹曾于此时前后任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幕僚)。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曹雪芹四十六岁,初秋,此次南游历时一年多,于重阳节前后回京。
    曹雪芹南游回京后,仍在继续写作《红楼梦》。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曹雪芹四十八岁,因幼子夭亡,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大约于这一年的除夕病逝于北京 。
    敦诚作《挽曹雪芹》,敦敏作《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张宜泉作《伤芹溪居士》。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曹雪芹去世十七年,敦诚作《寄大兄(敦敏)书》怀念曹雪芹。
    曹雪芹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文学创作。
    他创作的《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雪芹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不仅对后世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
    而且在绘画、影视、动漫、网游等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衍生作品,学术界、社会上围绕《红楼梦》作者、版本、文本、本事等方面的研究与谈论甚至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
    第十位: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着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华夏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天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
    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江宁求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
    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
    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
    3月,赴日本公费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
    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相识藤野严九郎。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
    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
    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
    旋即复赴日本,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着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学习,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