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意想不到的名字
作者:迈克尔杰克驴   我刷视频通古代,古人都亚麻呆了最新章节     
    其实大家之所以对白居易有这么多的质疑,主要原因在于对方的文学作品是以数量扩大影响力,并非像李白、杜甫那样以高质量为主。
    当然,白居易也有一些传世佳作,尤其是叙事长篇方面的造诣很高,只不过他相比之下缺少了一些人格魅力。
    白居易之所以没有那么高的人气,这和他的性格和个人魅力有很大关系。
    有人说白居易是一个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虽然他的诗文之中也有体恤百姓和忧国忧民,但他自己的生活却比较铺张浪费和混乱。
    还有人说白居易是朝廷的笔杆子,没有文人该有的傲骨,这方面就比着很多人差了许多。
    但是不管怎样,白居易对后世的文化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如果他不是一个圆滑的人,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传世名篇保存下来,兴许也会像王勃、骆宾王等人英年早逝,又或者像杜甫那样一生蹉跎。
    ……
    在白居易之后,第七位文坛大家上榜。
    第七位:关汉卿。
    关汉卿(约1234年以前 -约1300年 ),原名不详,字汉卿,号已斋(又作一斋、已斋叟), 汉族,解州人, 另有籍贯大都 和祁州等说。
    元杂剧奠基人,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四大家之首。
    他一生的戏剧创作十分丰富。
    剧目有六十多个,剧本大多散佚。
    他的杂剧,有悲剧、有喜剧,题材广阔,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
    他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尤其是《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剧中最优秀、最光辉的剧本,它犹如一篇声讨元代统治者的檄文,通过纯洁、善良的窦娥的悲剧,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地痞流氓横行和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鞭挞了元代社会的混乱、畸形和吃人的丑恶本质。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他的主题深刻、结构严谨、形象活泼鲜明、语言泼辣质朴的杂剧特色。他是中国戏剧史上作品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位作家。
    关汉卿出生于金末,医户家庭的出身,生活条件明显优越于一般百姓,才使得他能在教育远未普及的封建社会,尤其是在一个连年战事、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有幸接受了教育,而且教育程度相对也比较高。
    元统一全国以后,按照关汉卿行医世家的出身,被政府编入“医户”,实际上是一个接近群众的普通下层医人,编剧和演出活动只不过是兼职和谋生的手段。
    元代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旅行家马可波罗描述了元大都的繁华景象,人口众多,华屋巨室列布,四方异域之人会聚,而且“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蒙古灭金以后,为了谋生,关汉卿来到大都,并开始专事戏剧活动。
    关汉卿高才风流,在大都生活的日子里,进娱乐场所从事杂剧创作活动,甚至亲自粉墨登场。
    他主持玉京书会时,和曲家王和卿、杨显之、费君祥、梁进之等等有较密切的交往,常在一起商酌文辞,评改作品。
    他留恋于勾栏瓦肆,与一些着名艺人也相当熟悉,他可能与戏曲家王实甫有一定关系,据说两人共同完成了杂剧《西厢记》,《崔张十六事》散曲可以为证。
    元代,除大都外,南方的杭州、苏州、广州、泉州、扬州、镇江等地商业也十分发达。
    南宋亡国以后,大批北方剧作家和表演者为了谋生,纷纷南下。
    关汉卿也南下扬州、杭州等地,继续从事他的艺术活动,而南方的富庶繁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杭州演出、游历后,曾以”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之语盛赞杭州,描绘了这座城市的秀丽风光和繁华生活。
    扬州,中国古代风流才子,只要拉得上关系,总爱提上一提,关汉卿在这里见到了珠帘秀,并写下了《赠珠帘秀》:“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才子佳人故事上演。
    并与珠帘秀弟子赛帘秀、燕山秀,以及侯耍俏、黑狗头,还有尊王和卿为“伯父”的顺时秀等杂剧演员相识。
    关汉卿杂剧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元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公案剧,揭露政治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触及尖锐的社会矛盾, 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
    如《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窦娥冤》,被列入世界大悲剧之中,反映了人民的斗争精神,控诉社会黑暗。
    作品写了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
    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第二类婚姻爱情剧,主要是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智,肯定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
    那些貌似强大的坏人,在聪明的对手面前,一个个被簸弄得象泄了气的皮球,因此作品也带有更多的喜剧意味。
    如《救风尘》《望江亭》《金线池》《调风月》《拜月亭》等。
    其中以《救风尘》为最有代表性。
    《救风尘》写妓女宋引章与穷秀才安秀实相恋,后贪图财物嫁给富商周舍,结果被朝打暮骂,受尽苦楚。妓女赵盼儿假意要嫁给周舍,设计救出了宋引章。
    宋引章嫁给安秀实。
    作品同情社会底层的妓女和儒生,揭露了官商的虚伪残暴。
    第三类历史剧,通过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歌颂英雄,赋予英雄人物以拯救苍生的使命,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黑暗的批判和对英雄再世的渴望。
    如《单刀会》《西蜀梦》。
    以《单刀会》的成就最为突出,取材于《三国志·鲁肃传》,写吴国名臣鲁肃为了索取荆州,设宴邀请关羽,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关汉卿的这些历史剧来源于史传,但又超越史传。
    他创作的立足点不在于再现历史的真实,而是借历史题材融进大量的现实内容,着重体现历史剧创作的时代精神和戏剧文字的基本特征,这便是关汉卿的历史剧的精华所在。
    在这些历史剧中,关汉卿赞美正义的事业,歌颂英雄的业绩,表现了一个正直戏剧家的爱憎感情,这和他在其他剧作里所体现的精神是一致的。
    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关汉卿以农民阶级的立场来批判封建统治者,对黄巢和梁山泊农民起义的看法依然摆脱不了传统的偏见。
    某些剧作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如《陈母教子》。
    有些作品存在着勾栏调笑作风,流露了低级庸俗的情趣。
    特别要指出的是关剧对清官、“王法”充满幻想。
    靠清官、“王法”来主持公道,昭雪民冤,虽然也表现了作家的正义感,但这只不过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的幻想,不可能是医治社会弊病的灵丹妙药。
    ……
    当关汉卿的名字出现在天幕榜单上的时候,各个位面、各个时空的人们都懵逼了,因为在大家看来,这个根本没有听说过的小人物完全没有上榜的资格!
    大元位面。
    关汉卿自己看到天幕上的排行榜都有些懵逼。
    “我上榜了?我怎么可能上榜?”
    “汉卿,你真的上榜了!窦娥冤不就是你写的么?天幕上的榜单肯定是你不会错的!”
    “关某何德何能,怎么能够登上华夏文坛的榜单?”
    关汉卿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觉得自己在诗词歌赋上的造诣远不如那些前辈,别说是文坛前十位了,就算是有一百个名额,也根本轮不到他关汉卿啊!
    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元代杂居开拓了一个新的文化丰碑,这对于整个华夏文坛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很多人都熟知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简单容易背诵,流传范围广,传颂度很高。
    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点,真正给后世带来巨大影响的还是元曲杂剧,也正是因为受了这方面的影响,才导致唐诗宋词走向没落,而关汉卿在这方面就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
    ……
    当众人都在议论关汉卿是否有资格上榜的时候,天幕中又出现了新的名单。
    第八位:施耐庵。
    施耐庵(约1296年-约1370年),原名施耳,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江苏兴化人。
    原籍苏州,后迁居淮安,或称原籍淮安,居于杭州,后归淮安故里。
    元末明初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水浒传》。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佑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
    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斥,遂辞官回家。
    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白驹场盐民张士诚等人一起起义反元,因张士诚居功自傲,于是愤然离开平江,浪迹江湖,替人医病解难。
    后入江阴祝塘财主徐骐家中坐馆,除了教书以外,还潜心研究创作。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施耐庵渡江北上在海滨白驹隐居专心创作。
    明洪武三年(1370年),施耐庵在淮安逝世。
    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是中国的四大古典名着之一, 荟萃了民间流传的梁山起义军的故事,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认识和爱憎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起义军农民的赞颂,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施耐庵不仅有丰厚的生活底蕴,而且有很高的艺术表现才能,其创作对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增添了一份珍贵的财富。
    施耐庵因避战乱迁兴化隐居写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是同乡。
    明代中叶以后,白驹场(镇)曾隶属过兴化县、东台县、盐城县,盐业管理曾隶属过泰州、淮安分司。
    施耐庵自幼名彦端,字子安,属相为猴。
    父亲施元德,字长卿;母亲卞淑贞,与苏州枫桥迁盐城便仓卞氏为同一支。
    施耐庵原籍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唐朝时施耐庵的先人从吴兴到苏州来做官,传至施耐庵是十五世。
    后移居白驹场。白驹场地处里下河下游,沟河纵横,港汊交错,其父施元德以撑船为业,人称“舟子”。
    耐庵有两个弟弟,二弟彦明,三弟彦才。
    施耐庵童稚时聪颖过人,勤奋好学,稍长,常随父亲往来于家乡各地和江南、淮北,眼界逐渐开阔。
    据民间传说,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
    后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因而弃官去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
    朱元璋发兵围攻平江,战乱波及江阴,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和嘉兴路同知的好友顾逖是兴化人。
    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好避兵”之说,于是特意差人给顾逖送去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好住家。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
    顾逖见信后,马上给施耐庵回信,欢迎他来兴化避难。
    信中也答诗一首: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送一笑旧同寅。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接信后,将大弟彦明留在苏州原籍,带了续娶妻子申氏、二弟彦才和门人罗贯中,冒着烽烟,渡江北上,先在兴化顾逖家中暂住,而后由顾逖相助,在兴化以东人烟稀少的海滨白驹场购置了田地房产,在这里隐居着《水浒》。
    明初洪武年间,梧塍徐氏九世徐麒(徐霞客高祖)以布衣承诏出使四川,功成辞官回到故里,名扬一时。
    徐麒请苏州隐士施耐庵到家里当私塾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