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刘宏驾崩
作者:宸庭   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最新章节     
    “我?”
    贾诩手指朝着自己一比画,再度向着李基确认。
    李基一副君子之态,言辞诚恳地说道。“除却文和,瀛洲内实不做第二人想。”
    贾诩张了张嘴,有心想要反驳李基,又意识到李基说得没错。
    以能力而论,李基与贾诩自然都是足以暗中操纵倭国实行“种姓制度”,但“种姓制度”的推行并非仅仅是竹简上所描述的大概,而是还关乎到方方面面的细节。
    尤其是“种姓制度”还需要与倭国内部的鬼神之说深化融合到一起,方能将之“种姓制度”的思想完全深化植入到倭国上上下下的所有人骨子里。
    可也正是因此,李基反而不能主动掺和到其中去,起码表面上不能,否则很容易就会形成一个“又当又立”的形象。
    除此之外,李基每日还需要总览大量开发矿产之事,其中有着方方面面的挖掘、提炼、运输等等。
    种种繁琐事宜,由于每一步几乎都需要动用大量的倭国劳力,可谓是每一步都是干系甚多。
    除了李基之外,就算是贾诩都未必能够处理得井井有条。
    贾诩有心想要推脱,但半晌之后,愣是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借口。
    “也罢。”
    贾诩有些无奈地答应了下来,可看向李基的眼神不免得多出了三分幽怨。
    李基拍了拍贾诩的肩膀,情深意切地开口道。
    “文和,只能是多辛苦你一下了。一个势力崛起就宛如是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树木,总有些人是需要如树根那样扎在无人可见且幽暗的地下,为树木源源不断地输送营养。”
    “而你,贾文和,我的挚友!你在我的眼中,便是如树根那般低调且重要,即便是身处幽暗之中,我也绝对不会忘记你的功劳。”
    贾诩冷笑一声,反手推开了李基在肩膀上的手掌,道。
    “子坤这种话还是用来骗一骗你的小书童吧,吾年岁已四十有一,实在很难对此产生触动,更不想何时烂在地下都无人知晓。”
    李基有些无奈地耸了耸肩,暗自感慨自己的魅力与蛊惑力跟刘备相比,果然还是相去甚远之余,然后开口道。
    “主公视吾如根基泥土,基则是视文和宛如根茎,只要泥土尚存,根茎又如何会腐败?”
    “此言,倒是还勉强入耳。”
    至此,贾诩脸上方才流露出几分笑意,然后深入地与李基探讨关于推行“种姓制度”的问题。
    这两位可堪是当世顶级的智者,为此一连讨论了两天,方才真正将推行种姓制度方方面面的细节问题都商定完毕。
    总体思路则是从王权与鬼神之说开始入手,推动着王权与鬼神之说相互融合的同时,将“种姓制度”作为融合的核心彻底固化到倭人的骨子当中。
    在倭国当下本身就不存在反对大汉的声音,以及贾诩早就暗中控制了倭国上上下下,这让整个瀛洲在贾诩高明的手腕之下就宛如是可以随意摆弄的傀儡。
    明面上在卑弥弓呼的大力主张下,名为“种姓制度”以及“闭关锁国”的国策迅速地开始在倭国之内推行。
    且这两个国策在倭国推行也有着充分的理由,“闭关锁国”名义上是为了防止外敌入侵瀛洲,“种姓制度”明面上对于统治阶级有着绝对的好处,自然会受到无数倭人的追捧。
    此刻瀛洲之内的平民本来也无甚人权与地位可言,上升通道同样也是近乎不存。
    “种姓制度”之中的“矿工”地位等同“武士”,这无疑是让无数的倭人将这毒药视作了美味佳肴。
    而在整个过程之中,无论是李基还是汉军,均没有进行任何的干涉,仅仅是协助着倭国平定四方些许叛乱,以及推动着一个个矿脉进行开发。
    且随着“种姓制度”的推行,一个个倭人对于挖矿非但没有丝毫抗拒,反而一个个趋之若鹜,视若上升的通道,不惜荒废田地。
    作为这些制度的推手,眼睁睁地看着倭国所产生的变化,心中感到发寒,明白倭国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在开始不可挽回地滑落深渊。
    种姓制度的推行,矿工地位的提高,无疑是让更多的倭人农民地位彻底滑落到深渊之中。
    尤其是在贾诩玩弄人心的手段下,整个倭国上层已将茶叶与瓷器视若大雅与珍宝,开始不断地追求茶叶与瓷器,与李基定下了种种贸易协定。
    茶叶、瓷器、精盐等等被倭国上层所追求的大雅之物,则是倭国所需要的贸易回报。
    在倭国国主以及一众贵族们的眼中,倭国能够一统瀛洲,实乃是汉使李基率领着汉军如神兵天降那样横推了过去。
    且,汉使李基更是展现了凌驾于神明之上的神迹,以着“日光之刑”处死了卑弥呼。
    因此,倭国上上下下的贵族,无人觉得尊汉天子与汉使为凌驾于国主的“人之上”阶层有任何问题。
    而瀛洲之内暂时还没有以金银为货币,即便有部分贵族知悉瀛洲之外金银是贵重物,但是在如今卷席瀛洲的崇汉媚外潮流之中,倭国贵族觉得汉使所用的茶叶、瓷器、精盐等物才是最高贵的。
    再加上李基如今在瀛洲中绝对的威望,非但不会有人出言反对,反而由上到下的不少贵族觉得占了个大便宜。
    明明汉使可以直接带走那些矿产作为助倭国一统瀛洲的回报,但汉使居然还以茶叶、瓷器、精盐等物作为贸易,实在是太……“亚撒西”了。
    已经精通倭语的贾诩,每次听着倭国贵族群体中对于李基一致的风评,都忍不住嘴角抽搐。
    而待倭国之内的“闭关锁国”、“种姓制度”以及各种矿脉开发都均已经渐渐稳定了下来,李基准备率军离开瀛洲之时。
    贾诩看着卑弥弓呼以及倭国贵族一个个哭得死去活来,一副不舍之极的样子,甚至幽幽地叹息了一下,然后就先行回到船舱之中,免得自己在这种严肃场合之中笑出声就不太好了。
    “贾大人为……为何先行离去?”卑弥弓呼以着不太流利的汉话问道。
    李基一副慈爱又不失威严的神色,答道。“或是文和与国主感情至深,不愿当众泪洒衣襟。”
    顿时,此言一出又是引来一片哭声。
    须知贾诩那一副君子作态,在倭国一众贵族之中的声望同样也是极高,不然也不会引得无数贵族追捧茶叶、瓷器等物了。
    事实上,李基同样也是深感不适。
    被一众倭人认贼作父那般对待,李基作为一个良心尚存之人,同样也是会感到相当的心理压力。
    尤其是心中纵使再如何嫌弃倭人,但为了维持形象,李基还是必须要作为一个符合汉使的姿态。
    “汉使大人,汉使大人,你若是不在瀛洲了,我该如何是好?”卑弥弓呼紧张地问道。
    “无须担忧,为保倭国安稳,本使尚在汉军驻地之中留有五千大汉精锐,国主只需心怀对大汉的尊崇,定可让国主之位不会有一丝不稳。”
    李基温和地答道。
    此言一出,更是让卑弥弓呼以及一众贵族感激涕零。
    经历了关原一战后,瀛洲之内已然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汉人天生就比倭人要强大不知道多少。
    因此,在李基无形的影响之下,如今瀛洲之内实际上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用于对外战争的士卒,取而代之的则是“武士”这一阶层作为暴力机构,用来镇压下层平民的暴动。
    至于抵御可能存在的外敌,则是由大汉驻军所负责,并且大汉驻军的军粮供给同样也是由倭国所负责。
    而被李基留在瀛洲汉军驻地的人选,除了率领五千水军的甘宁之外,还有的便是作为李基代表的罗斌。
    只是随着倭国的局势彻底稳定了下去,留在倭国的罗斌实际上除了是个象征符号之外,便是为了监视倭国之内是否会出现不利于大汉的倾向。
    至此,可以说瀛洲此刻已然彻底成了李基的形状,被困于“闭关锁国”与“种姓制度”的牢笼之中,且将源源不断地为刘备集团输送数之不尽的矿产。
    而在经历了一番或会铭刻在倭国历史之中的盛大欢送仪式结束,在以着卑弥弓呼为首的无数倭人跪送之下,李基登上“瀛洲号”率领着大军开始朝着吴郡返航。
    此刻李基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眼中也不禁浮现出几分急切与思念。
    率军离开吴郡之时是中平四年,如今已然是中平六年六月!
    在这足足两年的时间里,相隔波涛万顷,刘备与昭姬的书信虽然时有传来,但也让李基不自觉涌起了深深的思念。
    且不仅仅是李基,由上而下的将士俱已有思乡之心,对于返回吴郡相当的迫切。
    而除此之外,时时也关注着大汉局势变化的李基,凝望着大海,眉头却是不自觉地深深地皱着,默默地念着不久前传到瀛洲的消息。
    当今天子刘宏……于四月驾崩了!
    这也是李基迫切地迅速率领大军,从瀛洲返回吴郡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