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部队大整编,停战阶段疯狂暴兵
作者:葫芦开小花   亮剑:开局丁炸桥,自酿地瓜烧最新章节     
    冬天的关外,风吹得比心都凉。
    但王承柱心里却火热火热的,不是喝了酒的缘故,是看到了大批的榴弹炮。
    炮身上的洋码子,看着都让人舒服。
    重型榴弹炮一直是直属部队装备,各纵队手上顶多有榴弹炮营,主力部队还是在王承柱手上,掌握在丁伟的手心里。
    一直没有规范化,缺少合理的组织管理。
    该成立炮兵司令部,统筹部队的所有炮兵人员。
    形成集团火力,统一训练跟考核。
    因为大量的德式火炮跟美式火炮,需要炮手重新熟悉,着重训练火炮的放列展开,以及迅速转移。
    先把布置炮兵阵地,展开火炮队列练明白了,再去考虑精准的问题。
    冒着大雪,炮手们在哈城附近操练起来。
    早中晚的伙食供应拉满,中午有炖肉,早晚有罐头。
    大米饭管饱。
    舍得一身剐,敢把肥肉拉下马。
    短暂的停火阶段到来,受老美的调停,国内的冲突全部停歇下来。
    关外、华北、西北地区部队分别驻防。
    是战是和,一会战一会和,搞得大家头皮发麻。
    这对一个指挥官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既要稳得住局面,也要下得了决心。
    彪哥上台之后,针对当前的局势做了新的部署。将关外地区划分为多个军区,把兵力下放到地方,进行土地改革,抓取群众基础。
    同时提炼部队中的精锐,组成野战部队,该剿匪剿匪,该发展线下发展线下。
    按照最熟悉的路线,以农村包围城市。
    以前怎么打鬼子,现在就怎么跟国军对峙。
    这一点需要丁伟的支持,众所周知,丁伟的部队是最精锐的。
    双方能够很平稳的渡过到停战阶段,得感谢张大彪纵队的一波猛打,吃掉了13军89师八九成的兵力,直接把美械师干残了。
    而张大彪第三纵队本身的伤亡微小不计。
    部队变更名号,也是因为很多土匪最喜欢叫什么自治军、救国军等等,以前的名号听起来就像胡子一样,容易引来群众的抵触。
    由满洲人民自治军整编过来,满洲民主联军初步划分了布防范围,争取在停战的阶段内,发展出一支精锐的队伍来。
    彪哥是全方面人才,既有军事上的建树,在政工方面也很出色。
    平衡各方势力的时候,也能拿得出思路。
    像新四军出来的大黄,一向是不服这个,看不上那个。面对彪哥,果断的把第三师的指挥权交出来。
    将目前的兵力拆分,划分四个大的军区,分别是东满、西满、南满、北满军区。
    东满军区涵盖冀辽方向,6.8万人;
    西满军区是辽热一线,6万人;
    南满军区是辽东,11万人;
    北满军区是黑吉,6.4万人。
    丁伟本就是北满军区的司令,又塞给他6.4万人,供北满军区的调动跟指挥。
    这6.4万人是原冀热辽的19旅、山东的第7师、由359旅扩编的6个步兵团跟1个骑兵团,以及新成立的松江警备1\/2旅,北安警备1、2、3旅。
    一口气塞过来6个旅,1个师,7个团。359旅演变出来的7个团,相当于纵队级兵力了。
    要不说彪哥能办大事呢,丁伟在东北经营了2年多,从绥远、察哈尔一路蔓延过来。直接把兵力塞给他,既是信任,也是求助。
    信任他丁伟能够当好北满的家,稳住大后方,保证东北地区立于不败之地。
    求助则是想借着丁伟的手段,好好的训练整编这6.4万部队。
    需要装备、训练、休整,整编出野战军。
    不同于其他军区,眼下30万人的部队,来自于多个地方。冀中、山东、苏中、冀北、冀东、晋北等等。
    隶属于不同人指挥,各自的脾气秉性难训。
    根本没有所谓的野战军,必须拧出一股绳,才有可能跟国军的主力碰一碰。
    划分4大军区,下边又有多个二三级军区,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地方,打造出一支野战军出来。
    丁伟没拒绝,只提了一个要求,把孔捷的团再调过来。
    老孔这家伙把家底全扔在了冀南、豫北,只带了老班底跑到东北来。
    该说他憨厚听话,还是该说他傻呢。
    以孔捷的能力,当一个纵队司令绰绰有余,毕竟来东北前就已经是纵队司令了。
    这位老战友的性格,适合带更多的部队,治兵能力强,打仗稳重。
    以前八路是小团作战,游击作战,鬼点子多占尽便宜。
    正儿八经的师、军、兵团级作战,军纪要严明,执行力要强,歪点子鬼点子全都得收起来。
    孔捷的性格,恰好在执行力、军纪上拉满了。
    绝对适合作为大兵团的副手人选,配合良好的指挥,执行战术。
    作战经验丰富,也曾经是晋西北铁三角呢。
    当时师长把孔捷调走,拉过去开辟晋冀鲁豫,丁伟还心疼了好一阵,如今兜兜转转,又他娘的回来了。
    摆在丁伟面前一个问题,第二纵队还编不编了。
    当时第二纵队一直空缺着,后来是牡丹江支队、第二支队想着合编为纵队。
    同志们发展的都比较快,赵刚在牡丹江编成纵队,孔勇在平津地区编成纵队。
    纵队人数不一,有的像张大彪纵队,一口气拉到了6万多人。
    有的像孔勇、赵刚纵队,只有一万出头。
    眼下拉过来6.4万人,丁伟得考虑好好调教一下。
    第一纵队、第三纵队保证3万兵力,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个基础上,两人怎么扩张是他们的事情。
    保守一点每个纵队4个师,保证在四五万人就够了。
    第二纵队还让孔捷接管,将编入的6.4万人编成5个师,15个团,其中3.6万人编入孔捷麾下。
    算上他带过来的嫡系部队,凑成4万余人。
    第四纵队王超兵力部队,压在哈城驻防,改为哈城纵队。
    第五纵队王涛编为三个师,其麾下部队已然足够,这小子暴兵是一把好手,从冀北、冀东拉了不少人。
    从平津地区也拉了不少人,兵力在4万出头。
    该纵队在通辽驻扎,从冀热辽地区迁移过来,接手了原第四纵队的驻防区,改编为通辽纵队。
    剩下的三个师,其中一个师编入赵刚的牡丹江纵队下,兵力达到2.5万余人。
    一个师编入孔勇纵队麾下,满编兵力2.6万人。
    手上分别是北满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分别是3个师的编制,其中孔捷的第二纵队有4个师的骨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