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论功封赏
作者:西风斜月   商女不扶贫,反派的发达梦成空了最新章节     
    周宛在宫里长到十岁才回了锦州。
    宫里勾心斗角的戏码看多了,算是名师出高徒。
    秦姝一句“不是巧”,周宛立时就反应过来。
    秦姝投靠晋王,但晋王不可能对她全然信任。
    他知道秦姝进京,作为宁王一派的长公主一定不会坐视不理。
    秦姝能在长公主手下活下来,他才会考虑以后继续合作的可能。
    若死在长公主手中,晋王正好借万寿节献粮这个机会,狠狠敲长公主一杠子。
    没了长公主和她背后的势力支持宁王,在皇位争夺战中,宁王再不是晋王的对手!
    周宛或许不知道晋王为什么要将秦姝放到长公主的利爪下,去做生死冒险,秦姝心里却清楚得很。
    在晋王藩府的那天早上,秦姝的那句“殿下所求”,触到了晋王的逆鳞。
    试问哪个皇子不想争皇位?
    但看破不说破。
    说破了,一旦被藩府皇上的密探听了去,晋王的下场,可想而知。
    这次的事,算是晋王给秦姝的一次小小的教训。
    秦姝轻轻吁了口气,道:“我们的店铺,或许可以开了。”
    长公主那里,应该不会再为难她。
    今日之事,消息一定会在最快的时间内送到晋王手中。
    过些日子,晋王妃的帖子若能送过来,就证明秦姝得到了晋王的认可。
    那句“悖逆之言”的错,也算是过去了。
    从此以后,秦姝定然会将“谨言慎行”四个字刻在脑门子上,一刻都不敢忘!
    从长公主府回来之后,隔了三天,到第四天午后,晋王府的人就将晋王妃请秦姝过府做客的帖子,送到了秦家铺子这边。
    见过晋王妃,秦姝就开始忙着店铺开业事宜。
    中秋节过后,便是大周最重大的盛典——万寿节。
    晋王周旻也终于在万寿节前两日赶回了京城。
    八月二十六日万寿节。
    秦姝身在京城,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万寿节的隆重。
    大街小巷都披红挂彩,连街边小贩都破天荒的簪了花。
    各个城门外还搭建了粥棚,也让城里城外的贫苦百姓“沐浴皇恩”。
    这天,秦姝正在店中忙碌,突然有禁军和小黄门骑着马,朝店铺方向跑了过来。
    那小黄门一下马,迅速跑入店中,大声问道:“哪个是秦姝?”
    秦姝心里一跳,连忙上前一步,屈膝一礼道:“民女便是秦姝。”
    小黄门道:“皇上有旨,着,秦姝清元殿觐见!”
    青桑一听,顿时慌了神。
    秦姝连忙按住她的手臂,安抚道:“今日皇上万寿节,我一介商贾之女,能够得见天颜,可是天大的福分。”
    她让青桑守着店,自己带着青竹回到后院,迅速梳洗整理一番,换了一身衣裳,登上宫中派来的马车。
    马车很快载着秦姝到了宫门。
    一进宫门,就听到一声接一声的唱喏响起,“着,锦州秦景元之女,秦姝觐见!”
    这一天,秦姝已经盼了很久很久。
    终于到来了!
    她闭上眼睛,深深吸了口气,努力稳住心神,缓步迈入大殿。
    足下是平滑干净、光可鉴人的玉砖,眼角余光里,两边是身着朝服的朝廷大臣。
    她微微低着头,走至大殿居中,在司礼太监的指点下,行了大礼,称道:“锦州秦景元之女秦姝,参见吾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个浑厚的男子声音自大殿上方传来,“你就是新粮试种者,秦姝?”
    秦姝连忙回道:“回陛下,正是民女。”
    皇上“嗯”了声,道:“起来说话。”
    秦姝再次谢了恩,站起身时飞快抬头看了一眼,又迅速低下头。
    这一眼,她看到前面还站着几个人,其中一个是晋王,身后侧一侍卫打扮的男子捧着一只托盘,托盘里放着的,正是甘薯、玉米和土豆。
    皇上问道:“纤纤弱质,竟也不输男儿之志。秦氏,为何会想到试种新粮?”
    秦姝道:“回陛下,新粮试种,为民女父亲受人之托,亦是生前所愿。”
    皇上好奇,“哦?此话怎讲?”
    “民女父亲生前,行商各地,常给民女讲天下见闻。曾经说过,晋地多山少水,良田稀少、百姓时常闹饥荒,多数时候要依靠朝廷赈济。”
    “民女父亲,受人之托,许诺行商在外时,帮助寻找适应山地种植的粮食。所幸在一海外小岛之上,找到这几种粮食。”
    “只是民女父亲未曾试种,便遭不测。民女为圆父愿,便在自家庄子上,试种父亲带回的粮种。”
    皇上似是自言自语道:“受人所托?”
    秦姝连忙应是。
    皇上轻笑一声道:“受谁之托?”
    秦姝默了片刻,道:“这,民女父亲曾说过,是个好人。”
    皇上忍不住哈哈大笑,问道:“好人?”
    秦姝故作不懂,回道:“回皇上,让百姓吃饱肚子不挨饿,难道不是好人吗?”
    她想了想,又说道:“可民女觉得,最大的好人,应该是皇上。”
    皇上笑着“哦?”了声。
    “皇上至圣至明,这天下才能吏治清明,百姓也才得以安居乐业。如此说来,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应该是多亏了大周有位好皇帝。”
    秦姝微微地笑,“所以,皇上才是天下第一大好人。”
    皇上一听,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众朝臣也七嘴八舌地凑着趣,说着吉祥话。
    皇上笑过了,才说道:“你试种新粮,乃大功一件,理当重赏。”
    秦姝连忙摆了摆手,似是又觉得不对,连忙福身一礼道:“回皇上,这些粮种,是民女父亲寻来,民女不过是为圆父愿。”
    “民女虽愚钝,亦知皇上一向以仁孝治天下。民女秉承父志、圆父亲生前所愿,是为尽孝。所以,民女不敢贪功。”
    可是又不能不赏。
    但是怎么赏、赏什么,又需要细细斟酌。
    新粮推广种植,功在千秋万代。
    赏得低了,不足以匹配此功业;
    赏得过高了,后面呈上新粮的晋王,又该怎么赏?
    就在众臣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之际,站在最前面的一个老头出列,回道:“启奏陛下,老臣以为,既是秦景元寻回的粮种,理当对秦景元进行追赏,以示告慰。”
    追赏是必须的,毕竟新粮试种,秦景元寻回粮种,当居首功。
    皇上轻捋胡须微微点头,还在犹豫不定时,秦姝已经跪了下去,“民女代先父,谢陛下隆恩!”
    皇上有些发愣:这闺女,可真够莽的。
    她难道不知道,她爹又没儿子继承爵位,赏了也是白赏啊?
    不过一个商户之女,估计也不懂得这些。
    这一谢恩,事儿就这么敲定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