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禅位
作者:橘子不酸也不甜   这个夫人不好惹最新章节     
    “左相与诸位所言甚是,晋王所言也不无道理,朕思来想后还是决定暂缓对三国的征伐 。但停战不代表不打,相反,朕不仅要打还要将唯一还有反抗之力的北周打残打废了。”
    林雨柔眼神锐利,扫视全场后,语气坚定地说道。
    “朕的计划是,等我们成功击败宇文川后,然后直接撤军,只要守住边境关隘就好。接下来,我们需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等待三国时局有变,那时就可以立即挥师北上,一举攻克这三个国家。”
    林雨柔目光深沉,意味深长地注视着诸位重臣。
    “时局有变?怕是陛下要主动搞事情吧!”
    这些大臣们都机智聪慧,稍一思考便领会了她的意图。
    “福伯,拟旨。”
    “传召顾延雷、顾延霆、顾延霖、顾延昌,让他们交接好后择日返回京城,统率原来的白马寨、青龙寨、卧牛寨和金狮寨兵马,并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而动。”
    “侯青,你继续派遣人手前往三国境内,与陈四、黄汉、张平的旧部联系。只要他们提出要求,无论是钱财还是人力,我们都会满足,但有一个条件:今年的年猪必须宰杀!”
    “年猪?”众人面面相觑,不明白这个奇怪的要求意味着什么。
    然而,他们深知林雨柔的智慧和谋略,相信她这么做一定有其深意。
    难道是?
    所有人浑身一震,三国几乎尽数被世家门阀把持着,高氏、拓跋氏、宇文氏本来就是世族中的翘楚,得到超过半数的世家支持才能稳稳地坐上皇帝宝座,他们再笨也猜出陛下口中的“年猪”是谁了。
    原来陛下早就在这里等着呢!
    “妙啊!妙啊!原来陛下竟然有这样的心思,快刀斩乱麻,干净利落,这一剂猛药下去,无异于推倒重建,这可比缝缝补补快多了,这样一来不需五年,三国可平啊。”
    朱武心中惊叹不已,他仅仅凭借林雨柔的一句话便猜出了她的全盘谋划,越想越是觉得这个计划可行,忍不住捻着胡须微笑起来。
    “左相,‘年猪计划’就交给你来负责统筹吧。”
    林雨柔看着朱武的表情便知道他已经明白了自己的计划,于是干脆把这件事情交给他去办。
    “遵命。”
    朱武欣然答应下来,要论做这种事情,在这方面他可是专家级别的人物。
    “晋王,代王等人都曾经带兵出征过,这最后一战就交给你来指挥如何?”
    林雨柔望着垂头丧气的顾延云笑道。
    “臣,必幸不辱命。”
    顾延云高兴坏了,他当这劳什子京兆尹早当腻了,眼见兄弟们个个领兵出征建立赫赫战功,他心中着实心痒难耐,现在陛下给他这个机会,他发誓一定要牢牢把握住。
    诸位大臣见林雨柔分派已定便准备起身离开。
    “诸位,留步,朕还有一事要说。”
    林雨柔叮嘱福伯将所有诏书拟好后见众人准备起身告退,于是出声阻止。
    众人刚抬起的屁股又坐了下去。
    “朕欲禅位于太女顾兴茵 ,诸位以为如何?”
    林雨柔目光在诸位大臣之间逡巡,将众人的表情尽收眼底。
    群臣沉默了片刻,随即满堂哗然。
    林雨柔知道自己提出禅位给太子的想法时,朝堂上必然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是以也不奇怪。
    群臣们纷纷上前,声情并茂地劝阻她,场面一度十分紧张。
    首先,左相朱武站出来,他神色凝重,双手拱起,恭敬地说道:“陛下,国家初建,百废待兴,此时禅位,恐有不稳之虞。太女虽然聪颖过人,但年纪尚轻,缺乏处理朝政的经验。陛下应当继续担当重任,引领国家走向繁荣。”
    丞相的话音刚落,顾延云也站了出来,他声音洪亮,带着几分激动地说道:“陛下,臣以为,禅位之事关乎国家兴衰。大夏刚刚建立,边境尚不安宁,正是需要陛下英明领导的时候。太女虽然继承了陛下的血脉,但此刻尚不足以担当重任。请陛下三思!”
    兵部尚书吕方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此时天下未定,周代齐三国虎视眈眈,正是我大夏奋发图强之际,禅位之举,恐失民心,给三国可趁之机,不利国家安定,不若歼灭三国后再做打算不迟。”
    户部尚书毛崇也附和道:“吕大人所言极是,皇太女年幼,虽有聪慧之质,但难当此统一重任。陛下应以大局为重,继续领导我等抵御外敌,待尘埃落定后再徐徐图之也为时未晚。”
    吏部尚书毛休接着说道:“陛下德政施行未久,百姓方得安居乐业,此时禅位,恐政令变更,导致百姓无所适从,德政难以延续,还望陛下三思。”
    大宗正顾天临担忧地说:“周代齐三国苟延残喘,天下归一之势已成,正需陛下明断决策,稳定朝纲。禅位之事一旦传出,恐令三国更加肆无忌惮,生了反抗到底之心,我国将面临更大危机。”
    就连侯青也忧虑地道:“陛下,禅位之举易致国家动荡,人心惶惶。陛下威望正隆,利国利民,此时退位,实乃国家之不幸。”
    礼部尚书汪宣章也道:“皇太女虽为皇室血脉,但年纪尚轻,经验不足。国家大事非儿戏,她需更多时间历练,方能担当重任。”
    接着,汪宣礼等人也纷纷上前劝阻。他们有的引用古籍经典,阐述皇帝禅位的危害;有的分析当前形势,指出皇太女继位可能引发的种种问题。
    一时间,御书房议论纷纷,气氛十分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