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2024.5.26)
作者:梁寒郡   梁寒郡的日记最新章节     
    梦见自己在擦黑板。好像还有别的事情,不过都是围绕着这块黑板。我是老师?还是帮助老师的学生。记不清了。不过,我会喜欢上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的女孩子。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都没出现过。
    与过去的一些梦联动了。有些文字写得太深而擦不掉。
    还梦见自己考语文,很过瘾呐!
    果然如此,我的注意力无法分散。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做一件事。
    为了批评而批评。真的是敬谢不敏。但也不能如此说,毕竟还是需要批评的,如果没有批评,还怎么进步呢?且人无完人,总是有进步空间的嘛!
    此外就是没必要气不过,长短相形,前后相随,总是要分个高低得,没必要特别纠结这件事,即便勤奋,也要有个过程,有个快慢之分,切记不要因为着急而不用心感受。要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
    我不知道是不是基于概率。就是运气好的人因为抽到了牛的武器而变为大佬,而不是他本身是大佬。成为大佬之后,他才会在大群里说说说,要是什么武器也没有的话,他就不会说。
    写了一个植物大战僵尸的脚本。不是开挂,因为我没修改任何数值。我首先分析了一个关卡,得到某些必胜的策略,然后用脚本保存这个必胜策略的布局,然后自动开始就行了。有小概率会跑飞,因为毕竟僵尸是随机刷。
    没啥别的意思,自动刷钱。体会一下自动化的快乐吧!然后分析一下卡时间的和不卡时间的节点,让布局更快一点。这算优化吗?
    科技改变生活,学一点,就去做一点。
    看书多了,就去实践,实践其实就是编程了,这没什么说的,也写不出太多心得。小白加油吧!
    还是停留在无视觉时代。什么时候能给自己加个视觉?
    得了,有个东西研究不明白了,我死了。还是去看闲书吧。
    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合反馈。反馈有些傻的,人为地利用反馈的特性做一些不好的事,可以破坏整个系统。而盲目追寻速度,又不加防范,那效果不会太好的。说的是一些不适用的场景,人与人博弈的场景。
    其实负反馈的话还好,但这些应用场景大多都是正反馈,人越多人就越多,这样并不能特别准确的说明问题。
    还是要给理论配一套抗干扰理论。
    然后觉得自己还是,有时候不能那么刚,这些概念,本身就是为了解释某种东西用的,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的。有些东西是随后才衍生出来,或者被人发现,而此时,不便再修改最开始的名字。所以很多不匹配产生了是正常的事,太较真,是我不对。
    此外就是应该用更积极的姿态去拥抱新事物。不然,就要被淘汰啦!
    任何事物都不宜过度扩张。
    特殊的东西不宜多。少量得利,多量不可久持。
    很多东西,一旦改变就无法变回去。是为骑虎难下。参与的人少,你去劝说尚可,但行程规模以后,基本上,对于个人来说,这个局面已经不可逆转了。
    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个人是绝不会出现在大多数场合的。不用,不必,甚至不能。因为在他的活动范围内根本没有对这种场合认知的触发。
    流量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存量。
    目前还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解决博弈最后一轮的问题,只能延缓最后一轮来临。不过也许这也是一种保护,如果有不死单位存在,绝不是好事情。随着迭代次数上升,之前的解一定是出于低效的状态而需要被代替的。
    静态参数评比的复杂度已经太高了。不如直接尝一下来得快。可是果农那么多,怎么常得过来呢?然而一个人能通过怎样的学习才能实现不吃苹果就知道苹果什么味道呢?只能偏差调整了。至少还是有亡羊补牢的机智的。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是做不到让所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受伤害。
    保留一些复杂是必要的。否则即便是创新了,也很快会变旧的。何况还有那么多伪创新。会不会,被快速看穿的就不算是创新。
    大佬什么也没做,但是他们有做很多事的潜能。这一点,是我们与大佬之间最本质也是最隐含的区别。
    没有什么旱涝保收,所以,我们必须一直盯着天时。但是,目前我还是没有视觉的。
    水印啊,什么随机水印啊,增加了直接抄袭成本,但是机制还是可以复制的。
    宣传是重要,然而,如果不匹配或者为了宣传而降低实物维护成本,那无异于竭泽而渔。
    游戏世界是元宇宙的影子。元宇宙的寿命会更长,功能会更多,参与的人数也会更多
    以后想养点豆芽,什么时候熟了什么时候吃。给生活加点不确定性的乐趣。
    炎王其实怕火。利用人的惯性思维,全力应对水属性就好了。真聪明。
    除非一件事没有规律,否则在大量尝试下,规律一定会暴露出来。但有时候,突变,抖动,奇点也都是规律之一,能发现异常,却未必能找到合适的语言将其描述。
    我现在的认知中有三种自动化的开端。第一是以示教为起点,然后基于这个过程进行扩展。第二是机器自己学习,总结规律得出结论。第三是直接吸收大量经验,用聚类总结规律。少量数据,无数据,大量数据。三种情况。
    人类其实就是通过自己在学习,基因上的变异,神经体液免疫上的适应。机器也是要借鉴生物的进化过程的。
    之前说我没有视觉,我同时也没有听觉。有时候,听觉可以帮助我们划分更多情况。
    生命中的意识,感知,行为等的习惯的建立,与流水线的建立类似,但是更加模糊,变化得也更快。
    要做什么呢?现在我要想想,我的未来需要用什么填充。
    书非书,路非路。
    重生之我在植物大战僵尸世界养手办?
    更加高深的知识,到目前为止我还处在看不懂听不懂的状态。不知是因为它真的高深,或者是给我解释它的那个人也本身不是特别懂。
    大面积售卖之前,要用租赁的方式收集资源,总结经验。
    商业与技术,互相制约着。
    以有限代替无限。其实是代替不了的,所以,大部分可以用基组成的空间描述,特殊的部分则在遇到以后单独地划分区间描述。这是个永恒的,“总结过去面向未来”模型。
    没有完美的工具,也没有完全无用的工具,只要这工具可以加速过程,减少消耗,那就完全可以用。只不过是使用的区域不同罢了。
    具备通用性更厉害。模糊匹配比精确匹配更加好用。
    没见过难题,就不会一开始就按照那种难度准备,结果就是,蝇头小利蒙蔽双眼。
    实体的摆件的意义不大,就是能代表一句话。有了它,似乎我就不必再耗费口舌解释什么。
    思考什么呢?在不同情况下每个单位的收益是不一样的,前期打不动铁器,所以磁力菇重要,后期能打动了,不如增加火力。
    仔细一想,自己已经有一年没参加考试了,没考试的生活快乐么?与有考试的时候差不多。所以,有考试的时候,就好好考,别想别的,没考试不意味着更快乐的。
    互联网很牛,但是与现在的技术比较,它已经不是承载信息的重心了,现在它的地位是超大数据库,相比之下是比较静态的概念。以算力为核心的设备\/软件,其可以大量收集、处理信息并且得到有用结论,已经渐渐成为信息的重心。举例子,生产者+筛选者+储存者,比生产者+储存者消耗更少的资源,却可以产生更有用的输出。筛选者的算法如何设计,是信息时代的核心问题。这个筛选者,逐渐成为重心。
    文字的表现力在退化。图片和视频。那极端情况下,未来不需要文字,需要的强大的vr技术。发生了什么?丢一颗vr烟幕,大厅里的所有人都可以在三分钟内身临其境地了解发生了什么。
    监督学习。我在监督自己学习?
    让我们克服由黑暗产生的绝望的是远方的灯塔。然而,我们用什么来克服生成欲望的黑暗呢?
    几个完美主义的人聚在一起,只会让钱一亏再亏。生活是没得选的,拿什么牌就要先打什么牌。
    当你与另一件事物同步了感觉以后,你的大脑就会错认为这个东西是自己的。
    大脑每日接收信息是有最大值的,不要让垃圾信息耽误自己的正事哦!
    人还是会趋向人多的地方,所以即便游戏或者元宇宙很是吸引人,大多数人还是更喜欢追剧。短期内,元宇宙还是代替不了人与人的交往。
    但即便如此,你不能以任何显式的方式表达出你理解一个人。需要默默的,否则,真的也变成假的了。
    最原始的方式。怪不得,与人交往最快的方式是与人吃饭,后面可能用别的方式,但最开始,还是吃饭快。
    当出现了奇点,无法理解的实物就生成了。它的存在,让无法知道它的我们彻底被超越。我知道,我自己静静地走着,四周的实物都在快速的飞行,不焦虑是不可能的。但知道并接受自己无知无能,更是明智。
    锁定自己的大部分属性,锁定自己的大部分欲望。因为再追下去也没结果,到不了终点,根本就没有终点。用省下来的九份能量去实现独一份的执着就好了。
    睡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