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棒子传(四)
作者:今宵酒醒何处   逼良为婿最新章节     
    “陛下,臣愿当此任。”萧逸赶忙出班跪倒。
    “还有,陛下还应派遣一名心腹之臣,负责协调筹措粮草。”姚广孝再次奏道。
    “何广义何在?”皇上一听就明白了。
    “臣在。”
    从金殿的旮旯儿里走出一人,正是锦衣卫指挥使何广义。
    “朕命你随同常萧两位爱卿出使高丽,负责筹措征调粮草。”
    “臣遵旨。”何广义跪倒接旨。
    要说皇上为什么要派锦衣卫去高丽呢?要知道,这锦衣卫可是大明最大的特务机构,派他去,就是为了搜集高丽的情报,以便做到知己知彼。
    一切都分派完了,皇上这才把三名高丽使者打发走。让他们先回高丽,回报国王,等着大明的粮食就行了。
    等散朝之后,皇上和姚广孝又单独召见了何广义,给他一道密旨。什么密旨呢?要说这姚广孝也是够坏的,这道密旨就是他给皇上出的主意。
    具体内容就是让何广义筹措粮食的时候,不要已经剥下来玉米粒儿,而是光要整个的玉米棒子。
    您想啊,这整个的玉米棒子要是去了中间的棒梃子,分量也就剩下原来的一半儿了。
    所以,这一百万石玉米到了高丽之后,吃的时候也就剩下五十万石了。您说这姚广孝是不是够坏。
    可姚广孝没想到的是,就是他这个损主意,却让高丽人从此恨上了大明。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您还得接着往下听。
    话说这一转眼,就小半年儿过去了。这一日,黄门官来报,说常茂儿、萧逸和何广义从高丽回来了。皇上一听心中非常高兴,赶忙在偏殿召见了三人。
    三人来到偏殿,行礼完毕,向皇上讲述了此行出使高丽的整个过程。
    何广义如何筹措粮食,常茂儿如何押粮经海路到高丽,以及萧逸如何代表大明皇帝册封高丽国王,都跟皇上讲了一遍。
    完事之后,皇上又单独留下何广义,询问此次高丽之行情报打探的究竟如何。于是何广义就把到了高丽之后收集到的各种情报都跟皇上说了。
    最后,还特别跟皇上说,高丽的风俗确实如高丽使者所讲,是女耕男织。这次高丽粮食减产,主要就是因为这些高丽妇女为了改变这种风俗,所以就成心不好好种地。
    皇上呢,也没太在意,所以这个事也就这么过去了。
    放下大明这边儿暂且不表,再说高丽。大明这一百万石粮食,确实是给高丽解了燃眉之急。不过可有一样,等把粮食都分下去了,这才发现,这不够数啊,也不够吃啊。
    但是这粮食从人家大明运来交到高丽的时候,那可是过了秤的,一百万石,一斤不少。所以高丽国王也只能暗气暗憋。
    不过国王是暗气暗憋了,这事在民间可是引出了一场塌天大祸。
    原来这高丽女耕男织的风俗并不是自古有之,而是因为这高丽男人都是贪图安逸,说白了就是太懒,不愿意下地干活儿。就算下了地,也是不好好干,怎么省事怎么来。
    但这种地可不是想省事就能省事的。你是省事了,这庄稼生长的时候也就省事了,到了最后这收成也就省事了。
    见男人们都不好好干活,高丽的这些妇女们实在没有办法,所以就自己下地干活儿了。可即便如此,那取得的收成都比那些男人们要强得多。所以,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女耕男织的风俗。
    后来,这妇女们就开始感觉不对了。感情我们天天累死累活的种庄稼,养活你们这帮男人。你们倒好,就纺点儿线,织点儿布,没事还喝茶耍钱。
    行,我们也不好好种地了。收成少了,饿你们半年,看你们干不干活。可没想到的是,这帮男人们,宁可挨饿,也不愿意下地干活儿。因此上就形成了僵局,所以才造成了高丽连年粮食减产。
    等大明的粮食一到,高丽的这些男人们就更逮着理了,反正有吃的就行。不过等大明送来的玉米吃的差不多了,眼看又要挨饿了,这群男人倒也是想出了个办法。
    什么办法呢?那就是所有已经结婚的男人,都不跟自己的老婆同房。你不是不好好种地,饿着我们吗?那正好,饿得浑身没劲儿,没法跟你们上炕。
    开始这些妇女们也是没太在意,可架不住时间长啊。这时间一长,可不得了了。
    虽然是不好好儿种地,粮食减产了。但这粮食多少还是掌握在这些妇女们手里,再怎么着,她们也比男人们能多吃上几口,至少还不至于挨饿。
    俗话说得好,饱暖思淫欲。所以这好多已婚的妇女们就有点受不了了,于是就开始找男人。但这些男人们呢,却以此来要挟这些妇女。
    想同房,赶紧好好下地干活儿,收上来粮食,一切都好说。这妇女们一听,气大了。行,不同房死不了人。不吃饭肯定会死人。看谁坚持得住。
    所以,双方就又僵持了一段时间。
    不过后来突然有一天,这些妇女们就发现,这玉米棒子不错。这玩意儿要是……啊?那可比那些好吃懒做的男人们强多了。
    可就是有点太粗了。诶,这玉米棒子是有点粗。可把外面的玉米粒儿都给去了,里面的棒子无论是长短粗细,都正好儿。
    好,得嘞!没男人,日子一样过。
    这样一来,可不得了了。时间一长,这高丽的人口是连年下降。您想啊,这国家要是没人了,那离着亡国可就不远了。
    因此上,就有大臣把此事禀明了高丽国王。等国王听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直气得是手指着大明的方向破口大骂:
    “大明啊,我就找你借了点儿粮食。不成想,你竟然用如此狠毒的计策害我高丽,想让我高丽亡国灭种。”
    “若不是本王已经吓得裤子……不对,是饿得肚子,本王非得发兵……也不对。若不是打不过你们,本王非得发大兵征讨你大明不可。”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没过多长时间,此事就传回了大明。
    大明的君臣们一听,这都哪儿跟哪儿啊!明明是你高丽自己不争气,反倒怪我大明?亡国灭种,纯属活该。
    后来此事传到了民间,大明的百姓们却都对此津津乐道,都拿这事当个笑话儿听。
    所以自此以后,大明的百姓们就把高丽人都称为了棒子。六百多年过去了,高丽王朝几经更迭,但棒子这个称呼,却是保留——至今!
    “哈哈哈……”
    “好!”
    “再来一段儿!”
    随着杨晓风醒木拍响,中山茶馆儿里瞬间人声鼎沸。笑声、叫好儿声和要求再来一段儿的喊声,响成了一片。
    “哈哈哈……晓风简直太坏了。前面都说得一本正经,跟单田芳老先生的评书差不多。没想到,最后却翻了这么个大包袱儿。”
    台下,郝参军已经乐得直不起腰来了。柳岸月、霍红衣和蒋宝莲三人也是乐不可支。
    而台口的孙伯,见杨晓风这次的演出效果竟然如此之好,也是赶忙走上台来,拦住了正要下场的杨晓风,让他再来上一段儿。
    杨晓风也是没推辞,重新又坐回了桌子后面。一拍醒木,再次开讲。
    刚才呢,给诸位说了段儿明朝的故事。既然大伙儿都这么热情,也爱听我说。那我就再给诸位说一段儿我们楼上邻居的事情。这还是个真事。
    我们家住十七楼,我们这邻居呢,住十七楼半。那位说了,你这不胡说八道吗?这房子哪有半层的?
    你还别说,还真有。因为我们这邻居家里人都个儿矮,所以有半层就够住的了。反正是我一说,您一听,没必要叫真儿。
    就说我们这邻居,就老两口儿,外加一个儿子,三口人过日子。本来这日子过得挺好。
    可是自打这儿子上了大学,学了个倭语专业之后,这家人可就变了。
    怎么变了呢?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自打楼上这孩子学了倭语之后,在小区里,无论见了谁都鞠躬,无论见了谁,都“空尼七哇”。
    见了老头儿,二大爷,空尼七哇。见了老太太,三姥姥,空尼七哇。四哥,空尼七哇;五姐,空尼七哇。小毛毛,空尼七……去,边儿去!这是五姐溜的那小狗儿。
    反正这么说吧,无论跟谁说话,总得夹带着点倭语。小区里的邻居们呢,也没太当回事,就只当听个笑话儿了。
    后来呢,这孩子就毕业了。正好儿,又找了一家儿倭国的公司上班儿,据说每个月还不少挣。
    好嘛,这下儿可了不得了!这家儿人那是陡然而富!家里的衣食住行,完全都换倭国的了。
    穿衣服,那都得是倭国牌子的。闲着没事就穿身儿和服在小区里溜达。就因为这个,让小区里的狗给咬了好几回。
    吃饭,生鱼片就着痢特灵吃。房子装修,也改成榻榻米了。谁去他们家都是进门儿就脱鞋,脱鞋就上炕。
    后来还买了辆倭国进口的汽车。什么牌子的咱就不说了,据说是挺贵的。老两口儿没事就擦车,就差拿这车当祖宗供着了。
    这还不算,这家儿的人也变了。以前甭管怎么说,见人还都“空尼七哇”。可现在,那是是人都瞧不起。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走到哪儿,都拿鼻子眼儿看人。
    最可气的,就是觉得什么都是倭国的好。就连喘气儿,都恨不得能从倭国进口才好呢。
    反正这么说吧,这家儿人出门儿,都恨不得把汉奸俩字儿写脑门子上。
    可到了后来,果不其然,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