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课程安排
作者:曲玲珑   知青重生想消遥,扣个军婚被锁死最新章节     
    祝晓敏摆手:“我也只是依情况动员一下而已。”向陈旭东几个人说,“今天课程的进展,记着给明天的做个交待,别讲重复了。”
    漏了的倒不怕,大不了后边再补。
    陈旭东几个人答应。
    祝晓敏又向罗亭渊说:“罗老师,趁着现在,你也来捊捊我们的课程,这层次不一样,要怎么讲?一会儿吃了饭我们就开始。”
    “好好!”大家一听,都已经热切的看着罗亭渊。
    宋志安殷勤的倒了水,又问:“罗老师有没有东西要取,我去拿。”
    罗亭渊一默,摇摇头:“先不用,我是想,虽然你们之前的陆知青和两个专家给摸过底,我还是想多了解一些,一会儿我们就先聊聊。”
    他还是非常谨慎,细细琢磨一晚上,却始终没有在纸上落一个字,到遇到大家不懂的题,也是只在黑板上写字教课,之后再自己擦掉。
    祝晓敏知道这些年他们父子过的如履薄冰,提前和知青们都通了口风,大家都不问,只把心思放在自己不会的课程上。
    知青们的课,大多集中在晚饭后的几个小时里,几天之后,罗亭渊也摸出大家的深浅,开始分组指导。
    而小学那里,从开学第二天就定了课程的时间。
    早上八点报到之后,先上第一节课,之后有半个小时的活动时间,知青们会带着孩子们绕着知青点跑几圈,释放熊孩子们过剩的精力。
    接下来,是第二节、第三节课,中间有十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但规定不能离开学校太远。
    当然,知青点也是不许进去捣乱的。
    下午的课比较轻松也随机,会带着孩子们画画儿、唱歌儿,或者讲讲故事,之后活动半小时,回来就是练习时间,练习上午学的生字或算术。
    知青们不论学历高低,看的书倒是都不少,就算没有记住太多故事,哄小孩子,现编都行,祝晓敏就是其中佼佼者,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
    转眼一个星期,小学那里,从孩子们学习写字和算术的加减法已经分出来,大些的孩子领悟力好一些,学的也快一些,小一些的孩子要差一点。
    可也有例外,有七八岁的孩子可以和十岁左右的孩子相比,也有十岁多的孩子不如六七岁的。
    于是,这几个特别的孩子重新调整了座位的位置,三十几个孩子分成了三班,分别称为“一班”、“二班”、“三班”,分开上课。
    一个班上课的时候,另外两个班就去自习区,自己用小黑板练习写字或者算题,由不讲课的知青辅导。
    知青们也估计出自己更适合教什么,课程做了调整。
    一夜春雨,洗出一山的青翠。
    这一天是宋志安、顾连生、陈丹青、田利民四个人负责教课。
    上工前,祝晓敏就冲着宋志安挤眉弄眼:“今天下午我回来再上课。”
    “怎么?”宋志安问。
    祝晓敏抿唇笑:“不是说吗?这些熊孩子送来,也不能只是免费读书,我们得用用。”
    怎么用?
    宋志安不明白。
    祝晓敏卖关子:“我大队部那里的事,上午可以做完,等我回来再说。”说完,跟着上工的大部队走了。
    宋志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只能按她说的办,下午孩子们来报了到,就先问大家这几天的学习心得。
    两点半刚过,祝晓敏已经回来,向宋志安招手:“叫一班的孩子出来,我们带他们上山。”
    上山?
    干什么?
    当着孩子们的面,宋志安也不好问,让另三个人给二班、三班的孩子上课,自己直接把一班的九个孩子叫了出来。
    祝晓敏丢给宋志安一个筐背上,向孩子们说:“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采风。”又向里边喊,“罗烨,你也来。”
    怎么还有他?
    罗烨错愕,不知道她要干什么,转头看看罗亭渊,见他点头,又想有另三个知青在,不会有人欺负他,就跟着出去,也被塞一个小背篓。
    两个知青带着十个孩子,一起出了知青点,往山坡上走。
    这些孩子野惯了,被家长擒着上了一个星期的课,已经气闷,这一放出来,都撒欢儿的跑。
    祝晓敏喊:“你们跑归跑,可不能跑丢了,不然我要把你们今天的名字擦掉。”
    名字擦掉,那就算今天没有上课。
    几个跑远的孩子忙又跑回来,小拴子问:“祝老师,我们干什么去?”
    祝晓敏笑说:“采风,就是到大自然中收集素材,加入创作,现在我们只是学习阶段,还谈不上创作,只要体会就行。现在我教你们背诗,听好,我背一句,你们跟一句。”
    “好!”孩子们稀稀落落的答应,实在不知道诗是什么东西。
    祝晓敏也不多说,张开手,做个拥抱天地的姿势说:“现在是春天,我教你们背第一首,就是《春晓》,你们跟我念。”
    春晓?
    什么?
    孩子们都转头瞅着她。
    祝晓敏漫声吟:“《春晓》,作者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自己念一句,让孩子们跟一句,然后又解释一遍,说,“你们看,前几天山上还有很多花开着,昨天下一场雨,今天就少了很多,不就是这诗里的后边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吗?”
    这是生动教学啊?
    宋志安点头:“嗯,听听这山里的鸟鸣,就是‘处处闻啼鸟’了。”
    一个叫铁柱的孩子问:“那第一句呢?”
    宋志安笑着推他脑袋:“就是说你,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你说说,今天是不是差点迟到?”
    铁柱揉着脑袋:“怎么起不来床也能写诗?”
    对了!
    祝晓敏笑:“诗歌原本就是来源于生活,我们生活里的一切,都可以入诗,你们好好学,我们慢慢来,都教给你们。”
    “好!”几个孩子点头。
    现在这样跟着老师大声念诗,可比坐那里听课有趣。
    就这样,祝晓敏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春晓》带着孩子们穿林而过,到了一片荒地上,停下指指说:“这里野菜长的好,大家一起一边挑野菜,一边跟我背诗,用点心,我要考的哦。”说着,从自己拿的筐里,取出十几把小铲子,一人发一把。
    这个时候,野菜刚刚长出四五片叶子,正是最嫩的时候,不挖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