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武术老师刘玄初
作者:吃饱除人   藩乱最新章节     
    翌日一早,吴世璠梳洗更衣完毕之后,准备出门。
    心里一边估摸着,今天要准备干嘛。
    刚推开寝室大门,就看见院子门口,吴安正在和一个矮个子的小老头聊天,也没在意,伸了伸身子就要往外走。
    内侍吴安见自家主子起床,躬身行礼,赶紧把吴世璠拦下,不然一会又跑不见了。
    “主子,太子少保、内阁学士刘茂遐刘大人求见。”
    “哦哦,不见,就说我头痛没法见人”
    吴世璠理都没理他说什么人,就自顾自地整理衣裳准备出门。
    少保什么保,我又不上战场,用得着保护么?况且还有哈什兔在,谁敢碰我?多余!
    吴安没想到小主人当着人家的面张口就来,脸上不免挂着尴尬,正想着怎么解释,就听见耳边传来一声沧桑:
    “殿下头痛的样子,还是很精神的嘛。”
    吴世璠听到有人当面调侃自己,转头过去,是刚在在一旁和大伴聊天的小老头。
    只见小老头一身略显陈旧的灰蓝色布袍,颜色虽不鲜亮,却浆洗得十分干净;
    头戴方巾,几缕银丝从巾下悄然钻出,在风中微微飘动。
    他的脸庞消瘦,布满了如沟壑般的皱纹;眼睛虽有些浑浊,但偶尔闪烁着光芒;虽有拐杖拄着身体,但看得出气色并不是那么好。
    在吴世璠的印象里,没见过这人啊。
    “老头,你谁啊?”
    吴世璠没好气的哼哧哼哧。
    被一个小娃娃叫“老头”,灰蓝布袍的老人却没有生气,而是慢吞吞地给吴世璠行了礼:
    “臣太子少保、内阁学士刘茂遐,参见殿下。”
    啊!
    你是少保?
    吴世璠有些发愣,不由得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个身形略显佝偻、拄着拐杖、脚步带着蹒跚,嘴唇微微抿着的小老头。
    一脸的难以置信。
    这老头是我武术老师?
    大家都是少保,人家鳌拜鳌少保是满洲第一巴图鲁。
    怎么我的这个少保,就一副颤颤巍巍、一推就倒的样子?
    我们家那老头是不是在坑我?
    也幸好吴三桂不知道吴世璠心里想什么,要是知道,还不得被他打死。
    所谓“少保”,最初是设立于西周,与少师、少傅合称“三孤”。
    “三孤”之上,就是太保、太师、太傅,称为“三公”。
    在大明朝,少保是一种正二品的官职,通常授予六部尚书或都察院都御史等高级官员。
    被封为少保的官员,通常会在本官职之外,再加封少保的头衔,以显示其地位和荣誉。
    例如,大明朝的于谦,就曾被封为少保,时人尊称其为于少保。
    少保是一种虚职,基本没有实际的职责和权力,只是一种荣誉称号。
    通常是作为一种加官,授予那些已经担任其他高级官职的官员,以表示君王对他们的恩宠和嘉奖。
    但是,“三公”“三孤”的称呼,除了恩宠的意思在里面外,还有一个被有意忽略的“实职”——辅弼太子。
    也就是说,在法理上,“三公”、“三孤”他们是太子的老师。
    例如,被封为“少傅”的方光琛,名义上是吴世璠的文化课老师,而眼前这个叫刘茂遐的小老头,就是吴世璠的保镖兼武术老师。
    见自家小主人出言不逊,吴安赶紧近前,在吴世璠耳边轻语。
    “少爷,刘大人是王爷麾下三大智囊之一。”
    王爷爷的三大智囊?没听过。
    见吴世璠不知道这事,吴安只能继续解释。
    其实也难怪吴世璠会不知道,因为三大智囊在辉煌的时候,吴世璠才七八岁。
    而前世吴世璠登基之后,只剩下一个方光琛仍在朝堂之上,更加没人会去提之前的事情。
    吴三桂麾下有三大智囊,分别是方光琛、汪士荣、刘茂遐。
    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之初,为了拉拢平凉提督王辅臣,派遣汪士荣送信到平凉给王辅臣并进行游说,许于总管大将军之职。
    原本以为王辅臣是自己的老部下,定能起兵响应。
    没想到王辅臣不讲道义,不肯起兵就算了,还转头把汪士荣绑了,连同书信一起送给清廷。
    对于王辅臣这一举动,自然是令康熙大加赞赏,对将人送过来的王辅臣之子王继桢予以重赏。
    可王辅臣和清廷的良好关系,却没保持多久。
    由于旗兵向来轻贱绿营兵,不仅拖欠绿营兵军饷,还辱骂轻视绿营兵。
    终于在康熙十三年十二月,因粮饷马匹分配不公造成冲突,王辅臣副将邵苓芝领兵冲击八旗兵军营,导致营中的山陕总督莫洛咽喉中箭身亡。
    于是王辅臣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接受吴三桂的任命,起兵反清。
    其中最委屈,不是被流箭射死的莫洛,而是送信的汪士荣,无缘无故被绑去京城。
    刘茂遐,字玄初,原本是大西军蜀王刘文秀麾下的文书。
    刘文秀兵败后,刘玄初投吴三桂麾下。
    康熙十二年,闽粤二王皆上书,请解职东归。
    吴世子应熊使人启平西曰:
    “朝廷久疑王,今二王皆有辞职疏,而王独无,朝廷之疑愈深。速拜疏发使来,犹可及也。”
    吴三桂与方光琛商量后,决定以退为进,自请裁撤。
    于是命令刘玄初撰文,刘玄初劝诫吴三桂莫要让自己陷入被动之境。
    表示康熙久已有调王之心,只是难以开口罢了,王一旦上奏,那么奏疏早上呈上,傍晚便会被调动。
    那二王辞去是他们自己辞去,王长久镇守云南,为何要效仿他们呢?万万不可。
    吴三桂听后怒喝:
    “我若上疏,皇上必定不敢调我;呈上奏疏,正可消除他的疑心。”
    于是怪罪刘玄初,将其外放为盐井提举。
    不久后,康熙果然不按套路出牌,答应了吴三桂的撤藩申请,吴三桂被逼起兵。
    起兵后,吴三桂重新把刘玄初调回来,任留守学士。
    回到昆明的刘玄初,当知道吴三桂止步于松滋数月而不过江,更是写信给吴三桂,言明必须快速过江。
    与出身名门高层、认同官场上的潜规则、觉得众人都是理智的方光琛不同,出身底层的刘玄初认为世界是无序,是血腥不讲道义,别人是靠不住的。
    他亲身参与过大西军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以及残明诸将之间的明争暗斗,亲眼见过原本的生死兄弟只一个转头,为了权势就互相背叛、互相残杀的情景。
    深知在乱世之中,讲不得一点道义,只有凭自己的拳头才能站稳脚跟。
    更是明白吴三桂的基本盘很小,无非是贫瘠的云南一省,以及那几千辽东老兵。
    他认为,别人团结在吴三桂身边,是因为吴三桂势头好,众人想跟着分一杯羹。
    因此必须趁清军没反应过来,不顾一切地冲过长江,直捣中原腹心。(原文:“此时当直捣黄龙而痛饮矣!”)
    最后吴三桂不听,被康熙集结重兵死死挡在长江以南,把吴三桂拖到老死。
    而刘玄初也因为吴三桂不用己谋,心灰意冷,在云南郁郁而终。
    此为后话。
    但此时,吴三桂军形势大好,刘玄初仍未忧郁而死。
    原本已经退隐二线,等待吴三桂败亡之信传来的刘玄初,却是收到吴三桂加封他为“太子少保”的谕令还有一封书信。
    书信中隐晦地表示了当初没听刘玄初计谋的悔意,并且恳请刘玄初能教导他这个孙子,还在书信中,提到云南留守府呈报给上来关于吴世璠的种种“不端之举”,这让刘玄初对这个“世孙”大感兴趣,强撑身体以臣下之礼前来拜见。
    当吴安跟吴世璠说完刘玄初的来历后,原本一脸不屑的吴世璠眼亮了,脱口而出。
    “原来他还没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