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铁骑初战
作者:文盲写小说   七天拯救大明?我还是上吊吧最新章节     
    李成梁组建的辽东铁骑为什么能打的蒙古人和女真人抬不起头来?
    究其原因有三。
    一,用重金。
    明史记载,李成梁会挑选军中精锐,投其所好让其为自己卖命。
    包括但不限于送衣服,送粮食,送油盐,没娶妻的帮着说媒,说成之后替付彩礼,紧接着给他盖房子,造家具...
    这还没有完。
    每月领双份军粮,年底有赏金。
    再加上辽东铁骑多是父子同上阵,所以战斗力十分彪悍。
    在那个时代,李成梁这种行为就是那些人的重生父母再造爹娘!
    士兵们想不忠心都不行。
    努尔哈赤最早也是李成梁的家丁,他深知辽东铁骑的厉害,所以才会在李成梁死后三年后才发布“七大恨”起兵造反。
    辽东铁骑战力彪悍的第二个原因是将领带头冲锋。
    李氏一族的将领每逢战事必带头冲锋,主将都玩命了,下面的人会跟着玩命。
    第三个原因是对于战术的理解和使用。
    辽东铁骑遇到敌人后,只要己方兵力不是特别少都会分兵据敌。
    一部分正面阻敌,一部分绕后偷袭,还有一部分会绕路去偷袭对方大本营。
    除此之外还有长途奔袭,奇袭,夜袭等战术。
    单兵战力彪悍,战术运用得当,将领带头冲锋。
    各种因素的加持下让辽东铁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然辽东铁骑也有弱点,首先是攻城能力弱,其次火器的使用率也不如南方兵。
    从万历年间辽东铁骑在朝鲜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士兵只配备了弓箭和鹊刀,火器则是以三眼铳和鸟铳为主。
    除此之外,负责操纵火炮、佛朗机等武器都是士兵都来自南方(戚家军,白杆兵等)。
    攻城时也不如南方兵骁勇。
    (当年的蓟州兵变的直接原因就是戚家军在收复平壤时完成了先登,结果先登的功劳被辽东军抢走了,进而导致兵变。)
    不过这并不影响辽东铁骑的综合野战能力。
    在朝鲜战场上领略过辽东铁骑的威力后,日本名将加藤清正感慨道:明军仗其四蹄,践踏我阵。
    ......
    罗山县东北方向的战场上,明军先锋李顺祖正在做最后的动员。
    他手下除了将领是老兵外,其余多是新兵。
    新兵上战场前都会紧张,所以需要更多的时间鼓舞士气。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此战不但是为自己,还要为荣誉,为大明而战!”
    “此战,只许胜不许败!”
    “令旗挥舞后敢不冲锋者,斩首示众,家眷充军!”
    这句话并没有让士兵们感到害怕,反而让他们愈发兴奋起来。
    因为他们早就做好了冲锋的准备。
    “明军威武!”李顺祖骑在马上,手中的鹊刀高高举起。
    “明军威武!”
    两千士兵同时高举武器,爆发出震天的吼声。
    李顺祖令旗一挥,右翼一千鸟铳骑兵率先出动。
    铁蹄踩在地上,声音隆隆作响,尘土四散飞扬。
    孙可望所部兵马如临大敌,纷纷屏息凝神看向前方。
    只见一千骑兵快速逼近,在距离大西军军阵一里的地方停了下来。
    大西军不敢动,明军也没动。
    双方就这样僵持在现场。
    僵持了一会后,李顺祖亲率左翼骑兵出动。
    从孙可望右翼掠过,随后调转方向直冲孙可望后方。
    “坏了!”孙可望大惊,“这是奔着老子的骑兵来了!”
    他的本意是让步兵牵制明军骑兵,等对方疲惫时再派骑兵结束战斗。
    没想到这一千明军竟敢孤军深入他的后方,主动寻找骑兵迎战。
    勇,太勇了!
    不等孙可望下令迎敌,大西骑兵已经和明军骑兵交手了。
    明军列横阵快速冲向大西军。
    五十步!
    嗡!
    弓弦声和破空声骤然响起,箭雨划出一片抛物线,飞向大西骑兵军阵。
    大西骑兵将领是白文选,
    白文选本名白可哲,陕西人,从小在家里种地放羊。身材魁梧臂力过人,生性好舞刀弄棒。
    崇祯四年与冯双礼一起加入张献忠军中任火头军,由于在战场上受过脚伤,所以人们称他为跛将军。
    白文选早已将四千骑兵分列为前军和中军,见明军骑兵冲来,他令旗一挥,前军两千骑兵冲了上去。
    没错,他觉得自己兵力占优,所以决定搞对冲!
    就算不敌,他的中军也可以压上去将这伙明军包围。
    “放箭放箭!”白文选稳居中军之中,让传令官不停地挥舞令旗发号施令。
    双方距离四十步的时候,大西军第一波箭雨射出。
    明军没有任何躲闪,迎着箭雨往上冲。
    他们身上的棉甲和里面的铁板足以抵挡箭矢,甚至鸟铳也不能大伤。
    战马亦有头甲和胸甲防护。
    三十步!
    一部分明军放出最后一波箭雨后收起软弓,抽出了鹊刀。
    明晃晃的鹊刀在阳光下散发出死亡的气息。
    另一部分明军则将手里的火绳触碰三眼铳上的引信。
    砰!
    爆炸声中浓烟升起,三眼铳射出的密集弹雨撒向大西军。
    三眼铳三十步内可破甲,五十步内可重创不披甲士兵,百步之外没有杀伤力。
    辽东铁骑之所以青睐三眼铳,看重的是面积伤害以及冲阵能力,而不是单体伤害。
    惨叫声中,一些大西骑兵被射落马下。
    剩下的大西骑兵不甘示弱,纷纷放下弓箭,拔出腰刀。
    三十步的距离在疾驰的战马面前转瞬即逝,双方短兵相接!
    刚交手不久,大西骑兵就有了溃败的迹象。
    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根本不是这伙明军骑兵的对手。
    首先,他们的装备比明军差。
    棉甲虽然相同,但是他们手臂上没有臂甲。
    挥刀互砍的时候,明军用左臂的臂甲格挡,右手的鹊刀对准大西士兵甲胄的缝隙猛刺。
    反观大西军就有些惨了,他们手臂要么没有铁甲,就算有也没有明军的铁甲长。
    其次,大西军士气低落。
    张献忠拔营起寨的消息已经传到了这里,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被张献忠抛弃了。
    最关键的一点,明军骑兵有长武器:三眼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