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人心(一)
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度韶华最新章节     
    故土难离。如果家乡能过得下去,谁愿背井离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落地生根?
    两个老人有些懵,其中一个冒失地问道:“郡主说的都是真的?燕郡真有钦差?”
    另一个反应就快多了,斩钉截铁地应道:“我们好不容易逃了出来,现在来了南阳,得以苟活。南阳就是我们家乡,燕郡我们不回了。”
    之前那个也反应了过来,连声附和:“说得对。我们现在是南阳人,哪里都不去。”
    朝廷的无所作为,伤透了北地百姓的心。在这两个老人心里,根本信不过朝廷派的钦差,还是郡主可靠。
    姜韶华看透了老人的心思,微微一笑道:“好,你们留下,就都是南阳郡百姓。有本郡主在,定让你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
    老人再次激动得热泪盈眶。
    几个不懂事的孩童,睁着黑白分明的眼眸。陈瑾瑜笑盈盈地拿出一包肉脯,分给孩童们。孩童们得了肉脯,高兴不已,迫不及待地都塞进口中。
    姜韶华在饥民村落里转了半日,又去了荒田。
    舞阴县的饥民人数不多,只开了两千多亩荒田。高县令已经尽力筹措,能用上木犁和耕牛的饥民还是不多。饥民们大多在用铁锄费力地翻地。
    姜韶华眉头略略一皱,转头吩咐马耀宗:“你立刻传本郡主口信回王府,请沈工正拨一些新式辕犁送来舞阴县。再写一封信去比阳,请马县令送些耕牛过来。”
    南阳王府的工房日夜不停地忙碌,要保证亲卫营有充足的盔甲兵器,南阳军那边也得供应。打制新式辕犁的速度自然就慢得多了,存货数量大大不足。也就是郡主,能随意从工房调拨新式辕犁。
    至于耕牛,每个县都紧缺。便是最富裕的叶县博望县,也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有耕牛。两三户人家有一头耕牛,就是极好了。
    唯有比阳县,有宽阔的草场,在养战马的同时,还大批量地养牛养羊。要“借”耕牛,当然是从比养县借最合适。
    马耀宗立刻拱手领命,很快便去写信安排此事。
    最妙的是,鹰卫营的鹰卫们已经带着训练好的苍鹰到了王府和诸县。之前反复训练,苍鹰已经能派上用场。
    往日需要耗时两三日才能送信去王府,一来一回就得五六日。此次却是半日之内就收到了王府的回音。
    “启禀郡主,苍鹰送信确实快得很。”马耀宗一脸惊喜地来禀报:“王府的回信已经来了。”
    回信被卷成纸卷,塞在特制的小小竹筒里。
    姜韶华也是满心欣喜,接过竹筒拆开,倒出一个小巧的纸卷展开。果然是沈工正的来信。
    工房里还有三十具新式辕犁,立刻都送来。
    “以后郡主在外巡查,送信传信可就太便捷了。”陈瑾瑜眼睛都亮了,语气里满是兴奋。
    姜韶华笑道:“省了几日时间,还省去了来回快马奔波,确实好得很。”
    马耀宗低声笑道:“现在是定点传信,说不定,再驯个几年,苍鹰还能远途飞去北方,送信到汤氏粮铺。郡主今日说的话,晚上就能传到亲卫营的秦统领孟统领耳中。”
    姜韶华听得怦然心动。
    大梁官道修建得还算齐整,再偏远的州郡间也有官道相连。不过,靠着快马送信,耗时耗力不说,还极大地消耗战马。如果能真正建立起一个以苍鹰为主的传信通道,这将是前所未有的变革。
    此事当然难之又难。姜韶华想了想笑道:“我亲自写封信给李天喜,让他试一试。”
    四日后,五十具新式辕犁送到了舞阴县。
    又过两日,三十头耕牛也送来了。
    高县令喜得嘴都要笑歪了。果然脸皮厚好处多多。有了这么多新式辕犁和耕牛,饥民们开垦荒田也省力多了。
    高县令盘算着要怎么发放辕犁和耕牛,马耀宗忍不住提醒道:“这是郡主给饥民们的恩典,以我看,还是郡主亲自发放更合适。”
    头脑不够灵活的高县令恍然大悟,连连应道:“马舍人考虑得周全。我这就让人去饥民村子里传口信,让他们聚在一起,一同叩谢郡主恩典。”
    这就对了嘛!
    郡主要收拢人心,这可是大好机会。
    马耀宗满意地去禀报郡主此事。姜韶华一听便知怎么回事,随口笑道:“高县令一根筋,不够灵活,是你私下提醒了?”
    马耀宗笑着应道:“什么都瞒不过郡主的慧眼。”
    马耀宗年岁不大,论办差事,却是一等一的灵活,尤其擅长揣摩她的心意行事。
    姜韶华失笑,夸赞马舍人一番。也不必特意选什么吉日,当日下午,便带着新式辕犁和耕牛进了饥民村落。
    一众饥民见到簇新的新式辕犁,兴奋不已,看到健壮的耕牛后,更是双目放光。一时情难自禁,激动地凑在一起窃窃私语。
    “老天!这真是要给我们的?”
    “以前我家中也有木犁,不过,比这新式辕犁笨重多了。听说南阳郡的新式辕犁,最是轻省好用。”
    “快瞧那些耕牛,一头比一头健壮。我做梦都盼着能有一头牛,可惜一直都买不起。真没想到,逃荒出来,被南阳郡收容。郡主还给我们耕牛……”
    忽然,有人哭了起来。
    这哭声里,有感激有庆幸,更多的却是对未来的笃定和喜悦。有这样厚待百姓的郡主,他们不必再为未来发愁。以后,他们就死心塌地地留在南阳郡,做郡主的百姓。
    哭声最有感染力。有第一个就有第二个第三个,很快便传染了一片。几百个燕郡来的百姓,跪成了一片,争相给郡主磕头。
    “大家都起身。”
    姜韶华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情也有些激越,声音愈发温和:“新式辕犁一共有五十具,两户领一具。耕牛有三十头,四户人家养一头。大家不用争抢,这边有户册,根据册子上的名单来发放。”
    “等日后光景好起来了,大家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