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棉花:一举打破记录
作者:野生的冰糖葫芦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最新章节     
    天棉20,天稻22,天薯21这三个品种都是2005年9月培育的品种。
    经过当年冬天在海南的加代繁殖,于今年年初也推广了不少的面积。
    天稻22产量一般,但大米口感和品质都极为优异,据说已经在南方小范围内引起了市场的青睐。
    而天棉20和天薯21则是各自靠着高产的特性,一举打开了销路。
    不过目前的棉价下降得厉害,棉农普遍增产不增收。
    郭阳起身走到办公室门口,对十来米开外还在埋头办公的宁小婧说道:“去叫下瞿阳。”
    宁小婧抬起头,说道:“瞿总去制种基地了,这几天在忙着给各地的农户结算制种费。”
    随着天禾的发展,制种基地也水涨船高,面积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每年需要支付的亩保费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瞿阳大概是去巡查了。
    想了想,郭阳说道:“高德在吗?帮我把他叫过来。”
    “好的。”
    等了一会儿,穿着一套黑色西装的高德便来了。
    “坐。”
    郭阳说道:“疆省的工厂进展怎么样了?”
    “还是要明年初才能开工。”
    “仓库呢?”
    “也暂时还不能用。”高德沉吟了下,说:“现在沿海的仓库,大豆、玉米、小麦都已经囤了近一半了。”
    才过去一个月的时间,这个速度不可谓不快。
    大豆、玉米、小麦,这三主粮品种,都各自收购了上百万吨,耗费了近60亿元资金。
    再加上期货上的投入,近段时间从嘉禾粮油流经的资金已经超过了80亿元。
    大豆还不能单纯的收购。
    还得亏本加工消耗掉,因为嘉禾粮油还承担了政治任务,只有库存消耗掉了,国产大豆才能真正缓解。
    这就导致嘉禾粮油每天都有天量资金在进出。
    如此大手笔的操作,即使是出身国粮集团的高德,也暗自心惊。
    高德说道:“国产大豆的价格已经稳住了,玉米和小麦,受国际环境影响,依然保持上涨趋势。”
    “等沿海的仓库装满,再启用疆省的也不迟。”
    郭阳笑了笑,嘉禾粮油的情况他也一直紧盯着,论对近几年大势的把握,没人比他更精通。
    何况这还赌上了嘉禾所有的流动性,嘉禾粮油的团队还有许多新面孔。
    自然得谨慎再谨慎。
    好在一切都在按他计划好的节奏在布局。
    郭阳开口道:“群里的消息有看吧,今年天棉20丰收了,不过近几个月棉价一直在下跌。”
    “我是想看看能不能再做点棉花生意,在农户那里挣点好感,目的还是推广种子。”
    对天禾的种子推广模式,高德也比较熟。
    从嘉禾粮油有了自己的工厂后,天禾的技服人员就时不时带来出售粮食的农户。
    高德问道:“量不大吧,棉花的价格波动风险太大,量太大一个不注意就亏了。”
    郭阳笑道:“量很少,何况现在这价格,即使抬高点,农户也不一定愿意卖,主要是一个态度。”
    “那可以试试。”
    “行,我让天禾去帮忙进行推销,嘉禾粮油负责销售渠道。”
    粮棉不分家。
    棉花也是有收储制度的。
    ……
    11月上旬,
    在疆省库尔勒的田间地头里,一株株洁白饱满的棉花随风摇曳。
    每到棉花采收旺季,就会有一大批采棉工人搭乘火车从全国各地来xj采摘棉花。
    棉农陈思望也托人请来20多个“拾花工”,但依旧要从10月忙到年底,才能勉强收完自家300亩的棉花地。
    尤其是今年大丰收了。
    更是一点功夫也不敢耽搁。
    拾花工们头裹着头巾,身着粗布衣裳,穿梭在田间地头。他们熟练地轻轻摘下棉花,放入背后的竹篮中。
    装满一车棉花后,陈思望准备先拉回家里去,同时也在想着该放哪里。
    已经采摘的棉花塞满了家里的房间,今年换了新种子,种植模式也换了。
    没想到真如那几个技术人员所说,产量提高了不少,而且质量品质也很好。
    这也算是今年唯一的好消息了。
    新棉交售刚刚进入高峰期,国内棉价就大幅度下跌,短短一个月,每吨棉花就下跌了千元以上。
    经营棉花的企业纷纷调低收购价格。
    原本想大赚一笔的棉农顿时就傻眼了,纷纷把棉花捏在手里不愿意出售。
    陈思望也同样在观望。
    正在陈思望准备上车时,几个戴着头巾的妇女围了过来。
    “陈老板,这工钱什么时候给我们结一下啊?”
    “是啊,这都一个半月了,还一分钱没见着,这活干着也没劲啊!”
    “还要交食宿费呢。”
    每年8月到12月期间,疆省都会从全国各地引进大几十万人的拾花工。
    各地也会专门组织劳务输出。
    陈思望托人请的这批工人来自四川,这些妇女也算是肯吃苦耐劳的了。
    熟练的工人一般一天能摘100斤左右,一天收入四十几块钱。
    但这些人里面有些人从早到晚都猫在地里,手脚也快,一天能摘一百三四十斤。
    兵团拾花的指导价格越来越高,熟练的工人也越来越不好找。
    而且摘棉花也确实辛苦。
    陈思望上了车,摇下车窗,探出头来说道:“棉花还没卖,手里没钱,可能还要再等等。”
    听到动静,围过来倒棉花的妇女多了起来。
    “那伙食费能不能先解决一点。”
    “是啊!”
    “不然明年我们就不来了,去其它地方,北疆那边可是包食宿费的呢。”
    陈思望就这样坐在车上,冷风已经有些刮脸。
    沉默片刻后,才说道:“伙食费我先给你们垫着吧,工钱你们走之前肯定也会结的。”
    妇女们得到承诺,也紧赶着又回到地里去拾棉花。
    陈思望则是叹了口气,手摘棉的价格的确要高很多,但招工成本也不低啊!
    回到家里,媳妇也在忙着,两人挤一挤,再次将棉花塞进房子里。
    陈思望对媳妇说道:“我准备去卖棉花了。”
    “不等等了?”
    “不等了,工人在闹了,还有年初的贷款也要到期了。”
    他妻子笑了笑,说道:“那就卖呗,反正今年产量高出了一大截,就现在这价格,也是赚大了。”
    “我也是这样想的,卖了钱把贷款和工钱还了,再去把种子给提前买了。”
    “是这个理!”
    “那我先去厂里看看。”
    “行。”
    陈思望到了收购处后,这里还停留了几个人,大概都是来看收购价的。
    “老陈,走了,走了,这价格比去年低了快三成,还卖个鬼哦!”
    陈思望看了看黑板上挂着的今日收购价:三级籽棉每50公斤554元。
    其它等级的价格也写满了。
    确实有点低啊!
    心里算了算。
    他觉得能接受,他今年的棉花不仅产量高,主体品级至少也能达到二级棉的标准。
    算下来,利润比去年每公斤卖7元还要高。
    陈思望说:“我还是准备卖一部分,把贷款和工钱结一下。”
    “真卖啊!”
    “这价格不划算啊!”
    “我贷款也要到期了,准备拖一拖,银行又能把我怎么样!”
    陈思望笑道:“早点卖,难得整天提心吊胆的,家里棉花也快装不下了。”
    其余几人没想到陈思望还真要卖,按他们对市场尿性的预估,明年年初或者年中,棉花的价格是铁定上涨的。
    “装不下了?老陈,你今年一亩棉花能产多少公斤啊?”
    “我今年估摸着亩产能有300公斤。”
    “300啊还可以叻!我了解到的好多人家里都只能采二百二三十公斤。”
    “还行吧!”
    “老陈能采多少?我今年看你地里长势不孬,产量肯定低不了。”
    陈思望笑道:“可能得接近400公斤了!”
    其余几人当场楞在了原地,一脸不可思议的看着他。
    “这么高的吗?”
    “都是差不多的地,你产量怎么能这么高?”
    陈思望不理会几人,走进了收购员的小房子里,详细的问起了情况。
    让他苦恼的是,即使卖了棉花,也不能第一时间拿到现钱。
    理由是棉花资源短缺,棉花市场频繁波动,经营风险高,同时棉花经营企业资金短缺。
    这狗屁的理由!
    陈思望一脸难受的回到了地里,刚好遇上了给他提供种子的技术人员,好像姓廖。
    他立马切换成了笑脸,迎上前去开始散烟。
    “廖老师,今年我这棉花种的还行吧!”
    廖光义其实年龄也就三十来岁,但皮肤晒得很黑,他摇了摇头。
    “陈老板,你就是犟得很,技术模式都没完全听我们的,不然产量还能高不少。”
    陈思望说道:“我这都快四百公斤了,还能高出多少?就现在我就已经很知足了。”
    廖光义颇为无奈,“我们在塔城和喀什,有些植棉户产量稳稳500公斤,有一户还超过了600公斤!”
    “那我的地不行,也不能和人家比啊。”
    “怎么就不能比?只要全程按我们的方案来,你也能达到这种水平。”
    廖光义想了想,又说道:“我们只卖种子,又不向你推销化肥和农药。”
    在疆省这个地方,并不缺少棉花的超高产神话。
    在兵团有些好的棉田,亩产达到四五百公斤是平均水平,六百多公斤的也不是没有。
    但整个疆省这时候的籽棉平均产量也就在二百二三左右,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单产更是只有一百一二十公斤。
    不到一百公斤的也不少。
    陈思望很清除自己承包的棉田是啥水平,肥力勉强,灌溉勉强,各方面都勉勉强强。
    能亩产接近400公斤,已经让他比较很满意了。
    但现在,听这黑小伙的意思,产量还能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真能往上提?”
    “肯定能。”
    “行,那我明年按们的来。”陈思望说道:“买种子还得等一段时间了,棉花还没有卖出去。”
    廖光义笑道:“我就是来帮你卖棉花的,嘉禾自己的公司,收购价比市场价会高一点儿。”
    陈思望开口道:“那感情好,但得结现款!主要是棉花没地方装了,要腾两个房间出来,不然我也不会卖。”
    “肯定是现款现货,当场结清。”
    “那没问题。”
    “行,我明天就让人来装。”
    廖光义又看了看地理或蹲着,或弯着腰采棉的工人,想着,工人越来越难招,工价也是一两年就翻倍。
    要是丰凯这两年能把采棉机搞出来,那可真就要赚大发了。
    天棉20除了高产潜力大,也是极为优异的机采棉品种。
    今年已经做了配套种植模式的测试,效果还可以。
    采棉机,应该也快了吧!
    有天禾的技服人员支撑,嘉禾粮油的行动速度很快,从种植天棉20的植棉户手里陆续收购棉花。
    还都是品质好的棉花。
    最终,陈思望的籽棉主体评级达到了二级籽棉,价格又稍微往上提了提。
    平均每亩的收入接近2300元。
    预计他这300亩地,能卖近70万元,这可让陈思望高兴了好一阵。
    也引来其他棉农的羡慕。
    但其实,廖光义很想对陈思望说:“你是我手地下棉花种的最差劲的一个!”
    不仅是产量差,品质上也差了一头。
    也就是因为除了天棉20,其它品种的棉花,嘉禾粮油一概不收。
    同样的,只要是天棉20,不管你质量好坏,嘉禾都会进行收购。
    所以,陈思望也是搭了嘉禾的顺风车。
    嘉禾第一次做棉花生意,还是要谨慎点,优质棉花不会缺销路,但棉花的品质,尤其是纤维一致性很重要。
    这也是兵团棉花质量当前最大的问题之一,品种多、杂、乱导致棉花纤维一致性差。
    一个团场种植棉花几个乃至几十个品种,采摘后籽棉又没有及时分级,导致加工后的皮棉纤维一致性较差。
    大大增加了纺织企业的运行成本。
    所以,只要嘉禾粮油在收储时,严格把控好品种,纤维一致性就能维持高标准,在出售给纺织企业时就有谈判优势,抗风险能力就大大提高。
    在疆省,炒棉客的数量并不少,尤其浙江温州的商人。
    从2002~2003年,疆省棉花被温州等地的商人瞄上,籽棉收购价从1.6元/kg飙涨到8元/kg,棉价突涨数倍。
    那一年,浙商‘逢人谈棉’。
    但事实上,到疆省炒棉的浙商只有小部分人赢了利,多数人亏了大钱。
    不过浙商们并没有退却,而是一直活跃在棉花和期货市场上,寻找着机会。
    嘉禾粮油的棉花收储似乎没引起多少波澜。
    但却很快迎来了正面反馈,农户有了钱,天棉20的种子订单量节节攀升。
    并且,随着疆省各地的棉花产量统计出来,一些高产的农户都受到了本地农户的关注。
    市场上不乏嗅觉敏锐的农户,很多人都意识到了天禾棉花种子的不一般。
    天禾种业在疆省的名气一直不小,今年棉价不景气,但是玉米和小麦价格却在上涨。
    管理简单,机械化程度也高,省心、省力,所以部分棉区农民已经在考虑明年改种玉米和小麦。
    而天玉1号就是首选。
    如今天禾又推出了棉花种子,看样子,产量和品质都不低。
    很多人都动了心思。
    很快,天禾的统计数据也出来了,今年种了天棉20的植棉户亩产均值达到了509公斤。
    这是综合了所有农户的数据。
    所以这个产量绝对不低,是绝对能获得丰厚收益的。
    更让人关注的是,有一大片棉田目前报上来的亩产达到了706公斤!
    如果是真的,这将打破兵团亩产693公斤的最高单产记录!
    而且这是连片的高产,不是几十亩的小范围高产示范田!
    无数的专家和媒体奔往现场,趁着还没采摘完,去求证,去测产!
    等到了现场,便被那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白色海洋给吸引住了目光,这里坐落着一片产量极高的棉花田。
    棉花植株高大挺拔,枝叶茂盛,每一株都挂满了沉甸甸的棉桃。这些棉桃外皮柔软,色泽洁白,如同天空中的云朵。
    微风拂过,棉花田泛起层层白色的波浪,洁白的棉桃在风中摇曳生姿。
    华夏棉花种植协会的理事李忠良,以及另两位到来的专家纷纷感慨。
    “这棉花还真是好啊!”
    “难得看到这么漂亮的棉花!”
    “只这么一打眼,我就知道这产量绝对低不了。”
    人群中,兵团日报的记者兰婷疑惑的问道:“但706公斤的产量会不会太高了!”
    兰婷虽然对兵团种植棉花的水平很自信,历来地方棉农的植棉水平都是比不过兵团的。
    播种论粒,浇水论滴,施肥论克…这些精准如绣花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兵团棉花生产中已得到了广泛运用。
    正是这些全国领先的植棉技术,使兵团仅以9%的全国棉花播种面积,生产出了占全国17%的棉花。
    但今年兵团亩均产棉也才刚突破400公斤棉花啊!
    这一大片棉田至少得有上千亩吧!
    亩产700多公斤?
    任谁也很难相信!
    现实里,亩产达到400公斤,450公斤,就是很多棉农的天花板了。
    这些年种子公司吹的牛可不少!
    见到谁家的棉田好,张口就说是自己公司的种子。
    测产时水分也大得很!
    更有些造假的种子公司,100亩地当成50亩地来测,那产量能不高吗?
    这些种子公司搞出来的花样,兰婷早就已经见怪不怪了。
    兰婷说道:“有没有可能虚报了?我还是感觉这产量有点夸张了。”
    几位专家也有点迟疑。
    如果说三五十亩,他们倒也还能接受,毕竟亩产693公斤的记录,也是兵团一个普通职工创造出来的。
    但这可是连片的上千亩地!
    李忠良看钱波浪起伏的棉田,开口说道:“走,去地里看看!”
    等走进棉田,可以清晰的看到每一株棉花上的棉桃,它们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
    有的已经裂开,露出了雪白的棉絮,有的还紧紧闭合着,等待着最后的成熟。
    这些棉花柔软而蓬松,触感极佳,让人忍不住伸手去触摸。
    几位专家有点看傻了眼。
    良久,才呓语着。
    “这些棉花的品质…还有这密度…”
    “光泽、长度、颜色、棉瓣大小…都是上上之选啊!”
    “长度也不得了,普遍都有三十几毫米,单铃重得有7~8克。”
    “如果籽棉采摘能把控好标准,加工出来的皮棉品级……一、二级的比例应该很高吧!”
    籽棉加工成皮棉,比例大约是10:3,即每10吨籽棉可加工成3吨皮棉。
    皮棉的质量等级可分为1到7级,7级以下为级外棉。
    以前兵团的棉花一、二级皮棉比例是很高的。
    但近些年,因为劳动力不足,需要从内地招大量的农民工来采摘籽棉,采摘的籽棉质量下降。
    同时由于棉花市场的开放,质量是越来越差。
    以前棉花质量不达标,团场轧花厂可以直接拒收,让棉农运回去返工,现在由于轧花厂增多,棉农卖棉的途径多了起来,轧花厂也经常抢棉,导致标准一降再降。
    想到这,几位专家坐不住了,这么好的棉花如果被糟蹋了,那可真就可惜了。
    李忠良问:“这是谁的棉田?”
    兰婷说道:“是一个叫邹庆的团场小领导承包的土地,这会儿正在赶来的路上。”
    另有一位专家蹲在地上,刨了刨土,“这土壤也是真好啊!”
    “确实,土壤很松软,看不到一点板结和盐碱的痕迹。”
    “肥力很足啊!”
    “我现在有点相信能产700多公斤了,刚随机数了数几株,平均都有十五六个棉桃,单铃重有7~8克。”
    “它这怎么种得这么稀?这些年不都是矮化、密植、早熟、地膜覆盖的栽培模式吗?”
    “是有点不对劲。”
    没过多久,邹庆就迈着神气的步伐来到了这块棉田里。
    “各位专家好,我是邹庆,这一片都是我的棉田,不好意思啊,来晚了,最近都忙着拾棉花,实在走不开。”
    李忠良语重心长的说道:“你这棉花好,采的时候可得分好级!”
    邹庆瘪了瘪嘴,说道:“一二级棉比三级棉多不了几个钱,还贼耽误功夫呢!”
    李忠良正色的说:“你可是兵团的职工干部,现在国际纺织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未来优质棉才是出路。”
    “哎,我也就发个牢骚,我这最近都盯着拾花工,让他们分等级、看成熟度和水分,忙都忙不过来。”
    几位专家神色缓了缓。
    “亩产真有700多公斤?”
    看几人迟疑的表情,尤其是那女记者,脸上更是写着大大的怀疑。
    邹庆笑了笑,别提那小表情有多得意,“你们都说了,我是兵团干部,又不是种子公司的,怎么会在这种事情上造假?”
    “再说了,现场你们也看了,有没有700公斤,专家们一眼就能看个差不多,还随时可以抽测。”
    想了想,李忠良说道:“你们几个在这里再多看一下,我跟你去采摘那边看看。”
    没一会儿。
    见到分摘、分存、分晒、分售的籽棉,李忠良松了口气。
    这种等级的棉花根本就不愁卖,只会引人争抢。
    而且还能打响疆省棉花的名头,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
    等他再次回到测产的现场时,结果已经出来了。
    随机在棉田里抽了12组,每组随机抽5株棉花,平均棉桃数75个,每组平均棉铃重量585克。
    采用的是少见的稀植模式,每亩6000株。
    平均每亩产量就是15*6000*7.8=702000克,也就是702公斤。
    和706公斤存在点少许误差。
    但无伤大雅!
    这么大面积!
    这个产量!
    让一众专家都有点匪夷所思,但站在密密麻麻的棉花田里,好像也不是那么的难以理解。
    “到底是怎么种出来的?”
    带着这种疑惑,几位专家不断的在地里研究着。
    除了种植密度,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收获等,都和兵团传统的棉花种植没什么区别。
    那答案就很明显了。
    种子还有土壤!
    种子是天棉20,今年种这款种子的农户都获得了高产,而邹庆农场的超高产更是将其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但土壤呢?
    施肥的方案平平无奇。
    直到他们来到棉田边缘,看到那同样延绵不绝,但却是绿色海洋的紫花苜蓿时。
    才陡然的反应了过来。
    原因找到了!
    随后李忠良又找到了邹庆,邹庆大大方方的公布了自己的高产秘诀。
    “我这一千亩棉田,今年以前种了三年的紫花苜蓿,今年初翻耕做了绿肥,土壤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盐碱没了,地也不板结了,有机质增加了,微生物变多了。”
    “土壤和种子才是棉花获得超高产的基础!”
    邹庆的一千亩棉田打破全国棉花单产记录的消息,在国内传播的极为迅速。
    很多人对其收益极为的眼红。
    那可是700多公斤啊!
    还都是优质棉!
    一公斤即使卖6元,那亩收益就是4200元,要是价格恢复到去年,那就是五六千元。
    在今年棉花价格不景气的情况下,邹庆棉田超高产的消息仿佛给棉农打了一剂强心针!
    来考察的人络绎不绝!
    除了种植大户,
    还有不少恬不知耻的种子公司,开着车,带几个不知情的农户到了高产的农田。
    就开始吹嘘,那是我们的棉花田,巴拉巴拉的开始一通忽悠。
    但理智的人还是占多数。
    邹庆的超高产棉田可是今年的热点话题,棉农多少有所耳闻。
    尤其是在兵团内部,有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想了解到天棉20的相关讯息并不难。
    再加上短短一年内,天禾也在建立起了不少的棉花示范田,借着天玉1号的名声,也在疆内打出了名气。
    稳定500公斤以上的高产数据,让很多棉农眼眶发红。
    然而,在天棉20高产消息频频出现的情景下,天禾种业却好像低调了下来。
    无他,
    种子又卖没了。
    5.4万亩的制种面积,近6000吨棉花种子,短短一周之内,就被兵团各团场还有各种植大户给扫空了。
    其速度之快,让天禾种业都有那么一丢丢措手不及。
    还好经过了天玉1号的洗礼,天禾种业的反应速度也很快,这种场面,游刃有余。
    天棉20种子价格也水涨船高,每公斤售价达到了200元。这个价格,超出了良种补贴的谈判价格100元以内。
    但即使没了良种补贴,也挡不住市场的火热情绪。
    纷纷找上门来,天禾的销售人员一天到晚电话就没停过,棉花种子虽然卖完了,但客户关系得维护着啊!
    顺便推销天禾的其它种子。
    “哥,今年天玉1号种子供应足,一亩产3000多斤,收益也有2000元出头。”
    “小麦种子也有两款,一个天麦1号,品质好;另一个是今年才推出的,全优生1号,听名字你就知道啥意思了。”
    “盐碱地啊,那我给你推荐天豆1号,产量不错,还能改良土壤,种两季再种棉花效果杠杠的。”
    “啥?苜蓿?也有苜禾1号,但你知道的,那种子太贵,要500元1斤,西北还没有良种补贴,啊?还是要啊!”
    不是天禾低调,现实是没有时间再高调的进行宣传。
    忙!
    累!
    但却快乐着!
    这就是技服人员的感受!
    又一个单品销售额破10亿元的种子,今年不是有在职分红计划吗?
    那我能忙到公司破产,能把郭老板的头发给薅没了!
    一年到头,,不就是为了体验这种爆单的感觉吗?不就为了这碎银几两吗?
    天禾的技服人员像打了鸡血似的,打电话的声音一个比一个大,手舞足蹈的活跃在办公室和田间地头。
    充满了激情。
    ……
    九泉。
    郭阳也被天棉的爆发力惊住了。
    从他开始关注天棉20、天稻22、天薯21,只过去了短短一周时间,还没完成加工的棉花种子就卖没了。
    呈现给他的结果只是一个数字:天棉20单品销售额达到12亿元。
    可是一周就结束了啊!
    作为天禾的老板,他今年甚至连棉花田都还没正儿八经的去过,然后你告诉我,种子卖完了?
    还12个亿!
    郭阳确实爽了,但却只爽了那么一瞬间,甚至连装逼都还没来得及。
    好在马上就能品尝到天禾的大米和土豆的滋味。
    也算是补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