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项目初审传捷报,X迎战南京321
作者:现代剑客   人生是怎样炼成的最新章节     
    准备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莎士比亚。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很多人却不愿为了成功而事先去做好种种必要的准备,宁愿到时候去碰运气,岂不知成功决不喜欢会见懒汉,而是用失败去唤醒懒汉......
    2011年国庆刚过,我就接到了南京“321”计划的组委会发来的邮件,说我申报的南京“321”计划的项目通过了初审,让我去南京参加复审阶段的答辩。
    我不是第一次参加政府引进海外人才的项目答辩了,从常州的“引进高层次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到无锡的“530”计划再到苏州的“姑苏计划”,我已经是政府引进海外人才领域内的一个“老兵”了。
    不过,能否入选南京“321”计划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之前我和老朱、陈总、李总、郑总、刘总和王总约定了,如果我不能入选南京“321”计划,那么建立“海归创业联盟”的事就此作罢,反之,则大家一起合作建立一个“海归创业联盟”。
    因此,我对这次的答辩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因为这关系到我能不能筹集到建设一个覆盖全国50个主要城市的智能化数字城市所需的¥1500万元到¥2000万元资金的问题!
    所以我对这次答辩做了精心的准备,答辩那天,在十分钟的项目自述中,我照例花了一分钟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经历。
    然后又花了五分钟概括性地讲了我来南京后的创业计划。
    最后的四分钟,是用来我重点介绍项目的核心技术和创新性,这是反常态的,因为既然是重点,那就应该放到前面去先讲清楚,但这反常态的做法恰恰是我此次答辩的一种策略......答辩进入到了最后的四分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项目提出了四大创新性的技术,这也是本项目的核心技术。”我看着坐在对面一排的五个评委,说道,并在创新性和核心技术几个字上加重了语气。
    “这四大创新性技术分别是:信息雷达;信息导航;场景导航;以路段为度量的智能化自适应搜索引擎。”
    “其中信息雷达的核心是基于北斗和大数据的定向搜索。”
    “其中信息导航的核心是基于随动搜索引擎技术和智能最优化自动筛选技术。”
    “其中场景导航的核心是基于模糊数学的图像识别和匹配。”
    “以路段为度量的智能化自适应搜索引擎的核心是以路段为单位的非规则几何图形下的搜索区域建模方法。”我在有条不紊地向评委们介绍着项目的核心技术和创新性。
    讲到这里,坐在我身旁的计时员大声提醒道:“最后1分钟!”
    听到计时员的提示后,我看了一下坐在我对面的五位评委,用带着歉意的口吻说:
    “鉴于时间关系,有关项目的四大核心技术没法进一步一一详细展开为各位专家评委们介绍,如果有兴趣的话,欢迎各位专家评委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可以提问了解。”
    这是我故意设的一个局,我故意把项目的四大核心技术的介绍放到了最后,我知道短短几分钟内是无法详细介绍这四大技术的,但在我描述这四大技术时,采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而且其中有些术语还是我专门为这四大技术量身打造的,包括整个我对这四大技术的描述中让人一听就感到非常的“高大上”。
    因此这不由专家评委们不得不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中来问个究竟,这样一来,我就主导了整个提问环节,避免了由于准备上的漏洞,被专家评委的一个冷门问题给难倒了,这个诀窍是我在无锡的“530”计划和苏州的“姑苏计划”答辩中总结出来的。
    果然,专家评委入套了,坐在最上首的一个中年男子问我道:“你讲的信息雷达是什么意思?”
    “传统的雷达是用来探索金属物体的,但信息雷达却是用来探索沿街信息的!”我语出惊人地向中年男子解释道。
    “信息雷达是用来搜索沿街信息的?”显然这位中年男子被我提出的这个新概念吸引住了。
    “探索沿街信息不就是搜索周边有什么么?”然而中年男子随即又不以为然地反问道。
    “不一样!现在智能手机上的周边搜索是以行人当前位置为圆心,对周边建立一个圆形的搜索范围,但这并不完全符合出行者的需求。”我摇摇头答道。
    “不符合出行者的需求?”中年男子听了我的回答,皱起眉头,不解地问道,因为在他看来,大家所习惯的百度地图中的周边搜索不就是这样用的么?
    “不符合!”听了中年男子质疑,我笑了笑,摇摇头说道:“举个例子:一个出行者在街上往前走,他对后面有什么往往不感兴趣,因为后面的路他刚刚走过,现在他更感兴趣的是前面有什么?”
    “因此他希望拿出智能手机,往前一指,就能知道前面有什么,包括如果他想知道前方右面的街道有什么,只需将智能手机指向右面;如果他想知道前方左面的街道有什么,只需将智能手机指向左面;而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用来‘雷达’这么一个词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显示什么信息,是出行者可以自己选择的,比如你想知道前面有哪些快餐店,或者有哪些饭店,或者有哪些银行等等,我们的信息雷达就能满足出行者完成这样的需求。”
    “一句话,信息雷达是一种比现在传统的周边搜索更精确更个性化的搜索技术,这也是我们使用了‘信息雷达’这一词,而不是用‘信息搜索’的原因。”
    “还有,这样的技术对未来的智能化的车联网汽车也非常有意义,试想,汽车是往前开的,不能倒回去,因此搜索后面根本没有意义,而‘信息雷达’就让智能化的车联网汽车长极大地提高了对前方有什么的感知能力!”
    我滔滔不绝地详细地向中年男子,包括在座的其他几位专家们介绍了“信息雷达”的意义和用途。
    “那你是怎么实现这一个功能呢?”中年男子听了我的回答,频频点点,提问的态度也不再不以为然,而是变成了含有和我一起探讨的意味。
    “这很简单,通过霍尔技术,现在的智能手机中都有一片霍尔器件,用来判断手机的指向,比较典型的应用就是智能手机中的指南针。当然,仅凭这一点是不够的,还必须配以专门的数字地图和地理信息数据库,通过大数据的技术来实现指定方向的精准搜索。”我微笑着答道。
    我在我的回答中特别强调了需要配以专门的数字地图和地理信息数据库,而这正是我要建设一个覆盖全国50个主要城市的智能化数字城市的意义所在。
    中年男子听了再次点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你说的信息导航又是什么意思?”这时另一个年纪较轻的男子问我道。
    “传统的导航是一种路径导航,说白了就是以一个固定的目的地为终点的路径规划。”我看了一眼这位年纪较轻的男子,微笑着答道:“但信息导航完全不同,因为信息导航没有一个固定的目的地!”
    “信息导航没有固定的目的地?”年纪较轻的男子听了我出人意料的回答后,显然感到有些困惑,因为导航如果没有一个固定的目的地,怎么个导航法?
    “信息导航没有固定的目的地是因为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我欲擒故纵地答道。
    “信息导航没有固定的目的地是因为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年纪较轻的男子再次皱起了眉头问道。
    “举个例子:你开着车去某个地方,突然想上厕所了,但不知道厕所在哪里,这时你可以启动信息导航,信息导航会把你去往目的地的途中的厕所以最方便到达的原则为你罗列出来,并显示在车载的平板电脑上供你选择,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使用传统的路径导航规划前往的路线了。”我举了一个上厕所的例子,因为这样的事在驾车出行的人身上是经常发生的。
    “这样的应用场景还可以包括:如果你突然发现油不多了,想找加油站;突然感到饿了,想找餐馆;突然感到不舒服了,想找药店等等,一句话信息导航将成为未来的智能化网联汽车除了路径导航之外必须具备的一个导航功能!”我落地有声地说道。
    听了我的回答,年纪较轻的男子也满意地点点头,不再吭声了。
    “那你的场景导航又是什么意思?”这时一个坐在最右边的年长专家问我道。
    “前不久,有一篇报道,说晚上一个司机驾驶着一辆小货车在青岛的一个码头附近来到了一个路口,这里原来往前是有路的,但由于码头扩建了,前面的路被挖了,不幸的是导航软件没有及时更新,结果司机不知道,按照原来的导航继续前行,结果掉海里了!”我说着说着不禁笑了起来,因为这实在是太搞笑了,按照导航软件开,结果开到了海里!
    不过,在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可以说每个城市都在大兴土木,因此城市的街道也是“一日三变”,而导航软件的更新都是有滞后的,因此这样的惨剧发生在那时也是正常的且不是个例。
    “是的,我也看到过这篇报道。”这时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女专家评委点点头对大家说到,可能这个戴着眼镜的中年女专家评委就是青岛人也未必可知。
    我见评委中有人说也看到过这个报道,就微笑着朝这个戴着眼镜的中年女专家评委微微地点点头,然后对大家说道:“因此,我就想到了将路口看到的实际路口画面与场景导航的数据库中存储的路口画面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比对和匹配,如果不相符,就马上向驾车人发出警报,提示停车查看。”
    “这你岂不是把巡航导弹的地形匹配技术用上去了吗?”这时第一个问我的那个坐在上首的中年男子吃惊地问我道。
    “没错!”我看了一眼这位中年男子,点点头肯定道。
    “这需要专门的数字地图啊!包括城市中每个路口的图像数据库!”中年男子听了我的回答,更惊奇了。
    “是!我们准备建一个覆盖全国50个主要城市的智能化数字城市,来支持这样的应用!”我点点头,表示我们已经在这么做了。
    “那要不少的钱那!”中年男子听我说准备建一个覆盖全国50个主要城市的智能化数字城市,不免为我担忧起来。
    “没错!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坐在这里呀!”我笑着答道,我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我来申报南京“321”计划,就是来为项目筹集资金的。
    “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长三角’的上海,苏锡常和南京的智能化数字城市建设。”我说着打开了我预先准备好的南京智能化数字城市的演示。
    “我们的场景导航不仅仅是这么一个路口场景匹配功能,还可以为步行出行者在街景地图中把他想找的目标信息给标识出来!”我指着演示中的一个画面说道。
    “这又是什么意思?”之前那个年纪较轻的男子感兴趣地问我道,这时,答辩会已经变成了一场学术讨论会。
    “举个例子,我们在街上问路,问附近的一个公交车站在哪里,这时被问的人一定是这么回答的:哦,就在前面,看见没有?就在那个尖顶的建筑下面。”我用一个步行出行者在问路时常会遇到的场景来回答这位年纪较轻的男子的问题。
    “所以,在我们问路时,对方一定会以街道上的某种标志物作为参照来给我们指路,这比简单地说往前走100米要直观得多!”
    “现在的地图搜索,虽然也能在地图上标出车站在什么位置,但由于地图是平面的,因此不直观,这时出行者会习惯性地去举目四望,希望能看到具体的车站位置。”
    “当然,在三维的街景地图上也能看到车站到底在哪里,但使用起来不方便,很少有人会在街上使用街景地图去找目标在哪里。”
    “所以,我们通过一张斜拍的街景侧面照片,在照片上自动把你想找的目标用一个红色的圆圈标识出来,这样步行出行者就能通过街景照片上的标识和真实的街景对比后直观地知道自己要找的目标具体在什么位置了!”我详细地介绍了场景导航的另一个功能。
    “那你的以路段为度量的智能化自适应搜索引擎又是什么意思?”这时先前那个戴眼镜的女专家评委换了一个问题问道。
    “美国谷歌研发的城市周边信息搜索区域的建模方法是以搜索者为圆心,以一公里或两公里为半径,形成一个圆形的搜索区域。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这样的建模方法存在很大的缺陷!”我在回答中特意强调了“美国谷歌”和“存在很大缺陷”这几个字,因为这表明我们的这个技术是在挑战世界搜索领域的巨头了!
    “有一次,我在上海的苏州河畔办事,中午,想找一个餐馆吃饭去,使用周边搜索后,发现最近的一个餐馆距离我只有300米,感到很高兴,结果再一看,让我大失所望,因为这个餐馆竟然在苏州河对岸!那就不是300米的问题,而是要走很远的路去过桥的问题了!”
    “再说,对于一个步行出行者来说,他关心的周边往往是指最容易到达的,而不是简单的距离远近。”
    “比如同样一个目标,一个距离200米,但要过一个红绿灯,另一个距离300米,不需要过红绿灯,对步行出行者来说往往会选择不过红绿灯的那个,因为过红绿灯要等,因此不方便。”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步行出行者关心的周边在两个路段之内,即如果超过两个红绿灯,那就意味着太远太不方便了,因此合理的搜索范围应该选择在一个路段和两个路段之内。”我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提出要以路段为单位进行周边搜索的原因。
    “但路段有长有短,这样形成的搜索范围就是不规则的啊!”这时那个年长的专家质疑我道。
    “对!是不规则的,绝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个非规则的几何图形,所以我们放弃了美国谷歌的线性矢量建模方法,改用了我们独创的以路段为单位的非规则几何图形下的搜索区域建模方法”我自豪地答道。
    “哎呀,超时了,超时了!”这时坐在我身旁的记时员突然叫了起来,原来他听专家和我之间的问答听得入神了,居然忘了看时间!
    答辩顺利地结束了,不过我不知道的是:直到十年后,当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成为市场的主流时,我才知道当时我在2011年提出的这些设想是多么的超前......
    现在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詹姆斯·穆勒。
    【下章看点】
    x赴南京参加“321”计划的项目答辩取得了成功,他入选了南京“321”计划......接下来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
    欲知详情,请见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