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政府验收如期至,有人欢喜有人愁
作者:现代剑客   人生是怎样炼成的最新章节     
    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世界上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必然性的,但很多人却往往由于侥幸取得一次收获,便否认踏实苦干是成就的基础,反而在遭受到挫折后过多地埋怨于外部的环境,而很少去从自身寻找原因......
    2010年的国庆假期刚过一个星期,常州政府的年度验收就开始了,很快,政府就公布了验收的结果,有三分之一的人没有通过验收!而又有三分之一的人只部分通过了验收!
    因此公布验收结果当天,整个武经区政府五号楼都沸腾了起来,通过验收的喜出望外,没有通过验收的大发牢骚,还有部分通过验收的,也就是只拿到了本该拨付的第二笔资金一半的钱,则在那里喊冤不绝。
    我们常州的龙兴公司毫无悬念地通过了验收,顺利地拿到了剩下的¥24万元人才资金,不仅如此,我们在无锡的龙力公司也通过了无锡政府的年度验收,顺利地拿到了剩下的¥40万元人才资金,
    也许有人会问,无锡“530”a类人才项目不是¥150万么?怎么第二次才拨付了¥40万?加上第一次的¥60万元也才¥100万元?
    原来无锡的“530”a类人才项目的¥150万中的¥50万是地方——也就是各区的配套资金,要等市里的验收通过后,然后区里再来验收,通过后才会拨付。
    通过了政府的年度验收让我在应对公司的资金压力上有了一个宝贵的缓冲时间窗口!
    至此,在我的南下“长三角”计划中的前二步都已经实现了,其中:
    第一个是拿到政府的人才资金,现在这已经实现了;
    第二个是组建一支低成本、高素质的城市沿街信息采集团队,这个任务在揭牌典礼上被证明也已经解决了;
    剩下的第三个就是建立一个“海归创业联盟”,这也是最困难的一个,因为我要面对的是人的私心和狭隘的短视行为。
    但这次常州政府的年度验收出奇的严格帮了我的一个大忙,因为越是这样越说明原来大家想像的可以很轻松地就拿到政府的钱的想法并不现实!由此表明这更需要大家放弃幻想,只有抱团取暖、通过合作创业才是获得成功的捷径!
    在常州武经区科创中心的几十个“海归”企业中,老鲁、小黄、李总、老朱、郑总和陈总几个走得和我比较近。
    他们这几个和我走得比较近的原因有一半是我有意而为之,因为他们和我一样都是只拿到了¥60万人才资金,因此相对那些拿到了¥100万元人才资金的人来说更有可能来加入我的“海归创业联盟”。
    因为拿到¥100万元人才资金的人肯定比只拿到了¥60万元的人更自信,因此也更愿意自己去申报政府的引进海外人才项目,而不是去和别人合作创业。
    这次的常州政府的年度验收,老鲁、小黄、李总、老朱、郑总和陈总都是部分通过,即只拿到了应该拨付的人才资金中的一半,剩下的则要等下一年的验收通过后才会拨付,因此这显然有利于我日后说服他们来加入我设想的“海归创业联盟”,因为人在失望之下本能地就会去寻求帮助。
    果不其然,验收结果公布后,老鲁、小黄、李总、老朱、郑总和陈总来到了我的办公室发起了牢骚。
    “这政府年度验收也太严了!”小黄首先吐槽道:“验收时,验收小组中的一个专家问我有销售了没有,我说没有,他又问我现在处于研发的什么阶段?我说处于中试阶段,结果他说你当初申报时就说项目处于中试阶段,怎么现在还处于中试阶段啊?”
    “看来这些专家还挺认真的,居然把每个人当初的申报材料都看了!”郑总听了小黄的话,不由地说道。
    “那你怎么回答啊?”一旁的陈总听小黄这么说,就问起了小黄是怎么回答的,可能他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我说高科技研发哪有这么快啊?!结果这个专家说那你应该赶紧多招几个人来加快研发进度啊!但我看了你在验收材料里填写的财务数据,整个公司才只有两个大学实习生!”小黄摇摇头,无奈地说道。
    “看来我们都低估了这次政府的年度验收的认真程度,以为这只是政府做个样子,走走例行程序,结果想不到来真的了!”老朱在一旁听了小黄的吐槽,皱着眉说道。
    “是啊,当初我也是这么想的,想不到政府的这次年度验收搞得这么认真,和当初的项目答辩差不多了!每个验收小组里有五个人,一个技术专家,剩下的四个,要么是财务专家,要么是企业管理专家,要么是市场营销专家,还有一个是政府的人,看来这次政府的验收重点不是技术,而是公司的运营!”李总听了老朱的话,就在一旁附和道。
    “唉,看来政府的钱还真不是这么好拿的!”这时陈总听了李总的话,叹了口气,摇摇头说道。
    我看着大家在那里七嘴八舌地议论这次的政府年度验收,我庆幸自己在美国“硅谷”明白了高科技创业是怎么一回事,而回国后,在洪州的七年又让我很好地了解和熟悉了中国政府部门的行事风格,从而让我在这次的验收前我就已经把公司包装成了一个“真正”的高科技初创型企业。
    我之所以在真正这两个字上打了一个引号,是因为这里面有虚有实。
    我获得了国家的创新基金,这表明了我的创新能力是无可置疑的,包括我和武经区科创中心一起建立了常州武经区大学生实习基地,这是实的,包括招收了三十多个实习生,这也是实的,还有我放在武经区科创中心的那台触摸屏一体机,这里面有完整的常州信息,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初步的产品了,因此也是实的。
    但我的销售合同则是虚的!虽然说如果没有这个销售合同,我也未必就不能通过这次的验收,但有了这个销售合同,那么通过这次的验收就变成了一件板上钉钉的事!
    实际上,政府之所以要搞这样的验收,是因为政府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虽说政府这投入的引进海外人才资金有着风险投资的性质,但也是要看效果的!
    这和美国“硅谷”的风险投资人没有什么两样,当年,我在lunx时,公司拿到了a轮投资,但能不能拿到后面的b轮,那也是要看你是不是有了切实的进展。
    如果只凭雇佣二至三个大学实习生就能拿到全额的政府拨付的海外人才资金,那也太小看政府的智商了!
    “x总,你是通过了这次验收的,真是可喜可贺啊!”就在我庆幸自己通过了政府的验收时,老朱善意地调侃我道。
    “x总是大手笔!上次揭牌典礼上一下子签了三十多个学生来实习,还要带他们去香巷奥门旅游度假!”李总听老朱这么说,就夸起我来。
    “不是我大手笔,我们回国创业,不就是想干点大事吗?否则回来干什么?还不如在美国老老实实当个工程师来得踏实呢!”我笑着对李总说道。
    “x总确实是一个想干大事的人,你看他这全套的都是美国‘硅谷’的管理模式!”郑总也在一旁称赞着说道。
    “我也想干大事,但就这么点钱,是心有余力不足啊!”李总听了郑总的话,就叹了一口气,说道。
    “是啊!我也想干点大事,但手里就这么点钱,政府的第二拨资金也只拿到一半,因此这钱不敢投下去啊!”老朱听了李总的话,在一旁附和道。
    “连老朱都说没钱,那我就更不用说了,老朱好坏赶上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高科技黄金十年,而我出国出得晚,还没毕业就赶上了‘9.11’,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工作,但年薪不能和老朱那个年代比,因此没有存下什么钱,买房子更是不要想了。”这时陈总听老朱说没钱,不由地自嘲起来。
    郑总听了大家的牢骚,也开始吐槽了,说:“我也想回国来干点大事,刚回来时还真的是热血沸腾,心想这下可以大干一番了,但很快就发现现实和自己回来前的想像不一样!”
    “后来好不容易等来了常州政府引进海外人才的机会,但最后只拿了¥60万,实际到手的还只有¥36万再加上这次拿到的第二拨资金的一半¥12万,剩下的还要通过政府明年的年度验收后才知道能不能拿到!”
    “现在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迷茫了,心想我回来就为了这吗?”
    陈总听了了郑总的话,点着头,表示赞同郑总的话,然后说:“是啊,我也是在回国之前把事情想简单了!这¥36万再加这次的¥12万元,换成美元也就是不到$7万美元,在美国随便找个工作都不止这个钱!”
    本来大家都在吐槽这次政府的年度验收,不知不觉中,大家开始讨论起了回国创业的宗旨和目的,以及值不值得的问题。
    我听了大家的吐槽和牢骚,感到这正是一个可以借题发挥的机会,于是笑着对大家说道:“我回国已经七年了,刚回来时我也和大家一样,把回国创业的事想简单了!不过,现在我已经想明白了一个问题。”
    大家听我说回国创业已经七年了,而且还已经想明白了一个问题,就开始竖起耳朵听了起来,因为如何突破回国创业中遇到的困境是大家目前面临的最重要议题。
    “首先,中国没有风险投资,现在资本市场上虽然有不少自称是风险投资的,但他们做的实际只是pe!”我对大家说道。
    “对,我也给不少国内风险资本投过商务计划书,但没有一个有回应的!”郑总听我这么说,就点点头附和道。
    我见郑总点点头表示同意我的观点,就继续说了下去:
    “而目前政府的引进海外人才计划,实际上就是面向我们这些‘海归’的一种风险投资行为。”
    “但政府给的钱有点少,如果按国际上同行的风险投资行业标准,这充其量只能算是‘种子基金’,连a论风险投资都算不上!”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看一下现在的‘海归’创业团队,几乎全部都是单枪匹马的!”
    “我想问一下大家,在美国‘硅谷’,有这么多的初创型高科技企业成功的案例,但有哪个人看到过这些成功的公司是只有一个领军人,下面连团队都没有的,一个光杆司令在那里创业成功的?”说到这里我停了一下,扫视了一下大家。
    我见大家听了我的话,仿佛在沉思,没有人回答,于是我就摊开了双手,耸了耸肩,表示不可思议的样子,说:“所以照这样下去,那只有失败一条路!”
    我说的是大实话,因为高科技创业是需要团队的,只有自己一个光杆司令,在那里单枪匹马地干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而且在历史上也没有这样的例子,即使如乔布斯这样的天才,也找来了斯蒂夫·盖瑞·沃兹尼亚克!
    “那x总有什么好办法么?”郑总听了我的话,看着我问道。
    这是我又一次试探大家对“海归创业联盟”的看法,不过这一次我没有直接提出要大家围绕着一个项目通过合作去共同创业,而是采用了旁敲侧击的方法。
    不过,我发现这一次老鲁和小黄没有再发表不同的意见,而是选择了沉默,而陈总、李总、郑总和老朱则仿佛开始思考我的话。
    不过,我没有继续说下去,因为我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我在大家面前还依然是一个只拿了常州政府¥60万元人才资金的“二等公民”!
    因为我虽然通过了常州政府的年度验收,但这第二拨资金的拨付下来还需要等几天甚至几周,因此我现在还不能向大家“摊牌”,说我还入选了无锡“530”的一个a类人才项目,因为这有可能会最终传到政府的耳朵里——我在其他地方也入选了人才计划,而这是大忌!
    此外,我感到一个无锡的“530”项目仍然不够有说服力,因此我计划等我的苏州“姑苏计划”申报成功后,包括我申报的地市、和省的创新基金也都成功后再向大家“摊牌”。
    特别是接下来的申报苏州的“姑苏计划”,因为这是一块“试金石”——如果我不能成功申报,这只能说明我的项目不过硬,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成立“海归创业联盟”的事基本就不用去想了,因为即使成立了,接下来也未必能成功申报各地政府的引进海归人才计划!
    所以我决定先耐心地等待更适的摊牌机会的到来,我相信这样的机会一定会来的!
    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爱因斯坦。
    【下章看点】
    为了证明自己,x接下来还必须成功申报苏州的“姑苏计划”来验证自己申报各地政府的人才引进计划的潜力......他能成功申报苏州的“姑苏计划”吗?
    欲知详情,请见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