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长江口蹲守(二)
作者:卓牧闲   滨江警事最新章节     
    外公外婆说回滨江就开车走了,爸爸三天两头不回家,菡菡只能一个人面对妈妈。
    放学回到家,正准备休息一会儿,老妈就风风火火赶回来了。
    “菡菡,愣在那儿做什么,赶紧做作业啊!”
    “妈,我刚到家。”
    “刚到家跟做作业有什么关系?”韩向柠脱下刚买的外套,换上平时穿的旧衣裳,跑到阳台上一边收早上晾晒的衣服,一边催促道:“你抓紧时间做作业,我抓紧时间做饭。等把学校布置的作业做好,再做刘老师布置的作业。”
    人家只要做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自己倒好,还要做补习班老师布置的作业。就算能把补习班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疯狂的老妈也会布置家庭作业!
    为了打印作业,平时那么抠门的老妈居然买了一台打印复印一体机。
    菡菡提上沉甸甸的书包,有气无力地走进自己的房间,忍不住问:“我们不等爸回来吃饭吗?”
    “他今天加班,回不来。”
    “他怎么天天加班?”
    韩向柠把洗净晾干的衣服拿进客厅,一边叠一边吐槽道:“所以你要认真学习,如果连高考都考不上,将来别说天天加班,恐怕连班都没得上!”
    又开始讲大道理,说得跟学习成绩不好就活不下去似的。
    菡菡最烦这些,想想又忍不住问:“妈,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去西川了吗?他们有好几天没给我打电话。”
    女儿想外公外婆很正常,毕竟她是外公外婆带大的。
    韩向柠抬头道:“他们还在思岗,后天去西川。”
    “我也想去看婆太太。”
    “想去西川很简单,只要你期末考试能进步十名,我带你坐飞机去!”
    进步十名,开什么玩笑,你以为这是百米冲刺……
    菡菡心里腹诽着,嘴上可不敢说。外公外婆和老爸都不在家,真要是把老妈惹火了,她真打。
    没办法,只能先做作业。
    ……
    深夜的长江口,风高浪急。
    放眼望去,水面上一片漆黑。
    不知不觉,白心余已经参加了四次蹲守。前前后后加起来,已在入海口伏击了十一个夜晚。
    刚开始的那几夜,晕船反应强烈,差点把五脏六腑都吐出来了。这两天好了很多,至少没吐,但随着船身的剧烈晃动依然头晕脑胀。
    已经进行了半个月的伏击行动既是打击之前没破获的盗窃航标灯案件,也是奥运水上安保行动的一部分。
    航标灯是进出长江乃至进出黄普江的“眼睛”,如果不尽快抓获那帮混蛋,会给航行安全造成巨大危险。奥运会即将召开,绝不能在举国欢庆奥运会开幕时出事。
    行动方案并不复杂,但在实施中的困难却显而易见。
    首先,为了能确保一击即中,包围圈必须严密。为此,韩渝抽调的警力涉及到了海事公安局的每个单位和部门,占全局民警总数的三分之二。同时,请求长航东海公安分局协助,长航东海分局出动了二十六个民警;
    二是行动既要隐蔽又要能及时出击,这就要求每组伏击民警都要在入夜后进入指定的水上和陆岸地点,以高倍望远镜不间断地观察目标;
    三是入海口风高浪急,现在又正值梅雨季节,再厚的衣服也挡不住风雨,参战民警只能尽量蜷缩于守候地点,精力和体力消耗特别大;四是尽管网已撒出,但案犯会不会下手、何时下手是个未知数。所有这些,都对海事公安民警在整体协调、战术应用、警情判断和作战意志等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韩渝很清楚小伙子们快扛不住了,走到船艏笑问道:“小白,能不能看见航灯?”
    “能,”白心余通过高倍望远镜,看着时隐时现的航标灯汇报道:“比在驾驶室里看清楚。”
    这个“清楚”只是相对的。
    毕竟航标灯会随着风浪在水面上起伏,观察点又设在同样颠簸起伏的海巡艇上,这跟狙击手通过高倍瞄准镜一样,想锁定目标没那么容易,看一会儿就会眼花。
    韩渝拍拍他肩膀,让他休息一会儿,亲自扶着望远镜观察。
    海事公安局刑侦支队长杜自国和刚参加工作的专职消防民警苗方远见局长亲自监视,连忙走出驾驶台来到船头。
    雨下的不大但风大,穿着雨衣也挡不住雨水往脖子里钻,一阵海风吹了,冻得人瑟瑟发抖。
    伏击是要打持久战的,韩渝不想他们着凉,说道:“老杜,你们怎么也出来了,赶紧回船舱睡会儿,再过两个小时来换我们。”
    “这会儿睡不着。”杜自国故作轻松地笑道。
    “睡不着也用不着跟我们一起淋雨。”
    “船舱里太热,出来透透气,再说这雨又不大。”
    韩渝意识到自己不回去,他们也不会回去,干脆把高倍望远镜交还给白心余,招呼众人一起回船员舱。
    脱下雨衣,喝了几口热茶,感觉好多了。
    他正想看看今晚的班是怎么排的,杜自国忍不住问:“韩局,电池防盗的事你给航标处说了吗?”
    “说了,他们正在组织技术攻关。”
    “焊几根钢筋,加几把锁,确保电池盒没那么容易被撬开,有那么难吗?”
    “是啊,这点事还需要技术攻关?”苗方远也觉得荒唐。
    韩渝捧着茶杯,看着漆黑的水面解释道:“你们以为焊几根钢筋,加几把锁,那些混蛋就撬不开电池盒?如果案犯使用的交通工具是大点的船,别说电焊机,就是氧气乙炔都可以带上。我不只是建议航标部门加固电池盒,也建议他们想想办法,看能否在航标电池上安装定位追踪器材。”
    小苗低声道:“这也不是很难,技侦能通过手机信号锁定手机位置,这不就相当于往航标电池上装一部手机嘛。一部手机能值多少钱,一个航标灯的电池又值多少钱,安装一个,怎么算怎么划算!”
    “没你想的那么简单,要知道这是在入海口,不是在长江上。技侦定位手机首先需要有信号,这儿又没移动、联通和电信的手机信号,真要是照你说的搞,就算安装就是白装。”
    “至少可以追踪,嫌疑人不可能在海上销赃,只要他们把电池带上岸,我们就能请技侦帮我们锁定位置。”
    “你当嫌疑人是傻子?”韩渝指指小伙子,分析道:“总是盗窃这一带水域航标电池的混蛋显然是惯犯,他们不知道拆解过多少块电池,多一个零件那些混蛋都会起疑心。更何况我们不可能二十四小时在这儿盯着,就算运气好定位追踪装置没被他们发现,等我们发现电池失窃了已经不知道过去多长时间。”
    “那怎么办?”
    “现阶段只能继续伏击。”
    小伙子们不只是扛不住了,并且对正在做的工作的重要性没直观的认识。
    韩渝想了想,换了个话题:“航标灯这些年的变化很大,老一辈的航运人口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40年代不见灯,50年代煤油灯,60年代电器灯,70年代电子灯,80年代霓虹灯,90年代二极管灯,21世纪太阳能。我以前跑船时靠泊欧美国家港口,见人家用太阳能的航标灯,很稀罕,觉得是高科技,没想到我们中国现在也用上了,并且是国产的。”
    杜自国虽然是刑侦支队长,但之前很少来入海口,好奇地问:“韩局,你跑船时这一带水域有航标灯吗?”
    “有,不过那会儿港口航标设施比较薄弱,船快到这一带水域时,我们就举着望远镜寻找航标。在驾驶台里看不清楚,跑到船头去看,几个人一起看。在漆黑的夜里,只能看到一个针头大的亮点在闪。”
    韩渝回想起当年跑船的情景,接着道:“后来针对沿海灯塔、灯浮标灯光亮度不足的问题,交通部提出‘让航标灯亮起来’,引进更换了一批沿海航标设备,设置了一批新能源标志,并在重要海口和转向点新建、重建了一大批灯塔,夜里进港比之前容易多了。
    再后来交通部又制定了‘让视觉航标联网成链’的工作目标,如果没记错动作最大的是95年,那一年新建和新设了上百个助航设施,包括东海港在内的国内主要港口的航标实现了灯光交叉覆盖的灯塔链……”
    正说着,对讲机里传来小白急促的呼叫声。
    “报告韩局,6号灯浮不闪了!”
    “不闪了……你能确定?”
    “真不闪了,我……我看不到了。”
    附近水域设下了天罗地网,绝不能打草惊蛇。
    韩渝觉得有必要确认下,连雨衣都顾不上穿就跑到船头,扶着架在船舷上的高倍望远镜仔仔细细观察,杜支也举着小望远镜寻找航标灯。
    “韩局,真不闪,真看不见了!”
    “应该是目标出现了!”韩渝一阵狂喜,松开高倍望远镜,飞快地跑回驾驶台,举起高频电台通话器喊道:“各组注意,各组注意,我是韩渝,6号灯浮有可能遭到破坏,请立即按预案行动,在展开包围的同时密切注意水面,搜寻水面的可疑船只!”
    “一组收到!”
    “二组收到!”
    “三组收到!”
    “立即行动,动作要快。”
    韩渝下达完命令,立即调整通话频率,呼叫道:“交管交管,我是海事公安局韩渝,收到请回答!”
    “交管收到,韩局请讲。”
    “6号灯浮很可能遭到破坏,请你们利用vts系统协助我们搜寻6号灯浮水域附近的可疑船只,一旦发现,立即通报。”
    “韩局放心,我们立即搜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