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瑜州之行(三)
作者:倪二狗   枌榆草木长最新章节     
    ……
    黄世安这套玩得倒是不错,徐平眉头微皱,又缓缓舒展。瑜州之事,得慢慢来,欲速则不达。“好!那就有劳叔父了。”
    “哪里话!”黄世安侧身朝着张掖、宇文萧等人招了招手。“诸位将军远道而来,同行可好?鄙府虽小,摆个三桌两桌,那也是无甚问题啊!”
    徐平使了个眼神,众人相视一眼,而后快步跟了出去。
    前往刺史府的一路上,黄世安是谈天说地,家长里短。不知道的,恐怕还真以为徐平是其亲侄。不,亲侄怕是反倒没那么热情了。“徐平啊,你父王身子可好?蛮人猖狂得很,这些年多亏有你父王执掌北境,否则哪会有如今的安宁。”
    “叔父言重了。戍边安境,本就是靖北王府的职责,谈不上劳苦。父王他身子硬朗,有劳叔父挂怀。”
    闻言,黄世安微微颔首。“瑜州贫苦得很啊。若非有你父王,瑜州营岂能裁军?若不裁军,叔父这刺史是真要干不下去了。数万大军得吃饭,朝廷也不容易啊。”
    徐平余光一瞥,而后笑道:“瑜州在叔父的治理下,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侄儿可是听闻了诸多有关叔父的政绩呢,瑜州军民对您可是赞不绝口啊!”
    “啧!咱们在朝为官,不就是要为国为民吗?谈什么政绩不政绩的,与你父王一样。都是职责所在,职责所在啊!”
    两人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很快便已来到刺史府前。看着眼前的府邸,徐平暗暗不屑:你倒是会作秀。看这样子,不来给你扶贫都是皇帝的失责。
    “徐平啊,府上简陋,与你靖北王府可比不了。多多担待,多多担待啊。”言罢,黄世安没有了先前的笑意,随意的领着徐平推门而入。
    待进府内,徐平内心有些复杂。黄世安的这番话,多有言外之意。无非就是想说自己是条小鱼,皇帝的心思可不在这里。你靖北王府还不如管好自己,大家都不容易,不要死盯着别人,没什么好处。
    道理其实是这个道理,可事情却不是这么个事。“叔父,倒是廉洁从政,这府邸多年未经翻修了吧。”
    “贤侄啊,让你见笑了。前段时间暨州灾情严重,为解民困,府上能卖的都被我给卖了。就这件事,还惹得我那内人大吵大闹呢。”说着,一行人等便已来到客堂。“随便坐,把叔父这里当做自己家,切勿客气。”
    “多谢。”徐平微微拱手,而后淡然入坐。“据侄儿了解,叔父为官清廉,口碑颇好。想来,溧阳的百姓对您很是爱戴吧。”
    黄世安摆了摆手。“都是应该的。既然在此为官,自然要造福乡里。”
    “今日前往大营巡察,听闻瑜州营有两位副将受诛,就连毛将军亦被羁押。不知道可有此事?”
    闻言,黄世安长叹一口气。“确有此事,待叔父慢慢为你道来。
    侄儿有所不知,这几人狼心狗肺。瑜州本就贫瘠无比,百姓日子艰难,营中的将士们亦是颇为困苦。
    若非此次筹集粮赏,叔父多番查验,都不知道这些畜生贪污腐败,克扣军饷,简直丧心病狂。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也是叔父的过失。若非我御下无方,疏于管理,岂会让这些蛀虫为祸一方。叔父有罪,愧对朝廷,愧对瑜州啊。”话到此处,黄世安抬起袖口轻拂眼眶,似乎再晚一些就会潸然泪下。
    徐平就这么静静的看着他表演,既没有说话,也没有接嘴,气氛突然尴尬了起来。
    见对方不表态度。黄世安当即岔开了话题。“贤侄啊,此次巡营辛苦了吧。先不说这些,吃好喝好,有什么差事明儿个在办。”言罢,黄世安拍了拍手。“真是没点眼力劲,快上菜啊,磨磨蹭蹭的!惹恼了老爷的贵客,可别想再拿赏钱。”
    话刚说完,屋外待命的下人们急忙端着美味佳肴快步入内。不到盏茶的功夫,餐桌上就摆满了各类美食。
    徐平见状,眉头微微皱起,他再次听出了黄世安的言外之意。无非就是让自己走个过场,该给的银子一分不会少。闹僵了,大家都不好看。
    时间一晃而过,两人侃侃相谈,倒还真有几分叔侄的味道。酒足饭饱,黄世安倒也没留徐平在刺史府暂住,亲自送其前往驿馆之后,便也匆匆回府。
    ……
    二更天,徐平屋内仍旧燃着烛火。英月娥跪坐在床榻旁,开口说道:“世子,这些便是今日所了解的情况。”
    “这么说来,在你打听了一些黄世安的情况后,便去私访了城内的居民?”
    “是的,不过当初翻修城墙的劳工一人也未曾找到。多方询问之下,这些人或是失联,亦或是离开了溧阳。”英月娥黛眉微皱,整个溧阳城的百姓,都对这位刺史看法颇好。
    徐平稍作思虑,而后缓缓起身。“这事有古怪。还有什么具体讯息?”
    英月娥想了想,继续回道:“处决瑜州营副将之事,满城皆知。但他们妻儿老小并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全部离开了溧阳。”
    “怪不得没有引起动乱,看来黄世安是控制了这几人的家属。离开溧阳是肯定不可能的,大概率已经遇害了。斩草除根这种事情,一州刺史岂能不知。”徐平捏了捏下巴,长叹了口气。
    这才刚一离京,对方就已经开始清理线索。外营何其之多,能准确无误的判断出自己来了瑜州,要么是有人走漏了风声,要么就是皇帝的心思已经被人猜透。
    “溧阳是何时开始修桥改路?据说去年曾发山害,黄世安亲自带人前去疏通,这里可有打探到什么可疑之处?”英月娥正欲开口,徐平又继续追问。“还有,溧阳今年的秋收纳粮齐吗?在他升任之前,此地是否每年都有不少人死于此事?”
    “世子,溧阳的道路改建已经有些年头了。据当地百姓说,黄世安为了保证道路通顺,每年都会花大量银子翻修。山害去年确实发生过,但具体有多严重,并没有确切的说法。至于纳粮之事,死人是常有的,就算在咱们北境也不例外。”
    听闻此言,徐平微微颔首,随即拿起一块配饰不停的把玩。“年年都翻修道路?”
    “是的!”
    “黄世安倒是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