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王朝末期
作者:倪二狗   枌榆草木长最新章节     
    ……
    接到凉州传来的捷报,隆圣帝欣慰不已。眼看着临近年关,这消息无疑是新一年最好的开篇。
    大周立国已有数百年之久,王朝肉眼可见的步入衰落。如今,外患暂解,隆圣帝势必要趁着这个时期来整肃朝纲。
    大周的庙堂内腐败严重,群臣贪污受贿、结党营私。自张启圣离朝,司徒文可谓大权独揽,就连明面上的政敌萧如讳,与他也不过是一丘之貉。臣权强,皇权弱,下面人一己私欲,上面的难以作为。正是此等现象,方才有了如今的政治秩序混乱。
    而朝堂之外,形势更为棘手。各州郡土地兼并严重,国内的土地几乎都集中在权贵富商手中。大量百姓失去了耕地,生活无着,贫困潦倒,更有甚者背井离乡成为流民。
    长久以来,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贫农对权贵、世家、以及地主阶级的强烈不满和仇恨。
    百姓无地可种,国内的耕地就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严重影响着农业产出。每年秋收纳粮,大周各地引起的反抗与械斗不计其数。你不纳粮就是违法,你纳粮就吃不饱饭,过不了冬。
    如此恶性循环之下,百姓苦不堪言,权贵地主却赚得盆满钵满。国家的税收日益减少,纳税人口更是急剧下降。
    就军队而言,大周本不亚于元武。奈何现在的国库空虚,根本负担不起。除去四境边军,国内储备兵丁已是年年裁减。
    对此,隆圣帝也无可奈何,他绞尽脑汁想要改革,想要抑制矛盾。可皇权不显,政令难行。对他来说,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百姓疾苦,赋税沉重,天灾四起,战乱频发。地方上,偶尔还会发生民变,社会稳定严重恶化。
    光是近两内年发生的动乱就有数起,韩布(韩忠之子)领兵平乱至今未归。若是凉州一战告败,大周恐怕离败亡也不远了。
    好在凉州大捷,算是给了隆圣帝一些希望。对于朝中那些争权夺利,尸位素餐之辈,他早已深恶痛绝。
    收起手中的军报,隆圣帝望着脚下这个百年皇城,他的眼神阴冷到了极致。
    要说群臣,司徒文这个把控朝政的老贼,他更是恨之入骨。庙堂之上,不是他的门生就是故吏。如今,整个朝内,既无新鲜血液,又无可用之人。
    满朝文武,能让司徒文忌惮的,徐沧算是一个。若是徐平不能把水搅浑,那这数百年王朝,怕是真就难以挽回了。
    想到此处,隆圣帝转头看了眼身旁的纪贤。“太子,记住父皇的话。日后多与徐平走动走动,若是有必要,你可以给他点甜头。这个兔崽子,打小就鬼精。没好处的事,他不感兴趣。”
    闻言,纪贤眉头微微一挑,继而作揖以礼。“父皇放心,儿臣自会与永宁好好相处。”
    “记住,对待徐平这类人,必须真心实意。他和徐沧很像,若是玩虚的,他能感受得出来。相处之时,不要过多试探。有好处,能给就给,他会记在心里。”言罢,隆圣帝迈步离去。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恭送父皇。”纪贤再拜。
    行至数步,隆圣帝突然回头。“凉州军报之事,赶紧让布政府抄录,而后传阅各司。
    传阅完后,再移交武政府全城布告。军报的内容好好修饰一下,免得一些个狗东西跳出来找凉州营兵败的岔子。去办吧。”
    “儿臣领命。”
    ……
    一晃眼,又一日过去。凉州捷报的公示,贴满了整个京城的大街小巷。
    而一早接到传阅下来的消息,吴镇疆大喜过望。本还担心徐平首次随军出征会不会有什么闪失,岂料他非但没有闪失,反而还立下了不小的战功。
    先是率军陷阵,后又火烧粮营;关内金汁退敌,关外斩将建功。这一战,不说徐平做得有多好,至少没给徐沧丢人。
    自打徐平随军赶赴凉州后,薛若薇担忧得紧,时不时还会来京卫司打探消息。如今看到了军报,吴镇疆第一时间便赶去靖北王府报信。
    得知此讯,薛若薇自然万分欣喜。一方面,自己心仪之人建功立业,杀敌报国。另一方面,战事了结,徐平也回京在即。除了婢女,她一个人留在这偌大的王府,还是有着些许孤单。
    除去薛若薇,得知此讯的司徒孝呈更是欣慰不已。毕竟是徐沧的儿子,对徐平,他还是抱有着不小的期待。
    而司徒府内,关注此事的自然不止他一人。司徒文倒是并未说什么,脸上一如既往的平淡。反观司徒娴韵就不同了,不但整个人眉飞色舞,还打算精心准备一场晚宴,欲给徐平、郭子韬等人庆功。
    只不过,要是纪月华也来了,她这庆功宴怕是不太好办!
    ……
    皇城内,纪允也已归朝。在其汇报完差事之后,隆圣帝本给予了他一些表彰。可在问及凉州之战时,纪允的回答却让他很不满意。“这么说,在你看来,凉州一战魏冉虽有功,但功过不能相抵。其败军之责,理应追究?”
    “父皇,凉州一战,若非瑜州营与戍边司及时驰援,恐怕难有斩获。况且,宇文逸兵败乃是元武朝内导致。长兴侯虽有守关之功,可凉州营数万精锐因其指挥不当而覆灭。此事,长兴侯难辞其咎。”
    隆圣帝看着跪地表述的纪允,脸上毫无任何表情。“那依你看,此事该当如何处理!”
    纪允沉思片刻。“依儿臣看。父皇仁德,念魏冉守关不易,降职留用,罚俸三年即可。如此一来,既有惩戒,又暗含体恤,长兴侯自当感激涕零。”
    隆圣帝并未接话,转而看向一旁的纪贤。“太子,你呢?你怎么看?”
    纪贤从旁出列,继而作揖以礼。“父皇!儿臣的看法倒与七弟不同。”
    “有何不同?说来听听?”
    “回父皇。长兴侯戍边多年,劳苦功高。自古以来,胜败乃兵家常事。在其经略凉州这些年,流血流汗,杀敌卫国。魏侯的三位公子更是为国捐躯,战死沙场。以一战之过而苛责于他,未免寒了戍边将士之心。”
    闻言,隆圣帝依旧不怎么满意,正欲开口,但见纪贤继续说道:“不过,国有国法,法有法度。小惩大戒,明责暗褒即为最优。
    儿臣以为,父皇可将其一等军侯,降为二等军侯。同时追封其三子卫国之功绩,并加授其夫人为二品诰命。”言罢,纪贤躬身以礼,退回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