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制作精盐
作者:凌晨二更半   时间手环,回到唐朝当神仙最新章节     
    “那劳烦陈公叫人取一些黄豆,用石磨磨成豆浆带去制盐坊,我授你制精盐之法。”刘策道。
    “好,好……多谢护国公!”陈丰亮道谢后,便立刻叫人准备去了。
    用豆浆精制盐的方法一直到二十一世纪都在四川自贡一带继续沿用,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利用豆浆凝结成豆腐的原理,将豆浆按比例倒入煮热的饱和盐水中后,豆浆会与盐水中的硫酸镁等钙镁离子杂质结合,凝结成豆腐花,然后再将其滤除,就能得到纯度更高的氯化钠食盐。
    两刻钟后,该准备的东西都已经备齐,刘策和陈丰亮便一起来到制盐坊。
    ……
    “现在,将这些过滤好的饱和盐水倒入锅中煮沸。”刘策对正在操作的工人说道,同时简单解释了一下什么叫饱和,众人也都能理解。
    等到盐水快要沸腾时,刘策又说道:
    “将豆浆倒入盐水中。”
    现在倒入豆浆的量,刘策已经提前解释清楚了,其实只是一个估量,因为并不能确定这盐水中的杂质含量到底有多少,只能先倒入一个估计的量,而且是分批次倒入。
    如果豆浆多了,多出来的部分就不易凝结成豆花,这样的话就需要再加一些饱和盐水,直到豆浆完全凝结,这样就能得出一个准确的添加比例,以后就可以直接按照这个比例添加就行。
    但毕竟不同深度的地下盐矿脉所含杂质的量不可能完全相同,将来如果采集到的盐水杂质含量跟现在有变化,到时候比例可以再进行调整。
    刘策解释得很细致,大家也都听懂了。
    把凝结的豆花过滤出来后,就可以熬制盐水,将水分蒸发后就可以得到食盐。
    但这时还有最后一个步骤,洗盐。
    这跟做化学试验时的“冲洗”步骤类似,因为此时的食盐还会残留少量豆花凝结后剩下的可溶性杂质,无法通过过滤滤除。
    所以在水分熬干之后,这些可溶性物质也一起析出混入了食盐中。
    那现在就需要用少量的饱和盐水对食盐进行冲洗,因为盐水是饱和的,被冲洗的食盐不会融化,但其他那些可溶性物质就会融入饱和盐水中被带走。
    冲洗后的饱和盐水也不浪费,可以有很多用途。
    比如可以作为制作豆腐的卤水来使用,后世有名的富顺豆花就是用洗盐的卤水制作的,成为了富顺县的着名食品,而后世的富顺县就是现在刘策所在的这个富义县。
    整个精制的步骤其实很简单,就是加豆浆、过滤豆花、熬干、洗盐这几个步骤,盐坊工人很快就学会了。
    增加的成本主要就是豆浆,但这些豆浆凝结成的豆花也是可以食用的,算不上是浪费,那些钙镁离子如果没有滤出来的话,还不是照样留在盐里被人们食用。
    陈丰亮看着制成的精制盐,单单这外表就要比之前他们制作的块盐要白细得多,捻起一点放入嘴里尝了尝,顿时眼睛一亮,嘴角上扬,眉头上挑,惊喜地说道:
    “好盐!好盐啊!”
    接着看向刘策,抬手指着盐,激动地说道:
    “护国公,你也尝尝!快尝尝!”
    刘策也捻起一些尝了尝,确实比之前制盐坊里产出的块盐要好,那种微涩的味道没有了,咸味纯正。
    盐坊掌柜也忍不住尝了尝,然后便是一脸狂喜,右手指着盐不断抖动着说道:
    “这精制盐以后必然会成为江阳商行的招牌,虽然现在大唐不让私自贩盐,但我们可以卖到罗殿、播州或者是大长和国去,到时候必然利润可观呐!”
    虽然大长和国也产盐,但也全都是粗制盐,这种精盐必然能在那边卖个不错的价钱。
    而罗殿、播州就是后世的贵州地界,这些地方都不产盐,所以盐在这些地区的价格会更高。
    但这种事也只有这些大型商行才能操作得了,以刘策目前的情况是做不到的,这也是他选择与商行合作的原因。
    激动过后,陈丰亮向盐坊众人说道:
    “从今往后,此精制盐法便是我江阳商行的秘密,任何人不得外传,可听清楚?”
    “清楚!”众人都回答道。
    盐坊里都是陈丰亮可信任的老人,甚至是陈家嫡系,所以他也并不担心会有人泄露,只是该说的还是得说一下。
    随后又满是诚恳地对刘策说道:
    “护国公!今日我做东,在家中设宴,就用这些精制盐制作菜品,请你务必要赏脸。”
    刘策也不啰嗦,既然要合作,就不能太过客气,不然就显得见外了,正好能跟江阳商行上下的人都认识一下,以后合作起来也会更方便,于是说道:
    “那刘某就叨扰了!”
    “哈哈哈……护国公能赏脸,陈某荣幸之至!荣幸之至啊!”
    寒暄过后,陈丰亮便立刻回去开始筹备宴席了。
    在唐朝,宴席都是设在傍晚,而现在时间还早,距离去赴宴还有两个时辰,刘策便重新开启了老干部闲逛模式,继续在县城里逛了起来。
    富义县有一条大河,名为沱江,环绕县城的北面、东面和南面。
    沱江是长江上游北面的一条支流,环绕富义县后,转朝东南方向而去与长江交汇,两条江水的交汇处就是泸州城所在,两城相距约一百二十里。
    所以,富义县与泸州之间是可以走水路的,且水运发达,县里产的盐主要就是通过水运进入长江后,再通过长江分散到各地。
    因此县城临河的这一侧设有着好几个水运码头,船工们也都在忙碌着,不停地上下搬运货物,即便在这乱世也颇为繁茂。
    刘策来到沱江边的一座码头旁,看着这些忙碌的船工,想起了后世着名的盐帮菜,应该就是发源于这一带吧。
    就在这时,身旁码头上一段清脆又略带些熟悉的声音传来,打断了刘策的思绪。
    “阿爷!盐已经装完了,可以上船了……”
    一名蓝衣少女正沿着码头侧面朝这边小步跑来,大声向着刘策身旁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