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江阳商行
作者:凌晨二更半   时间手环,回到唐朝当神仙最新章节     
    将卤水倒入桶中沉淀,沉淀完成后再倒入晒池中利用太阳将水晒干,得到半湿润的固体盐,然后将这些湿润的盐放在竹制的细密滤网中,加入少量清水进行过滤,最后再将过滤后的盐水煮沸、蒸发、炒干,就得到了最终的成品盐。
    刘策用手捻了一点成品盐放进嘴里尝了尝,有一些失望。
    不是因为盐不好,恰恰相反,是因为这盐还行,虽然外观颜色有些发黄,而且是块状盐,但至少尝不出什么明显的苦味,只是略微带涩。
    虽然与精盐的味道还是有一些差距,但差距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这也就意味着在味道方面能提升的空间不会太大。
    这跟制盐的原料有很大关系,富义县的深井盐矿品质非常好,比后世自贡自流井那边的盐井品质还要好,所以这里制出来的盐哪怕只是用简单的工艺,味道就已经很不错了!
    果然穿越剧都是骗人的!
    弄个精盐出来就能卖十倍百倍的高价,大赚特赚。
    古人傻啊?想吃不带苦味的盐,直接买这边的深井盐就好了呀,多一点运费而已,最多也就是提高一半的成本,两倍都不到,怎么可能会花十倍百倍价格去买味道只提升了一点点的精制盐。
    就算有个别不差钱的冤大头愿意买,那样的人又能有多少,盐又不是当饭吃,能买多少。
    看来想靠制盐大赚一笔的路是走不通了,至少在这个时代走不通,战乱四起,经济低迷,就算是用上后世的一些商业手段来包装宣传,走高端精品路线也不会有太大的市场,更何况现在榷盐法仍在实施,不允许私自贩盐,只能卖给官府,自己根本没有销路。
    就在刘策因为想靠制盐赚钱的路走不通而有些失望的时候,身后响起一阵爽朗的声音。
    “某,陈丰亮见过护国公!”一名中年男子在一旁喊道。
    刘策转身看去,只见中年男子身材微胖,穿着蓝黑色锦衣,面色红润但稍显黝黑,正恭敬地向他行礼。
    陪在身旁的盐坊掌柜赶紧开口说道:
    “禀护国公!这位就是江阳商行的家主陈丰亮,也是鄙人的东家,这间盐坊就是江阳商行的产业。”
    就在刚刚,刘策来到制盐坊参观不久,陈丰亮就听到了小厮跑来禀报,不敢怠慢,立刻往制盐坊赶来。
    开什么玩笑?在这么一个小县城里,哪怕是三品官员都几年难得一见。
    得知制盐坊来了一位一品国公,怎敢怠慢,况且还不知道对方的来意。
    唐朝自安史之乱过后,就一直实行榷盐法,是一种为了增加朝廷收入而制定的食盐专卖制度,也就是所有的食盐都只能由官府统一收购,然后再由官府高价卖给百姓,从中赚取高额利润作为朝廷收入,私人不得将食盐直接售卖给百姓。
    但到了唐末诸侯割据时期,朝廷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管控,榷盐法也就成了摆设,各个地方的盐铁制度由各地诸侯说了算。
    王建在入军以前就是以贩卖私盐为生,所以在他成为蜀王之后,虽然榷盐法依然存在,但管控并不严格,蜀地的盐商除了将盐卖给官府之外,还私下将盐卖到蜀地周边区域,比如播州、矩州、罗殿。
    另外还销往不产盐的江南部分区域,比如后世的湖南、江西这些地区,这些地区都是20世纪中期才开始产盐的。
    只要不是直接卖给蜀地百姓,官府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现在突然来了一个国公,莫不是来追究这些的?陈丰亮的内心一直在打鼓。
    刘策向对方回了一礼,然后笑着说道:
    “陈公不必顾虑,我只是路过此地,特来参观而已。”
    陈丰亮听到刘策这样说,稍稍宽心了一些,但还是试探着问道:
    “护国公对制盐感兴趣?”
    刘策也看得出对方的试探,为了打消对方疑虑,于是直接笑着说道:
    “其实我是来谈生意的。”
    陈丰亮有些意外,还没来得及开口询问,刘策便继续问道:
    “不知能否到陈公宅上坐坐?”
    唐朝只有国公及以上爵位的贵族宅子才可称为府上,国公以下的官员只能称为邸,而最底层官员和普通百姓的住处都只能称为宅。
    陈丰亮一愣,然后笑着说道:
    “承蒙护国公不弃,愿莅临寒舍,寒舍蓬荜生辉!护国公请!”
    随即恭敬地作出请势,让刘策先行,盐坊掌柜也立刻上前带路。
    刘策原本是想看看能不能通过制盐技术挣些钱,毕竟想要迅速把封地发展起来,只靠手里那一千贯钱是远远不够的。
    但来到盐坊后发现不太现实,他自己又没有盐井,仅靠购买粗盐来进行一些技术提纯就想卖出天价是不可能的事。
    但看到陈丰亮到来之后,刘策便又有了别的想法,既然自己制盐赚不了多少钱,不如将技术直接交给对方,与对方合作。
    自己封地的发展是肯定离不开商队的,不论是购买原料,还是售出产品,都需要依靠商队来完成,但刘策显然短期内无法建立起通往各地的商队,那么与一个成熟的商贾合作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盐坊参观制盐过程时,刘策便向掌柜问了许多关于这家盐坊的事,得知盐坊是江阳陈家的产业,而江阳陈家是一个从魏晋南北朝传承至今的商贾世家,本以贩盐为主,后来发展到粮食、纺织物、茶叶、药材等方方面面。
    江阳就是泸州的旧称,三百年前隋朝才将江阳郡改名为泸州,而江阳商行的名号却一直不曾改动,是泸州最大的商行。
    但自从安史之乱后,大唐开始衰落,而南诏则迎来了有史以来的大发展,土地迅速扩张,并多次攻入大唐属地,江阳陈家也因受战事波及,被迫将产业从泸州沿沱江而上,迁移至富义县。
    七年前,蜀王夺取了泸州,但江阳商行依然留在这富义县以贩盐作为主业,没有迁回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