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燧发枪问世
作者:胖头鱼的大头猫   魂穿大明,我从西南打到东北最新章节     
    时间是最公平的东西,任何事物在时间的冲洗下,都会慢慢的流露出它最真实的模样。
    时间也是最无情的东西,任何事物都不能阻挡,时间的慢慢过去,不管是一个人多么的有权势、多么的富有、多么的聪明,都最终会慢慢的死去。
    普通人对于时间的态度,是在不断的变化的。
    孩童时,总是希望时间过得快一点,好让自己快快的长大。
    长大后,又总是觉得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的一年一年就过去了。
    而年老后,就对时间恐惧了起来,害怕自己不能熬过下一个年头,当然,与其说那是对时间的恐惧,不如说是对死亡的恐惧。
    说来也奇怪,为什么一个人,在年轻生命还有很长的时候,那么的不怕死,但是在年老的时候,生命已经所剩不多的时候,反而那么的怕死呢?
    赵安今年十二岁,他对于时间的态度,依然是希望时间过得快一点,虽然现在的赵安在赵家集团内部。
    赵安的地位已经是不可撼动,但是赵安的野心不止于此。
    赵安希望早点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出去,自己现在仅仅是在忠柱和石柱两地拥有根基,地盘还是太小。
    不过自己现在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去扩张自己的地盘,毕竟现在大明还没有亡,大明还有那么的一点元气,自己还是先低调的发展。
    接下来的这段时间,赵安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对火枪技术的改进上。
    现在明军的三眼铳,太过的笨重,而且就三发,在实际作战中并不比弓箭强上多少,只不过弓箭需要长久的训练,而火铳上手快很多。
    赵安希望早点将燧发枪制造出来,绳发枪到燧发枪可谓是一个跨时代的进步。
    当然后世的那种撞针式步枪,赵安一时间还是没想过去研发,主要是造枪容易,但是造子弹难。
    能将燧发枪制造出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燧发枪与绳发枪的差别不大。
    都是通过点燃火药,然后火药爆炸产生动力,推动塞进去的弹丸或是铁砂之类的物品,高速的飞出去杀伤敌人。
    不同之处在于,绳发枪是通过点燃一根引线,然后实现击发的目的。
    燧发枪则是利用火石撞击,产生火花点燃里面的火药实现击发,从外形来说,与后世的撞针式步枪已经差不多了。
    就是现在的工艺水平没有机床,磨具,制造起子弹来太过复杂。
    接下来的几个月,赵安与宋应星,还有挖过来的那些制造火器的师傅,一起实验,经过多次的失败。
    终于在天启七年的三月,赵安等人造出了这个世界大明的第一把燧发枪。
    通过试验,燧发枪的射击效率是绳发枪的数倍,虽然二者的射击精度都差不多,但是俗话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射击速度的提升,在战场上就是难得的提升,燧发枪再加上欧洲排队枪毙的起点:古斯塔夫的三排齐射方阵。
    赵安在面对蒙古以及建奴的骑兵上,总算是有了一点的底气。
    毕竟蒙古与建奴在骑射上,肯定是大大的优于明军的,步克骑,在历史上也不过仅仅成功了数次而已。
    虽然赵安此时还在西南,但是他的目标从来就是东北的建奴,东南的倭寇海盗,北边的蒙古。
    至于农民起义军和明廷,赵安更多的是坐山观虎斗,吸收二者的优秀人才,趁机扩大地盘。
    但是对于一些优秀的人才,赵安也是势在必得的,就比如起义军中的李定国,要不是明廷内斗太激烈,这位晋王殿下说不定真可能成功再造大明。
    就如同再造大唐的郭子仪、李光弼一样,可惜的是,内斗太过于严重了。
    这也是赵安一直以来都很难理解的一点 ,为什么都已经到了快要亡国的时候,或者说已经亡国了,但是华夏内部的那些士族们还是喜欢内斗。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赵安就开始让兵器生产工厂,大量的生产燧发枪,不过由于种种的原因,产量依然很低。
    每个月仅仅能生产一百多支枪,这个产量对于赵安现在手里的士兵来说实在是太少了。
    赵安现在手里的正规武装,主要是分为三大块:
    马钰的八百骑兵。
    韩烈的2000步兵。
    赵火的2000步兵。
    次级的武装就是赵家运输处以及安保处的另外几千人。
    赵安将生产出的枪支均匀的分配给赵火以及韩烈,让他们结合火枪兵配置相应的其他步兵,比如盾牌兵,枪兵等等。
    最重要的当然是将火枪兵的齐射方阵传授给他们。
    火枪兵虽然早已经出现,但是在战场的实际作战来看,长期的处于不如骑兵的阶段,这其中当然是有一些诸如射程、射击精度等这样的一些客观问题 。
    但是也有没有采取合适的作战方略的原因,火枪兵现在装弹的时间较长,如果不搭配合适的方阵。
    在第一轮的射击之后,就容易被骑兵贴脸,从而被近身搏杀,但是搭配上合适的阵法就不一样了。
    对于军阵一道,赵安并不擅长,所以只是将一些思维告诉赵火与韩烈 ,希望可以给他们一点启发。
    但是对于缺少将领这件事,赵安也并不是太担心,说白了打仗这个东西,就是打得多了自然就会了。
    就算自己一时间没有合适的将领,打着打着自然就会有将领冒出来,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政治手腕永远大于军事手腕。
    建奴前期在辽东虽然是处于优势,但是一直都没有能够对大明产生真正的威胁,建奴真正对大明产生威胁是从皇太极开始的。
    皇太极即位之后,励精图治,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皇太极新政),加强中央集权。
    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解除后顾之忧。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明朝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
    实行满汉一体,保护汉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
    以汉制汉的政治方针才是建奴夺取天下的根本原因,不然就凭那几万八旗军,就算再能打也不可能坐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