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南非事(二)
作者:玖儿久酒   大宋:大明没想到吧,我还活着最新章节     
    12月7日,安昌城(今南非巴利托市)。
    昆仑洲商会驻安昌城总管白安得知此消息时,已是东涯堡与临近的东班图人部落产生摩擦后的第三日。
    时间紧迫,刻不容缓!白安毫不犹豫地从安昌城调遣出二十名全副武装的护卫以及三十名仆从护卫,并登上一艘桨帆船,风驰电掣般向东涯堡疾驰而去。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援兵刚刚派出未满五日,便再度接获来自东涯堡的紧急求援信差,信中声称,原本起冲突的那个班图人部落竟然召集了周围数个部落,总计纠集了近千人之众,对东涯堡展开了猛烈的围攻。
    若不是凭借着城堡城墙上火炮的强大威力以及城内一百多名守卫者们密集的火枪射击,恐怕东涯堡早已被这些悍勇善战的班图人一举攻破,惨遭覆灭。
    考虑到东涯煲建立至今不过短短一年有余,其整体防御工事仍以传统土木结构为主。面对上千名土着的围攻,尽管拥有火炮与火枪等守城利器,但城中守军数量着实有限。稍有不慎,便可能被敌军攻破城池,届时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乎,白安心急如焚地在安昌城内再度组织并动员起六十余名勇士,迅速乘船赶往前线增援。
    然而,或许是出于谨慎考量,白安始终忧心忡忡,他担忧周边的班图人部落在此时乘虚而入、觊觎安昌城。
    思前想后,他决定再派遣一艘速度极快的飞鱼战船,日夜兼程赶往数百公里之外的东宋驻天涯总督府(现今位于南非的伊丽莎白港,又名曼德拉市),请求从当地调拨一部分武装护卫前来驰援。
    七年之前,即公元 1393 年,昆仑洲商会横空出世。这家商会表面看来似乎只是一个由各方集资合股而成的寻常民间商社,但实际上它却具有半官方的色彩,可以视作一家对外殖民的机构。
    其背后的主要参股方乃是皇室、东宋财部司以及国内数家赫赫有名的大型贸易商社。普通商贾和平民百姓根本无缘参与投资入股,更别提从中获益。不仅如此,该商会对于短期内是否能够实现盈利并无过高期望。
    须知,此时此刻欧洲诸国之中,最早踏上对外殖民之路的葡萄牙尚且需再过十五载方能涉足非洲大陆。因此,若欲在这广袤无垠之地展开殖民活动并谋取利润,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前期的大量投入势在必行。
    尤其是在非洲地区,如果渴望获取象牙、黄金以及奴隶等珍贵资源或商品,那么西非无疑是最为理想的目的地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西非与东宋相距甚远,实在遥不可及。
    非洲南部有什么呀,没有黄金,没有香料,更没有可与之贸易的富裕土邦王国。至于象牙,虽然有一些,但比起西非来说,产出太少了。
    那里除了跑得飞快的大鸟(鸵鸟),长着一个长长脖子的高脚鹿,或者一些敏捷迅速的大羚羊,还有什么呢?
    就连原历史上,欧洲殖民势力(公司)最为原始的驱动力,也是不断地去追寻可获得巨大暴利的各种特产,黄金、白银、香料、象牙,或者丝绸、瓷器、茶叶,最不济的也是能生产烟叶、蔗糖等高附加值的肥沃土地。
    可是,要获取适宜的土地资源,和非洲相较而言,美洲显然是更加适合欧洲的众多移民和拓殖公司,因此原历史上欧洲人对非洲也不是很上心。
    然而,要想成功经营好南昆仑洲地区,并在此处构建起坚如磐石般的后勤补给基地,其实并非易事。毕竟,这可是由东宋朝廷直接下令部署的任务。
    一来,此地乃是东宋历经数载艰难远航后才得以探寻到的;二来,则是因为或许能借此从海上抵达那个被马穆鲁克人口中的欧洲。由于红海一带的海路已然不通,所以只得另辟蹊径。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原本预计昆仑洲商会应有的盈利能力无疑将会大打折扣。不仅如此,未来数年内恐怕仍需源源不断地投入大量资金以开展一系列建设工作。
    如此看来,短时间内想要获得分红几乎是痴人说梦,正因如此,当昆仑洲商会招募股东、筹集资金之时,普通百姓对此反应冷淡。
    且不提两地之间相隔如此之远,单就当地那些愚昧无知、尚未开化的原始部落而言,他们除了整天摆弄泥巴和追逐猎物四处狂奔之外,压根儿就毫无任何产出可言!这样的地方又怎能发展贸易呢?
    如今,昆仑洲商会已经在安昌城建立起了三座据点,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以安昌城为核心的基地。距离此地七八公里之外,设有一座名为东涯堡的要塞;而另一处则是三年前方才建成的南涯堡。
    这两处堡垒总共驻守着七百五十余名士兵与护卫,其中真正属于核心成员的宋国人还不足四百之数,其余皆是从当地土邦王国征募而来的农民、工匠以及仆从军士。此外,这里还设有由东宋朝廷设立的天涯总督府衙。
    待到稍有立足之地后,安昌城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高粱烧酒、铁锅、铁制农具等物品,再加上些许新奇有趣的小玩意儿,成功地从东部的班图人部落手中购得了数百亩经过粗略开垦的田地。
    接着,他们便着手组织来自东宋的移民以及招募来的科钦人,一同开始栽种各类庄稼,如水稻、高粱、小麦等粗粮作物,同时也大规模地种植了各种蔬菜和水果作为副食品。
    到了1398年的时候,安昌城便实现了大部分农产品物资的基本自给。不仅有大量的粗粮供应,而且还成功地引种了数十亩试验性质的小麦。
    尽管,产量还不是很高,但却证明了这里的气候环境和地质土壤,还是可以栽种谷物粮食作物的,所有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东宋也慢慢在这里站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