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泉县新安排
作者:红尘听心   女子也要当自强最新章节     
    胡庆道:“我报了。三年前刚开始做实验,有一点成果的时候就报了。但户部的批复是我胡说八道。
    去年我又报了,这回的批复是我异想天开。诸位大人如若不信,我这里还留着批复公文。”
    胡亲庆从怀里掏出两封信笺模样的东西,高高举起。
    皇帝身边的太监过去拿给皇帝看,然后皇帝就把那两样批复扔在台阶下的地上。
    户部大臣没有一个敢出声的。
    皇帝点名户部尚书说话,他能说什么?只是说回去后要严查手下做事的人,求皇上开恩。
    然后为了拍皇帝的马屁,又说了皇上慧眼识珠得了个能人等。
    皇帝:“胡庆的确是难得的实用人才,你们户部刚好需要这样的人,朕就把他给你们户部了。”
    户部尚书不想要,他说胡县令的确是个能干务实的人,但是户部没有适合他的位置。
    皇帝心里恼火起来,我还没有追究你们的错误呢,你还想给我添堵?那就来个很的。
    皇帝:你们户部有错要严查严惩,你也别回去查了,现在就查。咱们都在这里等着,啥时候查完啥时候散朝。
    这下想糊弄也糊弄不了了,户部自己查不清有吏部大理寺主动帮忙。从下到上,不消一时三刻就查了个清楚。
    户部有一个部门是专门负责搞农业生产的,他们也在研究如何提高生产,但是他们真正会种地的并不是多。
    所以研究了许多年也没有研究出来,胡庆的信件上所写他们根本就不信。
    他们主要是研究种子、农具类,银钱花了不少了也没有出成绩,你这什么烂树叶子塘泥能行?
    第一次嗤之以鼻,第二次粗略扫过,其实真正的内容并没有看清楚。
    皇帝说由于户部某些人的不严谨,造成了全国少打粮,所以要严惩不贷。
    户部有人出来认错,老大肯定不能啊,他的心腹侍郎就出来认错,皇帝当即罢免了官职,把胡庆推上去。
    皇帝心说,你户部不是没位置吗?我就腾个位置给他胡庆,看你能如何?
    户部尚书第一个反对,理由是胡庆从外放七品一跃到四品京官不合规矩。
    皇帝说不合规矩,那什么合规矩?朝廷每年给你户部那么多银子让你们搞生产,什么都没搞出来合规矩吗?
    人家三个人不花朝廷一文钱,人家搞出来了,这合规矩吗?还有啊,那粉面粉条的事是不是早就上报了?
    你们户部有动静吗?做什么了吗?没有!说什么是没有用的,人家泉县却靠着粉丝粉条致富发家了,这合规矩吗?
    讲规矩好,规矩就是能者上庸者下!
    户部尚书的对手立刻拥护皇上,附和皇帝就是打压对手。
    事情到了如此地步再说什么都没有用了,户部只好沉默。
    皇上再次提起了张五妮,说她有大功,和大家商量该怎么赏。
    大家都说张五妮如果是个男的,可以让她入朝为官,可她是女的没办法做官。
    让她的家人做官呢?好像不合适,咱讲得是女子的事,而且她父母都是农人怎么做官?
    金银财宝呢?人家也不缺钱花,那怎么办呢?
    其实满朝文武,除了胡庆和皇帝是真的想感谢张五妮,其他人都是抱着随意的态度。
    既然商量不出来结果就先退朝,留下胡庆和丞相继续商量。
    胡庆新晋京官没有多大的发言权,皇帝主要是和丞相商量,要胡庆在旁边提意见。
    泉县县令胡庆走了,那么泉县怎么办呢?交给什么人打理呢主持呢?这是个难题。
    胡庆说了他在的时候,大多数的时候他都会征询张五妮的意见。虽然大家都说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但张五妮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想要让她继续为国家效力,就得给她点动力,不能光给点金银珠宝,不方便她施展手脚。
    胡庆尊重她喜欢找她商量可下一任呢?新任县令会不会打压她?
    张五妮在当地已经有了一定的威望,如果和新县令合作不愉快,那么就会出问题。
    可如果整个泉县交给她来管理,又怕众人不服,特别是男人不服气啊,哪有女子做县令的?
    胡庆提出一个建议:“张五妮不做县令做县主如何?让她做泉县的县主,一切事务由她来做决定。”
    皇帝没说话,县主都是皇亲,但是没一个有用的。好像也行,女子有本事了也可以为国出力。
    这样以后有奇能的女子就会效仿张五妮,有些事情、有些男人的确不如女人。
    丞相皱眉:“做县主做跟县令有啥区别?还不都是她领头?”
    胡庆摇头:“不一样,县主本就是女子的职位,人们不易反感。最重要的是以我对张五妮的了解,她不喜欢管太多事。
    她是县主,让县令听她指挥,她喜欢挣钱,有什么想法她会提出来,具体的事情都由县令做。
    我估计县衙的一些事务她也不会管,但是出了大事的时候,她必会出手。”
    皇帝听的两眼冒光:“朕只要给她一个听话又上进的县令就行了,对吗?”
    胡庆说是。
    丞相一听立刻就举荐人选,他家族中旁支就有这么一个人。能干肯干,但是脑子太实在,转不出花来。把他给弄过去不就挺好的?
    跟着张五妮几年,脑子活泛了、能力上来了,成绩有了,以后回京不是很简单?
    皇帝也想收买丞相的心,就答应了。事情完美解决,在朝堂上一说,大臣们想反对也不敢反对。
    丞相的人,皇帝的主意,谁敢同时得罪这俩人?
    朝堂上有争斗,丞相也有对头。丞相都去薅羊毛了他也得沾点好处吧,说再举荐个县丞吧。
    以前的县丞跟着胡大人也忙碌了几年了,应该也学到一些东西,让他去别的地方做县令,去造福一方。
    皇帝同意。
    胡庆急忙就给推荐了曾光宗,说县衙以前的老人都走了,交接后工作不好展开,没个熟人不行。
    曾光宗是举人出身,做县丞是绰绰有余。
    丞相大人立刻同意,皇帝也点头同意。丞相的对头不答应也没有办法,曾光宗捡了个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