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易王
作者:朝碧海暮苍梧   人族崛起之峥嵘百家最新章节     
    还是那句话,即使到冬日了,事情依旧很多。
    厉夏不知道以前的冬日是如何,但是这个冬日却格外的忙碌,他也没有休息几天,几乎每天都有各种的事情发生,也需要他去做主。
    这不,刚刚接到白朔城的消息,北凉国的使者要来了,另外一边太尉也给了消息,说是蛮族也派使者过来了。
    是一名人族奴隶,代表蛮族酋长过来的,想要和厉夏讨论,关于蛮族部落的事情。
    对于这位蛮族的军师,厉夏上次审问蛮族勇士的时候,也可以感受到他的尊重,所以厉夏还是很好奇的。
    于是给太尉消息,让他派人带使者过来。
    为此,厉夏又专门开始廷议。
    “北凉国使者拜见炎王!”
    使者来了三人,为首的看起来像是文人,另外两名像是杂役,并没有带士兵一类的。
    毕竟人少的情况下,如果厉夏真的要杀他,带人也没有用处,毕竟这里是人家的地盘。
    大家都冷眼旁观,不知道这北凉国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大家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当成正常的使者。
    厉夏并没有着急询问对方的目的,倒是很欣赏他这种不卑不亢的性格。
    “先生也是百家之人?”
    “启禀大王,在下是儒家夫子,如今添为名宿。暂代相国一职,以前也做过人王师。”
    能成为名宿就已经了不起了,然而他还是挺谦虚的,并没有得意忘形。
    名头倒是一大堆,可是明眼人都能够看出北凉国要没了,所以名头也没用,只是想要告诉厉夏,他可以在一些问题上,代替北凉王。
    让人想不明白的是,北凉国这个边疆国家,走的竟然是儒家。
    要说主兵家,或者说没有特别尊崇哪一家都可以理解,你这全国尊崇儒家,谁去带兵打仗啊。
    教导士兵忠诚没错,但是光是士兵忠诚,没有好的将领也难啊。
    不过这都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厉夏也不想过问,而且如今国家都要没了,尊崇哪一家似乎也不重要了。
    “听闻儒家如今分为贵儒和新儒两家,不知道夫子是哪一家的啊?”
    厉夏好奇的询问道,就是顺带打探一下,儒家内部的情况,以及这件事的影响。
    而使者似乎认出了厉夏,意味深长的盯着厉夏看了一会。
    “儒家只有一个儒家,所谓的新儒,无非就是一个叛逆之人罢了。”
    他这话一说,就代表了他看待新儒的态度,也说明了他属于贵儒,而且还是那种老古板类型的性格。
    而厉夏,也立刻失去了继续询问的兴趣。
    既然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估计也是故意说给厉夏听得,毕竟厉夏分了儒家,对于一些贵儒来说,确实没有什么好感。
    怪不得一进来就面无表情耷拉着脸,原来原因在这里呢,自己无意间的询问,也问得很准。
    江夫子也在旁边头疼,知道大王又犯了爱才的毛病,见到百家之人就想拉拢到炎国来。
    连人家使者都不放过,真要被他挖墙脚成功,还不直接交恶啊,也不看看场合和身份。
    现在好了吧,直接被人给怼了,心里舒坦了吧。
    既然大家划下道了,厉夏也就不浪费时间了。
    “使者这次来我炎国,不知道有何目的?我炎国好像和北凉国并无交集吧,北凉国为何停留在我炎国白朔城外面不走了?”
    此时,厉夏连对对方的称呼都变了。
    “启禀大王,在下受我北凉国大王所托,前来和炎国大王交涉,希望能够和炎国互相易王。”
    厉夏眨了眨眼睛,没有明白对方的意思。
    这时代的暗语,也是厉夏最讨厌的一点了,很多都没有听说过,有一些连这些见多识广的夫子都不清楚。
    好在史家最大的优势就是见多识广,毕竟很多暗语都是指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只要是发生过的事情,一般都有史书记载。
    “启禀大王,互相易王一般是指上位爵位者,和下位爵位者的人王,互相交换国家以及身份。
    大多是上位爵位者提出,以自降身份,补充一些钱财之类的为代价,和别人交换国家的意思。
    当初刚刚赦封人王的时候,有一些人王的方国位置不好,或者说留恋自己的家乡,亦或者出于其他的原因,和其他下位者人王商议,让他成为上位者人王,自己甘愿成为下位人王,交换国家。
    当初人皇也没在意,只要不影响就行了,所以有了先例就有了这个规矩,但是这种事情很少发生,毕竟谁也不愿意自降方国等级啊。”
    人王地位相同,但是方国可是分为四等的。
    分别分为公,侯,伯,子四等,一开始是五等,第五等就演变成了士卿。
    这也是为何卿大夫也有封地的原因,不过最终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前面四个等级的经济,军事,政治都独立出去了,卿大夫却没有独立出去,就此人王低了一个等级。
    其中公国等级,一般都是指五氏皇族人员,或者说特殊贡献的人王,方国大小不一。
    而另外三个等级的方国,方国等级越高,就代表着领土面积越大,子民越多,实力就越强。
    所以上位者人王,一般都不会主动要求降位,和别人交换国家的。有史记载的,也只有那么两三次而已,而且也已经很多年了。
    估计也只有史家在意知道这些东西了,其他文人感兴趣的绝对不多,毕竟对自己派系主张又没有什么好处,甚至都查不到这些资料。
    也真是难为这位北凉国的相国了,为了找到一个规矩,不知道查了多少资料,这就是规矩的重要性,都是为了名正言顺。
    “听闻炎国相国是一位史家泰斗,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真是知识渊博,令在下佩服。”
    江夫子解释完,这位使者脸上终于有了变化,还真的是见多识广啊,这么偏的东西都知道。
    于是恭敬的说道:“儒家无名子弟何佑拜见史家江泰斗,今日荣幸一见,真是在下之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