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作者:哈雷星   山村孩子王最新章节     
    且说洪振国在等着钱福长的到来。不大一会儿,一辆宝马停到了银行门口。钱福长从车上下来,直接走进银行,看到洪振国便主动上前打招呼,“洪老师,等急了吧?”
    洪振国轻松地一笑,“我们也是刚到没几分钟。”
    看到胡兴口在旁边,钱福长便把洪振国拉到客服处,跟他说:“我先给他存个2万开户,半年后再每个月往这个户头里存 1000,够了吧?”
    洪振国立刻招呼说:“你先给他存个1万开户就足够了,以后看情况估计他生活费足够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存太多。如果你给多了,他就会控制不住自己,搞不好会大手大脚的,这样对他的性格的成长不利,更容易让他产生依赖的心理,要让他学会自己去创业。”
    两人走出服务区,洪振国告诉胡兴口说:“钱总今天给你开过农业银行的账户,账户里存了一些钱,等会你自己设个密码,以后这些钱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随时在银行里取出来。每次要花多少取多少,不要多取,取多了放在身上容易惹祸,在折子上,除非你把密码给了别人,不然谁也取不走,明白吗?”
    胡兴口噙着眼泪,答应着,“老师,我知道了,学生,让您费神了。”
    当钱福长把存折递过来时,胡兴口竟不知怎么办才好,也激动得连感谢的话都不会说了。泪眼朦胧地张着嘴呆呆的看着折子上那一串数字
    洪振国轻声提示了一下,“去谢过钱总,然后把密码设置了。”
    胡兴口这才对着钱福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钱总!”随后疾步走向柜台,望着办事员。“您好,帮我设置一个密码。”
    钱福长因为工地上有事,急着要做处理,就坐着车离开了
    洪振国载着惊愕的胡兴口来到他家,“几天就要开学了,抓紧时间把自己的学习状态调整一下,再不要让任何事干扰到你。把自己调控好,有问题可以去母校找我,我也准备常住学校了。”
    再次跨上“麒麟”,脚一蹬,回到了洪家大湾。
    推开房门,韩子玲一个人四平八叉的仰卧在床上,目光稍显呆滞地望着屋顶,洪振国风趣地说,“屋顶在演电影吧?”
    看到洪振国这么快就回来了,韩子林也轻松了许多,不咸不淡的回了一句,“看你个头,回来啦?”
    取下头盔,放下车钥匙,望着韩子玲,“你睡你的,我去地里摘点菜。”
    韩子玲翻身跃起,“我也去。”
    洪振国马上制止,“躺下,现在正热着呢,瞎捣鼓,跟着干嘛?”
    韩子林只好又躺下了
    洪振国很快摘回了黄瓜、香瓜、西红柿、四季豆,还拔回了两颗青毛豆,这才喊韩子玲,“起来吃香瓜,一会儿把毛豆剥一下。”
    他立即到厨房用盐水洗了4个香瓜,送了2个到老爸老妈的房间里
    韩子玲捧着香瓜,一口咬住香甜的瓜,那种欲罢不能的味道好像在小嘴里引爆了一颗小太阳,让人看了都垂涎欲滴,那甜蜜的感受似乎让你也溢满口腔
    韩子玲马上提议,“还有多少给毕老师她们送点去。”
    洪振国摇摇头,“天太热了,没有去找了,只把摆在眼前的几个摘了回来,就只剩两个了,等下午天凉一些,我再去摘了送去吧。”
    吃了一个香瓜,他又下厨房去做午饭去了。午休时,两人再一次进入了“人生”这个大话题的讨论
    望着韩子玲,“子玲今天又有哪些烦恼的事?每天都要给自己一个微笑,你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把你的内心那些不确定性的东西放开吧,超越过去,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就够了。”
    韩子玲也认真地说,“上帝赐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就是微笑,‘笑一笑,十年少’嘛,我又何尝不懂得,只有不断地学习才可以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但当缺少技巧和方法时,你是很难体验到感情的真实,思想的升华。”
    洪振国进一步鼓励道:“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洒下的辛勤汗水,能够收获成功,但成功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千万不要让环境造就自己,我们要去创造环境,为我们每一天能看到的这个精彩世界而高歌猛进。”
    韩子玲也认真地说,“人往往热衷于拥有很多,却往往难以真正的拥有自己,我们时刻都要有危机感,不要让自己那点优势把自己堵死。”
    洪国进一步肯定的说,能够使你疲倦的,我看不是助力你面前的高山,而是掉进你鞋里的一粒沙子。人生有时也是一场冒险,有了执着的信念,你就能够坚持下去。”
    韩子玲又谈到了当下,“就我目前来说,靠着秀梅进入大学去学习,毕业过后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洪振国安慰她说:“我们不需要证明自己比别人都优秀,而是你的努力让我觉得因为有你变得优秀,才让我更有成就感。”
    韩子林轻轻一笑,“是的,我知道,人的观念没有什么不可改变,关键是你看事情的角度。”
    洪振谷这才真正懂得,他轻轻一笑,有时候你刻意去寻找它的长处,还不如揭示出他的短处,切中他敏感的关键点,反而效果更显着,逆风翻盘,向阳而生。人生需要不停的奋斗
    想到这里,他自然想到自己小时候奶奶给自己讲过的许多故事,深情的说道:小时候,我奶奶天天纺线。每天晚上,为了节省油灯的油,我们红湾人都习惯做一种灯架放再在上面放一个灯盏,在灯盏里放上灯芯草,然后倒上菜油点燃,有时也用别的油,用来照明。我总是就着油灯的光在旁边看书写作业。作业完成了,奶奶边纺线边给我讲许多有趣的故事。”
    望着韩子玲,他又继续思索着,“尤其像这样夏天的晚上,人们到大湾的稻场上(打谷场上)乘凉,几十人躺在凉凳或凉床上
    “我每天太阳一下山,就把家里的凉床凉凳搬到到场上,抢占上风的位置。那时我判断晚上的风向特别准
    “每当那个时候,奶奶总一边为我摇着蒲扇,一边应响应大家的要求,给大家讲故事。奶奶总是说:‘白话不要钱,只要讲得圆。’
    奶奶的故事也不知哪来的那么多,好像大井里的泉水不断地涌出,有流传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还有活生生的人物故事
    我最爱听的是他在纺纱时给我讲的童话故事,可惜的是,每天陪他睡觉时,他总不讲故事。我多次请求她给我讲故事,回答我的总是6个字,‘寝不言,食不语’。”
    韩子林这时却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也讲述了自己小时的不幸,“哪有那么多的故事,你还记忆犹新吗?有时间也给我讲讲,我可没你这么幸运,有疼爱你的爷爷奶奶。”
    望着洪振国,他追忆着自己的小时候。“我的小时候可没有你这么幸运,我没见过我的爷爷,奶奶虽然也很爱我,但总是嫌我是个女孩,不大关心我
    “让我一个人自己玩,两三岁的时候吧,一到夏天,我隔壁的王炳家的洗澡水总是让我喝饱
    “王炳家的人特别懒,每个人洗完澡的洗澡水总是放在澡盆里,等下一个人来洗澡时再去泼掉。每天最后一个人的洗澡水都是这样留在家里,等到第二天晚上有人来洗澡的时候再才把它泼掉
    “那么这个放在他家里的澡盆,就成了我的游乐场,我总是经常坐到那个澡盆里去,一玩就是一上午,或者整个一下午,渴了就喝澡盆里的水。那个澡盆里的洗澡水是真的让我喝了个够
    “更可恶的是,他家里的屋角里还放着一个便桶,有时候我甚至把小手伸到便桶里,抓着大便放到嘴里舔
    所以我小时候总是体弱多病,你说那样会不生病吗?因为多病,面黄肌瘦,奶奶就更加不喜欢我。一看到我就赶我走,‘过去玩,别挡着我做事’。”
    说着说着,泪水就止不住地如泉水涌出,不要命的往洪振国的胸口上滴
    洪振国紧紧的把韩子玲拥在怀中,尽管大热的天,可有电风扇吹着,韩子玲还是紧紧的依偎在洪正国的怀里
    洪振国轻轻的抚摸着韩子玲的后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的不如意,但往往让我们在面对后来的挑战时,就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理智
    “我们要有大海的肚量,宽容别人。这么说吧,一滴墨,如果把它滴在一个小瓶装的水里,这瓶水就会变成墨黑色,但把这滴墨滴进大海里,大海的一个小小的波浪推来,这滴墨就什么都看不见了,只留下白花花的波涛。所以我们说要学会容纳别人,放过别人的过错,让他懂得向善。”
    摸着韩子林的头,他继续款款道来,“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也会改变,有这样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如果你的心中犹如星辰大海,怎么会随之而改变让自己成为赤红色或墨黑色呢?,因此我说,人要有坚定的信念。”
    洪振国又激励她说:“记得有一次,我陪奶奶在大井边洗衣服,看到几条鱼游了过来,我就要奶奶去抓那些鱼,可奶奶却说,‘这你可抓不到的,你能想到什么法子抓到他呢?’我说,‘那他那么会跑,我怎么能抓住他呢?’记得奶奶就跟我讲了渔民捕捉章鱼的办法。”
    洪振国习惯性的摸了一下耳朵,“奶奶说,‘章鱼是一种没有骨架的鱼,它可以穿过很小的洞,它常常将自己的身体躲进海螺的壳里,等到别的鱼虾靠近,它就咬断它们的头,并注入章鱼的毒液,麻痹那些鱼虾,让自己美美的大餐一顿。它应该是大海中最可怕的动物之一,但是聪明的渔民却根据章鱼的这一天性巧妙的制服了它
    ‘渔民将小小瓶子用绳索串在一起,沉入海底,章鱼一见小瓶子就争先恐后地往里钻,这不就成了渔民的囚徒吗?不也就变成人们餐桌上的美餐了吗?所以章鱼就是主动将自己送到了人们的餐桌上。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千万不能学章鱼,要学习肯动脑筋的渔民。’
    “奶奶给我讲的这个故事,我也是到现在才明白这个道理。人不能像章鱼一样自己禁锢自己,要学会变通,老是往狭窄的洞里钻,就会将自己束缚死了
    记得奶奶后来问我,‘现在这里有许多小鱼,你除了用手抓,还想到什么办法让它变成你的美味呢?’
    在奶奶的启示下,我那次回去用土布做成了渔网,在里面放了许多鱼饵,还真的捞了不少的小鱼。奶奶还直夸我,‘我的大孙子也学会动脑筋了’。”
    韩子玲深深的叹道:“你的童年,尽管家庭贫困,可是有疼爱你的爷爷奶奶是多么的幸福哇!”
    洪振国也不否认,“所以我一直怀念我的爷爷奶奶,可你有疼爱你的爸爸妈妈呀。”
    韩子玲也承认,“是的,为了我能安心读书,我爸爸经常给我送好多好吃的呢,而且我从来没有饿过肚子。”
    谈到饿肚子,洪振国又哀叹一声,“说起饿肚子,我从童年时代的大食堂到后来在学校读书,可以说是饿着长大的,每餐能有三五成饱就很好了
    因为他我们洪湾村是粮食低产区,大集体时,每年分到的口粮能有150斤就不错了,那时只能从生产队分一点粮食,其他就什么也得不到了
    “到春荒时,就靠铲野菜来填饱肚子了。那时在地里干活的社员中,流传着了一句这样一句话,‘肚子饿了心里呙,想着家里的米糠吧。’你想,米糠做成的粑,都成了他们的奢侈品。”
    韩子玲肯定地说,“那我没有过过那样的日子,没有得到老一代的疼爱,那才是真的。所以我现在只记得自己的爸爸妈妈。”
    不知不觉,这个午休就这样成了夫妻俩的倾心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