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辨别一走出111101
作者:李向者   老李的自由最新章节     
    辨别一走出
    上大学隐发奋读书,
    闻各行知同学消息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
    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二龙山,又叫烈石山,西临汾河,地势险要,新中国解放战争期间,有军队在烈石山上修建了很多碉堡、暗道。山高百余米,景色秀丽,春夏之交,山上鲜花遍开,生机盎然,放眼望去,让人流连忘返,置身其中,有曲径通幽的快意。
    二龙山下是“窦大夫祠”,又称英济祠、烈石神祠,北靠烈石山,西南是汾河,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犨(chou)而建的祭祀建筑,也是历代地方守臣及民间百姓的祈雨场所,可见只要是为了老百姓,只要你为老百姓做点贡献,老百姓不会忘记一个为他们奉献的人。窦大夫与孔子是同一时代人;相传窦犨曾在阳曲县古城村一带兴修水利,后人为纪念其功德,而修建了祠堂。
    还有一位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傅山就出生在这里的西村,在二龙山及其周边留下了许多生活的足迹;据说梁羽生小说七创下天山中傅青主就是以傅山先生的原型写的,书法,中医妇科堪称二绝,相传康熙帝曾多次征招傅先生出山,为民谋事,但为民就得出山吗,不出山,做个医生,不也能为民谋善吗,可见时代不同,想法各异,最终,傅山先生穷因潦倒,一生坎坷,唯见其书法作品之凌乱,耿直,儿女情长,英雄末路,草木之人,让历史去见证吧,好似傅先生站在这黄土地上,放眼望去,黄土山,请清河水,苍翠绵延,有一种仰天长啸苦悲凄,英名浩然存古今的高大形象。
    二龙山下还是阎锡山的避暑山庄和他的高级将领的培训基地,印证着当年的繁华热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阎锡山老师赵戴文就长眠于此;二龙山上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碉堡、防空洞、战壕、掩体保存完好,见证着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和重要的军事要塞;周边历史古迹众多,从二龙山上都可以肉眼看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德广的学院就坐落在这儿,太偏了,到是学习的理想所在,伙食也还凑合,总比高中要强的多得多,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也在不断地改善着,吃喝将来应该不会差的,差的只是腰包的问题。
    走出家门,来到省城,对德广来说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了,黑瘦的样子是变不了了。宿舍分上下床,住着六个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有河北的,有陕西的,有大同市的,有忻州的,还有一个临汾市的,课是大课的形式,到点赶紧去教室,去迟了只能在后排听课了,不过德广不在乎,只要认真听,在那儿都一样,实习课要下山,去城郊去做,考试实行5分制,这些生活中的事,加上校规,又构成了德广新的生活,他住在二楼,明年还要搬迁,坐在靠窗的一个床上,回头看到打印下的一幅字,*道可道,非常道;法可法非常法。*那年代是自创的,从编程到打印,可见其中有人才,只是道法自然的想法有些挌挌不入,有一种你不要小瞧我,哥们是很厉害的小孩子脾性。电脑只是初级时代,智能常用的是adkis,还没有平台一说,微软文斗系统还在开发中,汉字文字还在用打字机,汉字系统的开发是金山五笔字。中美正过着小蜜月的生活。新的校舍,新的景点也在不断的扩大,人心向上,合力奋斗,要在这地方生活四年,也是一件极快乐的事。
    自从被开除之后,他仿佛经历了一场蜕变,内心变得愈发澄澈通明。有时候,他会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那里,沉浸在那份宁静与愉悦之中,仿佛整个世界都只有他自己。
    有一天,吴建平突然从遥远的县城来到了省城看望他。对于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他感到十分惊喜,并热情地邀请建平在学校的招待所住了两天。他们一起漫步在校园里,欣赏着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景色。这里的一切虽然和家乡有些相似,但却又有着一种独特的气息。
    在聊天时,建平提到了当年的事情,认为正是因为德广的懦弱才导致了如今的局面。然而,德广只是微微一笑,没有多说什么。他知道,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未来。于是,他举起酒杯对建平说道:“吃吧,喝吧!”就这样,两个人在欢声笑语中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最后都沉醉在了这美好的时光里。
    建平白天出去跑生意,晚上回来,他上课又抽不出时间,后来,建平说实在不方便,太麻烦,索性不来了。这样之后,他忽然意识到,这个地方还是太偏了,星期天见到同学们商量一下,定个聚会的集合地是必须的,虽然有一个同学,他找过两三次,但那个同学家在太原,每天坐公交回去,不在学校住,也没见到,后来在上课的路上碰上,也不好意思问什么,只简单询问了一下家里的情况,同学的父亲在铁路上,近几年才在省城安了家,身体又有病,他母亲也有病且没有工作,一家人可见的生活紧张,匆匆几句话,又要去上课,就分开了。四年也没再遇到几次,只能默默祈祷对方幸福了。
    阳光明媚的星期天,终于有时间可以去看望一下肖耀宗了。当池见到耀宗时,不禁惊讶地发现他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曾经沉默寡言的他,现在却变得格外健谈,话语如流水般源源不断。
    原来,不知何时起,耀宗这里已经成为了人们聚集和离散的地方。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这里的伙食实在太好了。品尝过之后,更是让人赞不绝口。果然,能成为全省的老大哥并非偶然,单从饮食这一方面就能体现出来。
    耀宗所在的学校,也在向南扩展,今年是建没了大型的游泳池,跳水台,耀宗这个从小就怕水的家伙,也学会了游泳,倒是整天的有时间就去打篮球。
    大学体制都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专业,带肖耀宗的是个外教,人长的高,是个美女,他还调侃了几句,让肖耀宗去追这个外教,不料人家己经结婚了,看来肖耀宗是有贼心的。
    从肖耀宗口中知道还有十来个同学在省城,四个在工大,财经学院一个,财税学校一个,治金学校一个,电专一个,师院一个,还有两个在重机学院,电力学校一个,……人有一大群,大部分只听过名字,因为自已后来离开了学校,大部分人还不知暗地里转学的事,也不好意思多说什么,只是和耀宗约定元旦的时候再聚一下,便回学校去啃书本了,说是啃书本,实际上心恩还在想着每一个同学,只是因为出来一趟,就得一两天,也就渐渐息了外出的心。
    冬天到了,有一天看到别人拿着溜冰鞋,原来,冬天,这学校开有溜冰馆,这引起了他的注意,问明情况后,去学溜冰了,跌跌啃啃,总算学会了溜冰,实现了了高中想溜冰的念头。
    孔子曰:君子求渚已,小人求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