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大梁论道博众彩 魏国郡主动芳心
作者:作者水梦缘   楚汉群英传最新章节     
    时光轮转,岁月蹉跎,时间如江水般滚滚东去,它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意愿或任何物的阻挡而停下脚步。无论是权倾天下的帝王,还是街头巷尾忙碌的小商小贩,都在时间的洪流中消磨着生命的历程。
    在春光明媚的三月,吴郡城中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吴郡城主薄佚,一个才华非凡的人物,自幼便生长在书香门第,家中藏书万卷,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薄佚的家族也是地方上的一户名门望族,世代传承着儒家文化。
    回首往事,时间回到十六年前......
    昔日的魏王假及其魏国郡主魏媪,也是饱读诗书之人。他们对文采卓越之士极为推崇,常常邀请各地文人雅士前来大梁城论道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次由魏国郡主魏媪举办的论道大会在魏国首都大梁隆重举行。
    大会之上,考官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考题:“今日考题,考的是七国动乱之际,文人在战争中所能体现的作用。”
    这一考题让在场的众多文人雅士都感到有些意外。他们虽然大都是名门贵族,家族或经商或文官仕途,但对战争国策却鲜有涉猎。
    众人思索片刻,一位文士挺身而出,他天真地回答道:“我认为在战时,文人雅士应该遵循孔孟之礼法,正所谓以礼待人,人对己礼遇待之。如此,可在乱世中传播文明之火种,发扬儒家之文化。”
    这番言论虽然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但在战乱之年,却显得有些不切实际。
    魏媪在薄纱后方听到这番言论,心中不禁叹息。她深知战乱之年的残酷现实,百姓们连温饱都成问题,又怎会去听文人雅士们讲这些大道理呢?于是,她轻轻摇了摇头,对考官示意此人可以退下了。
    然而,就在这时,又有一位文士站了出来。他扇着手中折扇,风度翩翩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乱世来临之时,我辈文人应当效仿孔圣人,游历各国传经讲道,广收门徒,以儒家文化教化世人,以圣人之道平息战乱,让百姓们沐浴在和平与文明的阳光下。”
    郡主魏媪轻轻地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她看着那位刚刚发表了一番言论的公子,眼中闪过一丝失望。她心想:“这番言论依然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难道这些文人就真的对战争的概念一无所知吗?”
    魏媪的感叹尚未消散,考官已经挥手让那位公子退下,转而邀请其他人继续发表看法。这时,一个年轻的身影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他便是薄佚,一位风华正茂的少年。
    薄佚身穿一袭干净整洁的白衣,腰间系着一条玉带,显得既文雅又潇洒。他的步伐稳健而从容,举止间流露出一种与生俱来的书香气质。当薄佚走出人群时,魏媪不禁被他的气质所吸引,侧耳倾听他的观点。
    薄佚走到大殿中央,向郡主、考官以及在场众人拱手致意。他声音洪亮而坚定地说道:“郡主殿下、考官大人、各位同仁,我认为在战乱时期,文人雅士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更应该挺身而出,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我们这些饱读诗书之人呢?”
    薄佚的话音落下,大殿内顿时响起一片赞同之声。许多人纷纷点头称道,对薄佚的观点表示认同。
    薄佚继续说道:“虽然我们文人在勇猛方面可能比不上武将,但我们饱读诗书,通晓古往今来战争之良策。我们可以在战场上协助武将作战保卫国家,提供宝贵的建议和策略。在我们所学的儒家六艺之中,御、射之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可以在战时发挥巨大作用。无论是射杀敌人还是策马扬鞭传递情报,我们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听到这里,大厅中的掌声更加热烈。人们为薄佚的见解和智慧所折服,纷纷为他鼓掌叫好。
    然而,薄佚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他摆手示意众人安静后,继续说道:“我们读书人学习儒家文化,注重以礼待人。但儒家之中也有击剑之术,我们学习剑术并非为了斗殴滋事,而是为了在遇到那些不懂礼数、以势压人的狂傲之徒时,能够挥剑自卫。圣人孔子云:‘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世事变化时,我们应该因时制宜,灵活应对。因此,我认为在战时,读书人应该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出安邦定国的良策。”
    薄佚慷慨激昂的话语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的观点不仅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更展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人们再次为他鼓掌叫好,对他的智慧和勇气表示敬佩。
    魏媪轻轻对主考官颔首示意,在经过一上午的论道角逐,薄佚凭借卓越的才思和深邃的见解,赢得了这场比赛的冠军,赢得了众人的喝彩与祝贺。就在众人纷纷向薄佚致贺,陆续散去之际,考官悄然来到薄佚身旁,递给他一张纸条。
    薄佚怀着好奇的心情打开纸条,只见上面书写着几个飘逸而秀气的大字:“听闻公子论道之高妙,小女子内心折服,热切期望公子午后能莅临大梁城的鹤鸣楼,与我一同品茗论道。”
    薄佚瞬间心动,目光不自觉地投向纱帘轻垂的内室。那里,郡主魏媪正静静地注视着他,眼中闪烁着期待与赞许。她向薄佚微微颔首,仿佛在为这次美好的相遇默默祝福。薄佚满怀喜悦地收起纸条,阔步走出大殿,期待着午后与那位知音的相聚。
    当天午后,阳光斜洒在大梁城的石板路上,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一丝凉爽。薄佚,一位年轻的文人,踏着轻快的步伐,来到了城中着名的酒楼——鹤鸣楼。鹤鸣楼以其独特的规矩和精美的菜品,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造访。
    鹤鸣楼共有三层,一、二层是宽敞的用餐区域,装饰典雅,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而第三层则是一个被称为“墨宝阁”的阁楼,专门供文人墨客们展示他们的诗词歌赋。这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书法作品,每一幅都充满了韵味和意境,让人流连忘返。
    鹤鸣楼的规矩也格外有趣。进入酒楼的客人,必须遵守“三不”原则:不得大吵大闹,不得打架斗殴,更不得在此地寻衅滋事。这些规矩让鹤鸣楼成为了一个宁静而雅致的用餐场所,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品尝美食,交流心得。
    薄佚走进鹤鸣楼,立刻被这里的气氛所吸引。他环顾四周,只见酒楼内人头攒动,却井然有序。
    薄佚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几样招牌菜品,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