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圣旨到
作者:胭脂玉   穿书后,恶毒女配成了大女主最新章节     
    贤王和高公公一同并肩而行,身后紧跟着大批的禁军士兵,他们步伐整齐,神情肃穆,手中握着长枪,形成了一道壮观的风景线。在他们的身后,还有一辆装满了金银珠宝的马车,车辙深陷,显示出其中财物的重量。
    这支队伍浩浩荡荡地从宫中出发,向着国公府前进。所到之处,人们纷纷驻足观看,心中猜测着这一次行动的目的。
    进入国公府后,只见安清轩早已率领着国公府的众人跪在地上,一片寂静无声。安国公和国公夫人则在仆人的搀扶下缓缓走出。他们的脸上透露出一丝疲惫,但眼神中仍充满了对皇权的敬畏。
    高公公见状,立刻示意身边的小太监上前,将两把雕花太师椅放在两位老人身旁,并笑着说道:“安国公,陛下隆恩浩荡,特意嘱咐您二老无需跪地接旨!坐下听旨吧!”他的声音尖锐而清晰,传遍了整个国公府。
    贤王打开圣旨,大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朕惟治世以文,戡乱以武。而军帅戎将实朝廷之砥柱,国家之干城也。乃能文武兼全,出力报效讵可泯其绩而不嘉之以宠命乎。朕之忠臣安清轩教子有方,其长子安君源德才兼备,励精图治,深得朕心。不负朝廷重望,着卿升任京畿营大都督,以滋嘉奖奉!即刻回京赴任钦此!”
    安清轩带领众人立刻磕头谢恩:“国公府上下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万岁万万岁!”
    贤王将圣旨交到安清轩手中,笑着说道:“恭喜安尚书!陛下还特地挑选了一车金银珠宝,安尚书今日朝堂上晕倒,陛下甚是担心呐!”
    安清轩满脸喜色:“多谢陛下关心!”
    此时,安国公给高公公拿了赏钱,高公公喜笑颜开地说:“那咱家就回宫啦!恭喜安国公,大孙子要回来陪您喽!”
    高公公领着禁军离去后,安清轩见贤王并没有要走的意思,便犹豫片刻,开口问道:“贤王是否还有何事需要传达?”
    贤王微微一笑,轻声说道:“安尚书不必紧张,本王只是想与你闲聊几句罢了。不知安尚书今日朝堂之上为何会突然晕倒?身体可有大碍?”
    安清轩连忙回答道:“承蒙贤王关怀,下官身体并无大碍,只是突然听闻犬子中毒,心中忧虑恐慌!”
    贤王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抹了然之色,轻声说道:“如今令郎即将归来,安尚书不必太过担心!本王今日想在贵府用午膳,不知……”
    安清轩微微一笑,连忙起身,对着贤王拱手一礼,恭声说道:“贤王能在这里用膳是我等的荣幸啊!贤王请!”
    说话间,两人一同来到了饭厅。待到午膳结束之后,安清轩屏退了众人,然后与贤王一起移步至书房之中,相对而坐,开始喝茶闲聊起来。
    就在这时,只见贤王突然从怀中掏出了一封书信,递给了安清轩,并开口说道:“这是萧世子让本王给安尚书的!”他的声音很轻,但却带着一种莫名的威严。
    安清轩小心翼翼地将信封打开,只见信纸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静观其变!
    他不禁皱起眉头,喃喃自语道:“萧世子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一旁的贤王见状,微微一笑,解释道:“萧世子的意思是让安尚书先别去管江南那边的事情,这些事自然有陛下亲自处理。安家无需出面干涉,毕竟现在太子和三皇子斗得如火如荼,安家可千万不能卷入其中啊!”
    安清轩听了这话,脸上露出一丝迟疑:“贤王为何……”
    贤王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哈哈大笑起来:“本王和萧世子可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人,萧世子将来会是你的侄女婿。难道你对我们还心存疑虑吗?”
    安清轩连忙摇头,拱手说道:“下官不敢,只是这件事实在太过重大,下官不得不谨慎行事。还望贤王多多包涵。”
    贤王摆了摆手,笑着说:“无妨,安尚书的谨慎也是应该的。不过,既然萧世子都这么说了,想必他一定有自己的考量。我们就暂且按他所言,静观其变吧。”
    安清轩点了点头,心中却依旧有些疑惑不解。他暗自思忖着,萧世子此举究竟有何深意呢?难道真的像贤王所说,陛下会亲自处理江南之事吗?还是其中另有隐情?看来,只有等待后续的发展才能知晓答案了。
    夜晚,万籁俱寂,月光如水洒在丞相府的书房里。突然间,一个神秘的不速之客悄然而至。李铭甫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当他接过对方递来的账册时,心情瞬间跌入冰窖般寒冷。
    那位戴着黑色铁面具的男子声音低沉而冷酷:“陛下有旨,如果丞相再次对安家军动手,李铭杰和李家的旁支将一同陪葬!”这句话如同惊雷炸响在李铭甫耳边,让他不禁颤抖起来。
    李铭甫不敢怠慢,连忙恭敬地向铁面具男子行了一礼,表示自己会谨遵圣意。然而,正当铁面具男子转身准备离去时,却又停住了脚步。
    “丞相大人啊!”铁面具男子的语气带着警告意味,“如果您真心希望太子平安无事,就千万不要去试探陛下的底线。要知道,贩卖私盐可是足以灭九族的大罪啊!”说完,他的目光如刀般锐利地盯着李铭甫。
    听到这里,李铭甫的额头冒出一层细密的汗珠,他低头恭敬地道:“下官明白了,请暗卫大人放心。”送走这位神秘访客后,李铭甫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次日清晨,阳光明媚,皇宫中的朝堂之上,气氛却异常凝重。丞相李铭甫神色严肃地向皇帝陛下启奏:“陛下!余庆太守李铭杰,在赈灾中表现不佳,未能有效救助灾民。臣恳请陛下对他严加惩处!”
    这一番话犹如一颗巨石投入湖中,激起千层浪。朝堂上的众官员们听闻此言,皆感震惊不已。要知道,这李铭杰可是李铭甫的堂弟啊!李铭甫此举难道是大义灭亲不成?众人面面相觑,心中暗自揣测。
    文帝微微眯起眼睛,睨了一眼李铭甫,沉默片刻后开口道:“那就让他在余庆担任主簿一职吧!”
    此语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这主簿虽是个小官,但与原先的四品余庆太守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太子不禁愣住了,他万万没想到文帝会做出如此决定。原本想要开口说些什么,却见丞相投来一个制止的眼神,便只好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这时,三皇子跨步出列,拱手说道:“陛下!这赈灾不利固然是有错,但并非罪大恶极,何必将李铭杰贬至九品呢?这样的惩罚是否过重了一些?”
    然而,李铭甫却义正言辞地回应道:“大兆自开国以来,一直以体恤百姓疾苦为本。这李铭杰竟敢怠慢百姓,实在是罪有应得!臣认为陛下的处置甚妥!”
    文帝的嘴角微微一动,似乎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站在一旁的高公公见状,立刻高声喊道:“退朝!”随着这声高呼,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起身,恭敬地退出宫殿。而这一场风波,也暂时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