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复辟
作者:几岁又轻狂   当世界正年轻,群星闪耀之时最新章节     
    在青龙帝国亡国之后,孙公武第一时间带着敏国文武官员祭拜了一番日月龙帝国陵园。
    日月龙帝国,那是青龙帝国之前国家的名字,日月龙帝国的开国皇帝,同样有再造龙国的功绩。
    而孙公武,如今也再造了一番龙国,合该去祭拜一番。
    而敏国大总统的位置,也按照约定让给了袁宫保。
    如今,袁宫保才是青龙权力最大的那个人,即使敏国众人想要违约,也不可能做到。
    革命党对于袁宫保最大的作用其实就是逼迫皇帝下台,而下台之后,袁宫保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了。
    当革命党真的使龙国皇帝退位之后,消息很快传到了托瑞尔世界各地。
    远在巨大王国的伊里夫同样听闻了这件事情。
    他号召费伦之火,强烈谴责巨大王国对于龙国的侵略,对于孙公武发表声援。
    只是在孙公武卸任敏国大总统位置之前发表的一篇卸任宣言引起了伊里夫的反感。
    孙公武认为革命后龙国的“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时,若不思患预防,其压制手段恐怕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他的“思患预防”,指的是不能等到资本家大量出现,才不得巳“再杀人流血去争”,“重罹其祸”,要预防用激烈手段进行暴力革命。
    通过流血和暴力完成社会革命,不是他的选择,他开出的良方是实行“平均地权”,使中国农民问题在发展中逐渐解决,“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总而言之,孙公武认为兵不血刃,通过和平建设而非暴力革命途径图国家发展,造成数十个大都市。不采用暴力手段,和平建设,逐步发展。
    在孙公武发表完这篇宣言之后,伊里夫也紧接着发表了一份文章。
    伊里夫认为,孙公武主观上是费伦之火主义,但是他的思想仅仅表现在消灭封建主义问题上,而没有彻底进行一场空前的革命。
    孙公武的思想和热情值得赞扬,但这是不够的,他没有触碰根本的改革和群众利益,这样的民主是没有办法成功的。
    孙公武想要成功,必须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实行土地改革,贯彻土地国有化,否则,孙公武的政治理想注定是空谈。
    否则,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但孙公武做不到,他没有跳出资本主义枷锁,他最多是资产阶级左翼人士,加上推翻青龙帝国的包括大量地主,指望资产阶级进行土地改革,是行不通的。
    当然,伊里夫非常看好龙国的未来,他预测龙国的无产阶级团体会越来越强大,并且这个团体会跳出孙公武的限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政党。
    当然,那是未来,而孙公武的革命,必然会以失败告终。
    而龙国接下来的局势发展,完全照应了伊里夫所言。
    在袁宫保就任大总统之后,革命党人组建了国会来限制大总统的权利,国会在革命党人宋仁主持下大获胜利,革命党在国会中占据大多数,宋仁担任代理理事长。
    宋仁提出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
    只是,好景不长,仅在当月,宋仁就被暗杀。
    这不算完,袁宫保未经国会同意,向不列王国,安姆帝国,意志帝国,倭国,巨大王国五国借款,此次借款用盐税,海关税,以及龙国四省中央政府税抵押。
    袁宫保为了巩固自己权力,出卖国家利益的行为彻底让革命党人看清了袁宫保的真实面目,龙国上下一片哗然。
    青龙帝国出卖国家利益,而袁宫保又是如此,二者不过是一路货色。
    革命党人举起武力反袁的旗帜,龙国八国省份开始脱离政府反对袁宫保,准备推翻袁宫保创立的北羊政府。
    但这次革命没有上一次革命那么顺利,在极短的时间,革命便失败了。
    袁宫保此时的势力太大了,革命党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力,便以失败告终,足足一万多名革命党人牺牲在这次革命中。
    这次革命失败的原因不仅仅有袁宫保实力强大的缘故,还有这次革命师出无名,没有得到群众认可。
    要知道袁宫保才刚刚上位,还没有政治主张,宋仁被暗杀也没有足够的证据,出卖国家利益的事情还没有落实。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孙公武其实没有多少嫡系部队,大多都是借其他人的军队,这些人有些并没有那么坚定的革命主张或者革命先瞻性,导致这次革命指挥成了一个大问题。
    孙公武只做好了批判的武器,却没有做好武器的批判,再好的思想也需要拳头来贯彻。
    当然,这也不怪孙公武,他担任大总统的时间太短了,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做这一切。
    这次革命以一败涂地告终,孙公武,黄强等革命领袖逃亡海外。
    在孙公武等人逃亡海外之后,袁宫保将国会取消,这个时候,袁宫保和皇帝实则已经没有任何区别。
    他的野心已经不止大总统的位置,他想要更进一步。
    袁宫保再次出卖国家利益,签订了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换取倭国支持袁宫保称帝。
    同年,袁宫保称帝。
    革命军花费千辛万苦推倒的封建制度,又被袁宫保拿回来了。
    袁宫保这次复辟不仅验证了伊里夫的预判,也确定了革命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