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阅兵
作者:邹虞恒   太祖实录最新章节     
    永安公葬礼的其它仪式,李雍本人便不再参与,而是只派一个使者前去意思一下。
    有关阅兵的准备,高晃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他亲自去景明殿向李雍汇报。
    “陛下,臣和杨将军郭将军已经将阅兵之事准备的差不多,就剩陛下的出场了。”
    “高兄还是一如既往的稳妥让朕放心。”
    交给高晃的事,基本上就没有让李雍不顺心的。
    “陛下要选定哪些人一起去阅兵?”
    李雍思索一下,他认为武将要去,部分文官也要去,但是皇子要不要去,李雍还是有些拿不准。
    “你看皇子要不要去?”
    “陛下,臣只建议太子去。”
    阅兵是一个政治意味很浓的事,高晃和李雍不会同意齐王出现在那里,太子去刚好满足高晃的想法。
    “好,那朕就要求太子也一起去。”
    说到皇子,李雍当然最为看中太子李乾,也愿意去培养他。
    “高兄你去不去?”
    “臣一介留守文官,便不去参与那些事,不如陛下选定兵部和户部的人去看看?”
    作为常年留守后方的文臣,高晃认为自己并不需要去看阅兵,反倒是户部和兵部的官员可以去看看。
    “依朕看,就选几个兵部的官员去看看,户部就不用去。”
    “臣明白。”
    高晃出去后,李雍终于等来李乾。
    “今日先生似乎让你留的有点久。”
    李乾向李雍解释。
    “回父皇,儿臣碰到一个问题,向先生请教,所以来晚了。”
    “什么问题?”
    “儿臣问先生,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是否有违圣训:贵德而贱利 ,重义而轻财。”
    李乾这个问题颇有深度,引起李雍的兴趣。
    “先生作何解释?”
    李乾回想一下刚刚先生讲的话,然后对李雍说:
    “回父皇,先生讲:专营、专卖政策并非完全追求利益,而是为了维护国家稳定、民生改善。
    国家通过专营、专卖获得的收入,可以用于国家建设和民生改善,体现了“贵德”的一面。
    国家实施专营、专卖政策时,需要权衡国家利益和民众利益,体现了“重义”的一面。
    但在实施过程中,政府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干预经济,保持市场经济的活力。”
    看来那个先生倒也讲的很可以,并没有空读书然后读成固化脑子,李雍十分讨厌读死书的人,那样的人不过是一个长着人模样的书本罢了。
    “那你对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有何见解?”
    对于先生的说法,李雍还是挺满意,就是不知道李乾的看法如何。
    “儿臣以为: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间经济的发展,但也是为了维护国家稳定、民生改善。在实施过程中,朝廷需要权衡国家利益和民众利益,保持民间经济的活力。所以朝廷可以试着去做,但不能做的太过。”
    李雍点了点头。
    “你说的不错,可惜许多事说的容易做的难。”
    “万事言易而行难,儿臣自然明白。”
    太子的言行与为政能力,已经让李雍大为满意,看来他的大魏不会二世而亡。
    “过几日的阅兵,朕打算让你陪朕一起去。”
    “儿臣明白。”
    李雍走到自己的兵器架前,取下他常用的宝剑,然后将剑刃从剑鞘里抽出,寒光一闪,依旧杀气逼人。
    “好剑。”
    看了一下剑刃,李雍又将宝剑插回剑鞘,并走到李乾面前,将它递给李乾。
    “此次阅兵,朕就将这把配剑赠与你,希望你不要辜负你父皇对你的期望,朕的江山,终归是要到你的手里。”
    接过李雍手里的佩剑,李乾朝李雍半跪道:“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
    后继有人,这是李雍看着李乾心里所想的一句话。
    经过数日的准备,大魏的阅兵即将开始,随着李雍和李乾等人来到礼台上,那些史官也急忙的奋笔疾书,将这一盛况记录下来。
    在史官的书上,他们是这样写着:
    皇舆巡幸,帝驾骖鸾,携太子与诸将,共观阅武之盛。旭日初升,霞光万道,金鼓齐鸣,震天动地。旗帜蔽空,赤焰盘旋,若龙凤飞舞,宛若锦绣画卷。
    太子年少英俊,眉宇间英气逼人,立于御阶之侧,目不转睛,神情专注。将军们铠甲鲜明,威风凛凛,列队如松,步伐整齐,气吞山河。
    兴许是阅兵场的气氛感染那些史官,让他们激动不已的大加赞扬阅兵的盛况。
    宽阔的阅兵场上,旌旗蔽空,赤红色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魏军士兵们身着铠甲,手持兵刃,列队整齐地站立在阅兵场上,犹如一道道坚固的钢铁长城。
    “此乃我大魏之虎贲也!”
    作为这支魏军的缔造者,李雍从椅子上站起来,看着眼前的威武之师,忍不住赞扬起来。
    随着一阵嘹亮的号角声响起,阅兵仪式正式开始。
    士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一步步向前行进,战马的嘶鸣声、士兵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响彻整个阅兵场。
    在阅兵场上,各种兵器的展示更是让人目不暇接。
    长矛如林,利剑如霜,弓箭如雨,这些锋利的兵器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彰显着魏军的威武和力量。
    将帅们骑着高头大马,身披铠甲,手持长剑,在阅兵场上领着一队队魏军从观礼台前走过。
    “陛下,你看,这些都是我们的魏军。”
    豪迈的杨孝感对着李雍喊着,当年他和李雍也不过是刘裕手下的校尉和士卒,谁能想到今日之荣耀。
    “勿轻少年,彼之未来尚难测。由布衣执剑而起,或成盖世之功勋,亦未可知也。”
    回想自己少年时的风采,李雍忍不住说出这句话。
    阅兵过后,就是演兵。
    李雍不希望自己的魏军只是个摆造型的花架子,军队的唯一目标是获取胜利,其它的并不重要。
    久居洛封城的李乾,原本只在郭奉军营见过成建制的魏军,现在通过这次阅兵,也算让他对魏军有了一个了解。
    “如今的大魏,正在蒸蒸日上。”
    太子李乾这样说着。
    结束后的阅兵与演兵,让李雍李乾还有那些将领都意犹未尽,大魏的武运是如此昌盛。
    几日后,叶瑶生下一子,李雍会想起这次阅兵,特意为其取名李桓。
    桓字,取名常寓意文采明盛、勇武出众,如郁郁桓桓,也指华表、桓表,象征着高大、宽广和威武健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