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组建江宁情报
作者:随笔道人   南明义军最新章节     
    就在孟浚率军围攻杭州城之际,远在江宁的孟必安,此刻也有些忐忑不安,虽已做足准备,可若是有万一,怕是自己连夜得逃离江宁,少爷吩咐自己的事便更加难以达成。
    孟必安手持张着的名刺,称己为张着侄儿,拜访吴伟业。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公,江苏太仓人。
    生于大明万历三十七年,明崇祯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便是吴伟业所着。
    吴伟业与东林党复社关系密切,其师为复社领袖张傅,张着与吴伟业有数面之缘。
    孟必安抵达江宁后,探查半月之久,知吴伟业心怀故国,是可以争取的人。
    上午,孟必安整理好衣冠,来到吴伟业居所,“咚…咚咚”
    “来了”门内传来一声回应。
    “吱唔”的一声,门内出来一人,是一位老者,老人身材匀称,穿着朴素而整洁的衣服,动作从容。
    孟必安急忙拱手见礼道“张文水(张着字)之侄见过吴先生”
    只见那老者摆摆手道“公子我不是,我家老爷在内堂,请公子稍后,待我容禀告一声”
    孟必安一愣,忙道“老丈请便”
    老者门轻轻的掩起,随后脚步声不急不慢的走向内堂。
    孟必安朝着身后摇摇头,示意几人稍安勿躁,孟必安身怀重任,必不敢以身示险,虽猜吴伟业不会告密,但孟必安还是安排几名好手隐藏在吴宅四周,自己胸前还暗藏短刃,事有不协,还有应对之力。
    不一会,老者出来,迎请孟必安道,“公子,我家老爷有请”
    “多谢老丈”
    ……
    “公子是文水之侄”待孟必安落座后,吴伟业开口询问道。
    “正是,吾是其侄,张安”孟必安站起身拱手回道。
    “不必多礼,坐下,坐下”吴伟业忙摆手示意,随后又道“听闻苏州已被孟浚所占,不知张家是否安好”
    “张家一切安好,孟都督军纪严明,不曾有扰民之状”
    “嗯,那便好”吴伟业点点头,随后二人又闲聊几句,见孟必安还未进入正题,吴伟业便开口询问道“不知今日贤侄来寻老夫可有要事”
    “这是吾叔给先生的信”孟必安随即站起身,从怀中掏出张着的信件,信件内容孟必安一清二楚,除开前头的叙旧外,最重要的便是这段话“骏公兄,孟都督雄才伟略,立志克复山河,今胡虏南下,率兽食人,剃发易服,恶行滔天,弟愿誓死追随,若不成,惟愿举家赴国难,今不知兄愿否助弟一臂之力”
    孟必安将信交于吴伟业,心中有些忐忑不安,不知吴伟业会做出什么选择。
    吴伟业看完信,不禁叹息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文水贤弟,胜我何止百倍!”
    随后吴伟业看向孟必安自嘲的道“我若愿,可我一介书生,既无举鼎之力,又无安邦定国之策,碌碌无为之书生,又能帮的上什么忙呢”
    孟必安忙道,“先生万勿自谦,先生之力可抵数万之众”
    吴伟业一愣,道“贤侄为何如此之说”
    孟必安想了想,组织了一下语言,道“先生之师乃复社领袖张博,人脉广阔,可知天下局势,这便是先生最大的优势”
    吴伟业笑道“原来如此,好,吾应下了,吾虽萤火之光,也愿照此山河”
    孟必安大喜道,“先生高义,我替孟都督谢过先生”
    吴伟业摆摆手道“勿需如此,贤侄可安排一人,居吴宅中,可称为我远房之侄,有需要让吾探听的消息,说一声即可。”
    孟必安点点头道“先生所言甚是”
    …………
    回到江宁的据点,孟必安虽然携带着两万两的巨款,却也不能胡乱花销,刚来江宁打探一番,本想盘下一座青楼,打探了一下行情,无奈的放弃这个念头,不要说需要关系人脉,就是这投资也远不是这两万可以办成的,孟必安万万没想到,江宁的物价如此之高,在常熟,两万两最少可以开两座青楼了。
    无奈之下,孟必安在较偏之处,盘下一座茶楼,做为情报联络之地,茶楼库房内,孟必安对着一人道“常远鼎,从今日起,你化名为吴鼎,是吴伟业远房之侄,记住每次有紧急情况,可在吴宅门上插一朵红花,无事便不必插花”
    常远鼎,原是军中士卒,孟必安挑选人手时,见其有些机灵,便将其挑选出来,常远鼎苏州本地人,其父母妻儿俱在苏州城内,孟必安所选之人都是有家有业,可以控制之人。
    常远鼎随即问道“可若是大人有事联络我呢”
    “嗯,有事时,会有一个卖油的,来到吴宅,问要不要油,油是新鲜的”孟必安接着开口道,二人相互对细节进行了一番讨论,随后常远鼎便离开茶楼,赶往吴宅。
    “大人……”孟必安刚走出库房,刘古全便开口道,可话还没说完,便被孟必安气冲冲打断道,“说了多少回了,在这外面叫老子少爷”
    刘古全忙拍了拍自己嘴巴道“少爷,怪我怪我,这不是看旁边都没人嘛”
    “行了,什么事”孟必安没好气的说道。
    “少爷,这江宁事也就这样吧,我跟你一块回去吧,这边茶楼交给刘麻子看着”刘古全对着孟必安说道。
    孟必安想了想,片刻后,摇摇头道“不行,你先在这,过段时间,一切稳定后我会调你回去的”
    江宁之事终于处理妥当。孟必安带着六位随从,收拾好行装,踏上了归途。他们一行人离开繁华的江宁城,向着归程进发。
    一路上,孟必安心情愉悦与随从们有说有笑。然而,他心中也暗自思忖着回到苏州后需要面对的各种事务。
    而在杭州城下,战场上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惨烈气息。放眼望去,满地都是横七竖八的尸体,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硝烟味和血腥味。尘埃漫天飞舞,仿佛给整个战场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厮杀声响彻云霄,与此同时,火炮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如雷贯耳,战鼓和号角声此起彼伏,激昂高亢,无数步卒消耗在这血肉战场中。
    他们扛着高耸入云的云梯,艰难地向前推进。与云梯相伴的还有巨大的攻城塔,战场上的一切都显得如此紧张激烈,没有丝毫喘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