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个体户的春天
作者:拔丝冰淇淋   重生之血色浪漫最新章节     
    在年初的时候,结束了多年的上山下乡,浩浩荡荡的知青大军扎堆的回城。知青大军的回城潮引发了社会变革的浪潮。
    这一年年初,大批的知青结束了长达数年的上山下乡生活,满怀期待地回到了久违的故乡。然而,他们面对的社会环境却与他们离开时有了天壤之别。
    城市的变化翻天覆地,街道变得繁华而陌生。曾经熟悉的景象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面孔和繁忙的车流。知青们感到自己仿佛成为了这个城市的陌生人,迷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就业市场的变化也让知青们感到无所适从,大量的知青们变成了待业青年。
    与此同时,许多农民也获得了进城务工的自由。他们带着乡土的气息和朴实的性格,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与知青们一起竞争少的可怜的工作岗位,城市中的待业人口越聚越多,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压力,让整个社会都感到了不安。
    这些被社会抛出正常就业领域的闲人,无奈之际操起了个体户这个为社会所不齿的行业,可谓逼上梁山。
    随着1980年初,国家颁布了《关于城镇个体工商业户登记管理若干规定》,整日提心吊胆,生活在投机倒把阴影下的个体户们暂时松了口气。
    夏初6月,中央提出,“鼓励和扶持个体经济适当发展,不同经济形式可同台竞争,一切守法个体劳动者都应受社会尊重”,给了掘到第一桶金的个体户一颗定心丸。
    “老李,听说国家政策又变了,咱们这生意能做大做强了!”王大发乐呵呵地走进老李的杂货铺。
    老李抬眼看了看王大发,放下手中的账本,叹了口气.“大发啊,咱们这叫个体户,原本就是被社会抛出正常就业领域的闲人,现在只能无奈操起这个不为人们所看起的行业。你说咱们这叫逼上梁山啊。”
    “话也不能这么说,老李。现在国家都鼓励和扶持咱们个体经济适当发展,咱们也可以跟那些国营企业同台竞争了。这可是咱们翻身的绝佳机会啊!”王大发满脸兴奋。
    老李皱了皱眉.“大发,你这话我可不爱听。咱们个体户做生意靠的是诚信和努力,什么时候轮到咱们跟那些国企比了?再说,咱们这小本生意,能翻出什么大浪来?”
    王大发笑了笑.“老李啊,你这就落伍了。现在可是1980年,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国家的政策已经放宽了,个体户也能有自己的营业执照了。这可是咱们的福音啊!”
    老李瞪大了眼睛.“营业执照?这玩意儿能有什么用?”
    “用处大着呢!有了营业执照,咱们个体户就能合法经营,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怕被当成投机倒把给抓了。而且,有了这个,咱们还能贷款、能扩大经营规模。这可是咱们发展的契机啊!”王大发激动地说。
    老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点了点头,“你说得有道理。那咱们是不是得赶紧去办个营业执照?”
    王大发拍了拍老李的肩膀.“这就对了!我这就跟你一起去。”这只是北京城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更多的个体户,都是在菜市场门口,寻一块空地,在此地摆摊售卖一些蔬菜、日用品、小吃,衣服,鞋子,大多没有什么组织,也没人管理。
    甚至还有李奎勇下面的二道贩子公开卖起了手表、计算器。个体户,最初就是待业青年、黑五类的代名词,听着刺耳,看着刺眼。
    但偏偏就是他们,趁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上物资匮乏,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波,挣到了大钱。
    他们练摊、倒服装、倒电器,从广州把东西运回内地卖,就凭跑个差价,成了第一批万元户。
    而公务员的月薪这个时候也就七八十元。真是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
    在这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淘金时代,无数个体户从社会的底层崛起,他们带着对财富的渴望,踏上了一段改变命运的旅程。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些曾经的梦想者们如今境遇各异,他们的命运犹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时而波涛汹涌,时而平静如镜。
    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大浪淘沙,有的人已经崭露头角,成为叱咤风云的财经红人。他们手中的金子越积越多,名字在各大媒体上熠熠生辉。
    而有些人,依然在创业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他们没有停下脚步。然而,也有一些人,消失在了岁月的长河中,销声匿迹,没了踪影。
    在京城的一处小餐馆里,钟跃民与当年的石川村知青们再次聚首。时光荏苒,曾经的青春岁月早已成为回忆,但那份深厚的情谊却历久弥新。
    这次的聚会,更像是一场情感的盛宴,而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钟跃民,这次你可得好好宰一顿了,哈哈!”石川村的知青们大笑着,纷纷举起酒杯向钟跃民敬酒。
    钟跃民也爽朗地笑着,回敬道.“大家都是哥们儿,一起好好吃顿饭,喝顿酒而已。哥几个放开了吃,随便吃,随便喝。”
    钟跃民与当年石川村的知青们围坐在一起,笑声和热闹的氛围交织在一起,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青春热血的年代。郑桐用脚轻轻地踢了一下钟跃民,示意他出去一下。钟跃民会意,跟着郑桐走出了喧闹的餐厅。
    两人来到小饭馆的外面,凉爽的晚风吹拂着他们的脸庞,带来一丝清凉。郑桐掏出一根烟递给钟跃民.“哥们儿现在不抽烟,你也不是不知道。”
    郑桐自己点了一根,吐了一个烟圈开口道.“跃民,哥们儿对不住你了。他们几个人应该要找你帮忙,我又......”
    钟跃民打断了郑桐的话,拍拍他的肩膀说:“咱们哥们儿就不要说这些了,大家都不容易,只要是力所能及的,能帮就帮一把。”
    郑桐明显的松了一口气.“那我就放心了,我还担心你到时候为难呢。”
    “多大点事,我还以为叫我出来干嘛呢?话说你这大学快毕业了吧?有没有什么想法?”
    郑桐心里想,钟跃民还是那个钟跃民,还是那么的讲义气。而且比以前更厉害了,现在的钟跃民根本就不缺钱.“我能有什么想法?服从安排呗!不着急,还有差不多一年呢!
    “行吧!咱们回去吧,让人等的时间长了不好。”
    酒过三巡,气氛渐渐升温。钟跃民端起酒杯问道:“曹刚呢?我怎么没有看到他?”
    张广志放下酒杯,苦笑一声.“曹刚在陕北找了个媳妇儿,安了家,所以就不属于返城对象了。”
    “这小子,真有能耐啊!娶了个米脂婆姨,有两下子嘛!”钟跃民赞叹道。
    赵大勇点点头.“是啊,当时我们还羡慕他来着。”话说到一半,他欲言又止。李萍看在眼里,心里有些着急。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有心事。
    钟跃民何等聪明,一眼就看穿.“你们今天找我是不是还有别的事情啊?”一句话,让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起来。
    李萍第一个开口,她略显尴尬地说道.“跃民,我们几个回城有一段时间了,可工作还没有安排,你能帮帮我们吗?”
    钟跃民心中暗笑,这些昔日的朋友们终于知道找他了。他故意装作思考了一下,然后问道.“你们想让我怎么帮你们?”
    李萍抬起头,眼神中带着一丝恳求.“我们在农村待了这么多年,现在回到城里,人生地不熟的。你认识的人多,能不能帮我们找找关系,安排个工作?”
    钟跃民沉默了片刻,吐出一口烟雾.“李萍,回来的这段时间,我想你已经看到了现在的情况。大批的知青返城,工作并不好找。何况你们已经耽误了一段时间,现在再找关系,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钱志民听到后有些着急了.“跃民,我们可是好哥们儿啊。你看在我们过去的情分上,就帮帮我们吧。”
    钟跃民慢慢地环视了一圈,心中早已有了决定。他清晰地陈述道.“我给你们三条路,需要你们自己仔细考虑后再做选择。首先,你们可以选择做一个个体户,就像李奎勇那样。如今他在商界混得风生水起,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功。这是一条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道路,需要你们具备敏锐的商业头脑和果敢的决策力。”
    “第二条路是进厂做工人。这条路相对稳定,但也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和耐心。虽然收入可能较为固定,但你们会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前景。不过,你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最后一条路,也是我建议的一条路,是开一个饭店。我会作为饭店的老板,你们给我帮忙,咱们一起经营这个饭店。年底时,你们有分红。这条路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如果经营得当,收益也会相当可观。”
    钟跃民的话语落地,一时间,房间里陷入了沉思。每个人都开始在心中衡量这三条路的利弊,钟跃民静静地等待着。
    “跃民,我还是做一个工人吧!别的我干不了。”李萍无奈地说道,她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最终大家跟李萍一样,选了一条安稳的路。
    钟跃民默默地听着,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李萍的困境,也理解她的选择。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选择有时候并不是自由的,而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钟跃民不再说别的什么.“明天我会让人去找你们,他会帮你们进到自己心仪的工厂。”
    “跃民,谢谢你。”
    “跃民,啥也不说。这杯我干了,你随意。”到最后,除了钟跃民、蒋碧云和李萍,男知青们都喝多了。
    “是哥们儿,就不要这么说。”第二天钟跃民把这事安排给了张建党和谢永康两个人。
    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个体户的兴起,港台歌曲开始在大喇叭中回荡。女生开始穿着裙子走在街头,以及老外拿着摄像机在胡同里闲逛。
    整个社会都充满了新鲜感和活力。这些新兴事物的出现,像一股激流冲击着青年人的心灵,使他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尽管生活依旧保持着原有的节奏,但对于那些曾经南下广东、深圳等地的人来说,他们见证了那些最早的“三来一补”,如何从无到有,如何改变了整个地区的发展面貌。
    他们亲眼看到那些穿着花衣服、骑着小摩托的人们如何赚取了大笔的外汇,如何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这一切都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和心灵,让他们内心充满了躁动和渴望。
    在这个内外交困的时期,人们迫切地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打破旧的计划和规矩,寻找新的出路。他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方向,一个让他们能够翻身解放的方向。这种希望让他们感到激动和兴奋,也让他们感到迷茫和不安。
    黎明之前的黑暗。大家看到了一种希望,一种让人能够翻身解放的希望。
    十月的北京城,秋风渐起,带走了夏日的余热,也带来了李奎勇的丰收季节。这位如今的华北地区大名鼎鼎的二道贩子,正坐在那里一手抚摸着下巴上新蓄的胡子,一手翻看着账本。
    “勇哥,这是今天的流水。”一个恭敬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沉思,一个年轻的手下递过一本厚厚的账册。
    李奎勇接过账本,一页页翻过,电子表、计算器、衣服、磁带......每一种商品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他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嗯,做得不错。”
    “勇哥,那我先去做事了。”
    李奎勇摆了摆手继续看着账本,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每天七、八万流水,纯收入至少七、八千。这样的收入,我都开始发愁钱该藏在哪里了。看来要去找钟跃民,问问他该怎么办?”
    李奎勇约钟跃民出来吃饭,只见李奎勇穿着黑色皮夹克,发亮的牛皮鞋。看到钟跃民后递过去一支烟。钟跃民没接还打趣道.“哥们儿,现在可以啊!抽烟都是5块圣火。”
    李奎勇挠了挠头.”跃民,你丫别说了。我正发愁呢!我家里钱太多,没地方放了啊!你有没有什么的办法?我愁的都有点睡不着,哪天要是被查,那可就要出大事了。”
    “买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