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第一次内阁会议(中)
作者:云陵一梦   这个大明好像不太一样最新章节     
    其实远征倭国这件事会受到反对,朱雄英一点都不意外,毕竟现在的倭国并没有对大明造成威胁,反而经常派出使臣,对大明毕恭毕敬。
    这个时代只有朱雄英自己才能体会到倭国的狼子野心,为了降低几位大人的警惕性,所以他小心翼翼的解释道:“几位大人先别着急,并不是说现在就要远征倭国,如今的倭国还处在分裂状态,后醍醐天皇与光明天皇正在南北对立,现在是倭国最虚弱的时候,所以本王的意思是先派遣魏国公世子徐辉祖,带三千神机营前往倭国,支持后醍醐天皇,等待我们抽出时间了,再决定如何面对倭国的问题。”
    刘三吾是最了解自己这位学生的,狐疑的看着朱雄英:“殿下说的是真的?那沿海这次成立船舶司,大肆打造大型战船,任命信国公汤和为水师大都督,训练水军是为了什么?”
    朱雄英也没想到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这些动作这么了如指掌,急中生智的解释道:“老师,这些都是为了组建我大明的水师啊!自从大明建国之后,大明水师的战力就越来越低,如今的倭寇竟然能将我大明的东南沿海视若无人之境,这简直是我大明的奇耻大辱,如果信国公汤和能重新组建我大明水师,定能让那些倭寇有来无回,还我东南沿海的安宁!”
    听到朱雄英这般说,刘三吾也没有再说什么,但是对他这般的说辞,还是保留着将信将疑的态度。
    见到好不容易才糊弄过去,朱雄英这才松了口气。
    朱元璋也乐得见到这副场景,笑呵呵的道:“行了,那倭国的事情就先放在一边,说下一项吧,云南的沐英今年开春以来就病倒了,那边的土司再次反叛,如今云南布政使张紞又被调回京城,担任吏部尚书,总要再选拔一个能臣干吏,将云南的担子挑起来。”
    杨思义之前作为户部尚书,对朝廷每年花在云南上的投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是最了解云南为什么一直叛乱不断的,当即开口道:“陛下,云南的问题,从我大明建国以来就没有断过,首先就是地理位置的问题,云南地区地势复杂,距离中原实在太远,其次就是经济实在太过落后,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难免对朝廷会有怨言,而且自从我大明收复云南后,对很多少数名族的聚居区域都才用了设立土司的方式招募,这些土司拥有的权利太大,不止有军队,还有各地区域的治理权,这些区域虽然名义上属于大明,但是实际上的统治权还在各地土司的身上,一旦朝廷有什么地方让他们不满意了,就会树起旗帜,自立为王,所以老臣认为,不如剿灭几个土司,让他们知道朝廷的震慑,他们才会安安稳稳的老实下去。”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凌汉却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杨大人有所不知,云南的气候很复杂,根本不适合汉人长期居住,土司的位置也多处于山林之中,山间瘴气环绕,林中有无数毒虫毒蛇,我大明的军队一旦进入山中,根本就无法保持正常的战力,很多时候连人都看不到,就已经死伤大半了,所以面对这些土司还是应该以安抚为主。”
    杨思义对凌汉的建议也很不满意,他质疑道:“凌大人,今日有土司反叛,朝廷派人安抚就要送出大量的物资,明日再有土司反叛,还要再送,我大明就算有座金山银山,也不够这么败家的。”
    凌汉摸了摸胡子,苦笑道:“那你杨大人说应该怎么办?当初元太祖忽必烈率领的蒙古铁骑堪称纵横天下,可是在云南不一样是折戟沉沙,四十万大军损失大半之后无奈之下才选择撤退,难道我大明也要重蹈覆辙?”
    此言一出,杨思义也冷静了下来,云南的问题历朝历代都很难解决,如今他们也有些束手无策。
    朱标作为太子,一般时候不会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现在却主动站了出来:“父皇,对于云南问题,儿臣有个想法,如今林戬也在京城,等到英儿大婚之后,儿臣想要带着林戬去趟云南,给沐英治病的同时,也能暂时将云南的摊子撑起来。”
    朱元璋抬起眼睛,有些诧异的看着自己的儿子,自从朱标被册封太子之后,就很少有离开京城的时候,云南毕竟路途遥远,一去一回就要一个多月,他的内心难免有些不舍,当即就反对道:“不行,你是太子,太子是国本,怎么能去云南那种穷山恶水之处。”
    剩下的三人也都齐齐道:“还望太子殿下三思。”
    朱雄英也很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老爹想要去云南,但是见到朱标坚定的神情,他下意识的选择了支持。
    朱标对着朱元璋缓缓躬身道:“父皇,如今大明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云南百姓还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儿臣身为太子,怎么能对自己的臣民受苦而视若无睹,儿臣愿意前往云南,有林戬神医跟着我,儿臣不会有什么事情的。”
    三位阁老虽然不知道林戬是谁,但是听太子殿下的意思应该是位神医,但是几人还是觉得有些不妥,纷纷劝阻道:“太子殿下,云南如今可是险地,万万不能以身犯险啊。”
    说完三人还将目光投向朱雄英,意思是你爹都要去云南了,你不跟着劝阻,你在干嘛呢?
    朱雄英无视三人的眼神,深思熟虑后,缓缓说道:“爹,如果您一定要去云南的话,也不是不行,但是儿子有几句话要和您讲一下。”
    朱元璋一听到朱雄英一点都没有劝阻的意思,顿时大怒,随手抓起桌子上的奏折就丢了过去。嘴里还怒骂道:“臭小子,闭上你的嘴,再敢多说一句,咱打断你的腿。”
    朱雄英也自知理亏,躲过飞过来的奏折,跑到朱标的身后。
    朱标无奈的护住朱雄英,苦口婆心的劝道:“父皇,儿臣是太子,以后也会是天子,如果儿臣要躲在这紫禁城内,安稳余生的话,儿臣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天子,您这么多年刀山火海都闯过来了,难道儿臣会惧怕一个小小的云南吗?”
    说完这句话,朱标便跪了下去,坚定的道:“父皇,儿臣心意已决,还望父皇成全。”
    见到朱标如此的模样,朱元璋的心里突然有一种很欣慰的感觉。
    沉默良久之后,朱元璋叹了口气:“好吧,既然你已经拿定了主意,那便去吧,但是你一定要记住,不管云南的问题如何,你都要平平安安的给咱回来!”
    朱标有些哽咽的回道:“儿臣谨遵圣命。”
    就在大殿之上一片父子情深之际,朱雄英弱弱的说了一句:“其实皇爷爷,您不用这么担心,孙儿已经提前做好了一些准备,不会有那么危险的。”
    这时,朱元璋才看向朱雄英,事关自己的儿子,他忍不住急道:“你这臭小子有什么准备,赶紧说!”
    朱雄英这才站了出来,缓缓的道:“皇爷爷,其实云南的问题也没那么复杂,孙儿认为只需改土分流就可迎刃而解。”
    “改土分流?何为改土分流?”
    朱雄英继续解释道:“其实所谓改土分流就是取消朝廷册封的土司,改为朝廷委派流官进行统一的管理,这样不仅能打破土司的特权,还能加强朝廷对地方的管理,等到所有的土司都习惯了按照朝廷的制度行事之后,云南才算真正的到了我大明的手里。”
    凌汉摇了摇头,有些不解的问道:“殿下,那些土司是不会同意的,只怕到时候激起那些土司的反叛之心啊。”
    朱雄英的眼中闪过一丝冷酷,冷冰冰的道:“哼,如果那些土司敢反叛,那就代表他们已经不是大明的子民了,土司之所以难以清缴,不过是仗着他们熟悉地形,不受瘴气毒虫的影响罢了,单凭那些土司的军队,能和我大明精锐相抗衡?实在不行,就纵火烧山,我就不信了,有什么瘴气和毒虫是一把大火烧不尽的。”
    纵火烧山?其实不是没有人这么想过,但是谁都知道这把火谁放,谁就要在史书上留下残暴的骂名。
    而且云南的山那么多,如果每一个不投降的土司都要放火烧山,那会死多少人?如此血腥的镇压方式,是这个深受百姓爱戴,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吴王提出来的?这反差有点大啊……
    就连一向杀伐果断的朱元璋,这时候也开始犹豫起来。
    杨思义更是气愤的道:“吴王殿下,那些土司也都是我大明的子民,云南那么多的土司,小一点的数百人,多一些的有上万人,难道您能把这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土司部落都烧了不成?每一个部落都有老人,女人和孩子,如此行事不怕史笔如铁,留下千古的骂名吗?”
    朱雄英不置可否的回怼道:“那么本王请问杨大人,每次土司反叛,受到伤害的不都是我汉人的同胞?他们难道家里就没有老人?孩子?女人?与其让我大明将士付出生命为代价,本王宁愿背负这千古的骂名!”
    “好!”
    发出这句喝彩的不是别人,正是洪武皇帝,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