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扩大规模
作者:我请你吃小鱼干   我的人生不可能全是遗憾最新章节     
    第二天一早,陆云和唐宁,林婉瑜打车离开回到了老家。
    下了车,陆云从书包里摸出几本书丢给了她们。
    林婉瑜和唐宁接着一看,发现是高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和英语。
    “你们二个先把这几本教材拿回去探讨着学习学习,心里先有个大概,我怕你们高二跟不上。”
    “好!”
    唐宁拿着书疑惑问道:“你不看嘛?”
    林婉瑜在一边笑道:“他高一上学期就在看这些东西了!”
    “啊?”
    陆云背起书包:“暑假我估计会很忙,等我忙完了,如果有空我再慢慢教你们!”
    “走了,回家!”
    等陆云提着箱子走了,唐宁才感叹道:“原来班长真那么厉害!”
    林婉瑜满脸骄傲,“你以为呢!”
    就在陆云回家第二天,区政府一行人被王海涛领着找到了陆云。
    好不容易等到了陆云放假,一行十几人开着五六辆小车马不停蹄的赶了过来。
    谈及的自然是小团山百亩大棚项目的事情。
    最后陆云和陆泽再一次被邀请到了镇政府会议室。
    一群人看着陆云仔细的看着项目预算,自顾自的喝着茶。
    因为根据他们核算下来一百个占地一亩的大棚,总建设成本是1700万,如果二亩一个,预算会低一些。
    陆云翻了一遍,揉了揉眼,说道:“各位领导,钱我有,我也可以投钱,但是销路呢,种苗,技术人员能否第一时间到位?补贴验收合格能不能第一时间发放?”
    “我看你上面写的需要五十个员工,按照1500一个月算,每年我工资开支都是一百万了,你们去哪里给找这么多成熟工人?”
    “谁负责进行技术指导。”
    区里一位领导拍着胸脯说:“这些反而是你最不应该担心的,我们江城这么多单位,学校,都是你的客户。技术方面,我们市农业局全程技术指导,省农科院的技术专家和我们都有帮扶协议的。”
    “只要这个项目开展起来,什么都好说,税收减免和项目补贴,这些我们都有相应的政策,要是配套不到位,我们怎么敢招商引资,那不是让兄弟市区看笑话嘛?”
    投资嘛,要政策,要补贴,要销路,按照一个大棚一年七万到八万的收益,二年出头就能回本。
    商讨了一阵,一群人又来到了小团山,一路走到相邻的那块地,陆云说道:“这地也是国有的嘛?”
    身边有人说道:“当时拆村并镇,迁了不少村子,这块地是四回镇的,现在也是国有。”
    陆云点头:“那这块地你们想办法也帮我留着,如果真如你们所说,扩大规模那是早晚的事,那还不如直接一次性弄大点。”
    “我的设想,这边建一个蔬菜基地,我们江城水资源丰富,离山城和省城都近,我记得他们的蔬菜大部分都是山东拉过来的吧?”陆云回头问道。
    “嗯,云南山东都有。”
    “山城一千多万人口,省城也是好几百万,我们这里离二个地方都只有一个把小时的车程,这么大的优势不利用起来可惜了。”
    陆云略微沉吟,“那这样,我先期投三千万,你们一次性帮我规划二百亩的建设用地,我自有资金投资二千万,贷款一千万,你们帮我办妥贷款手续,补贴款项下发第一时间返还贷款费用,各位领导,你们看怎么样?”
    还有这种好事?
    现在银行是有钱贷不出去,这种优质项目想要给贷款的简直不要太多。
    陆云最后说:“我可以帮区里解决一百个人的长期就业问题,采摘时节请临时工更多。”
    解决十个人的长期就业就可以称为大量,一百个可以叫历史新高,那去市里开会完全可以跟领导拍着肩膀喊兄弟了。
    一百个人,那就是一百个家庭,三四百人口。
    牵扯到的肥料,种子,建设运输,等等等等那样不是牵扯一堆人?
    这么大的基地规模,采摘的时候那人是不是更多?
    能给农民增加收入,比什么政绩都实在。
    普通薄膜大棚投资不大,几万块钱一个就能建起来,市里要求是那种阳光玻璃温室大棚,小一点的都得十几万,大的得三十万左右了,完全镀锌钢结构的那种,建设成本很高的,要么不建,要建就建成标杆。
    建成省市现代化农业基地。
    作为伟人诞辰一百周年献礼。
    双方开始更进一步的商谈,最后市里也介入了进来,陆云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后世阅历还算丰富,谈吐也是不凡,又顶着一个全国畅销书作家的身份,自然不敢小看。
    种地是不赚钱,但是种地上了规模那就是赚大钱,成本只要控制下来东西又不差,销路自然是不缺的。
    连续几天的商谈陆云也很疲倦,牵扯到方方面面,土地平整费用,是不是牵扯到别人耕地占用,后期用水用电。
    大棚需要上智能温控设备,具体操作培训,平时培育育种,种植等等等等。
    首先请来了省农科院的土地专家看了看地,是不是合适建这个东西。
    怎么建,一个多大规模,种植什么品种,需要怎么管理,后期设施配套。
    现在的农科方面就业还是很难的,高学历人才好招,无非就是待遇问题。
    市里出钱,喊来了一群省里专家教授人田间地头讨论了七八天,市里组织相关部门又开了几次碰头会。
    滴灌系统需要大量的水,上游就是个大水库,旁边就是长江支流,水自然是不缺的。
    不缺水自然就不缺电,项目后期用电是个大户,上面水库也有个小型电站,到时候可以直接拉一条专线。
    从镇上到这里还得修一条水泥硬化车道,作为先期配套这是政府的事情。
    市里出钱请省农科院驻地帮扶三年,作为产教研一体示范基地。
    具体管理人才到时候高薪去外省挖人,省市也有相应的政策补贴。
    至于建设那反而是最简单的事情了,有的是厂家做这种生意,三千万的投资还怕找不来人?
    最后,卡在了土地平整费用这里。
    几百亩的土地平整费用都是百万计,市里的态度谁用地谁建设。
    陆云的态度是你用地用项目来拉投资,土地不平整好我吃多了,你们不做我带着钱去别的地方做。
    一度吵得相当厉害。
    最后市里免了前五年的租金和税收平息了这一场争吵。
    吵完过后大家相视一笑,这事情就过了。
    回到家里后,一群人围着陆云。
    张倩忧心忡忡的道:“儿子,当真搞这么大规模?”
    陆云点点头,“放心吧爸妈,这投资不会亏什么钱的,对于我们家来说是好事,既然有了这个机会为什么不干?”
    这是三千万又不是三千块,儿子写书是赚了不少钱,但是这一下子基本上全部丢进去了。
    陆云在旁边安慰道,“妈,这钱又不是一次性投资,慢慢投的,现在我的书一个季度都是千多万,放着不用出去这个钱是贬值的。”
    “等项目开展开了我给你们去省上找几个老师,或者看看有没有什么培训班,你们去跟着学习学习,这生意早晚要交到你们手上。”
    陆泽在旁边点点头,“好。”
    他们就是个初中文化水平,为了这个家早早的就出了社会,但是爹妈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那年代和现在学的东西不一样。
    晚上,一家人讨论得很晚,直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