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非典型新中国风
作者:薄暮映雪   全能艺术家:从女团选秀开始最新章节     
    无论现实也好,幻想也罢,这个故事就这样以将军的视角进行了下去。
    近乡情更怯,他看着战火烧毁了繁华的洛阳城,昔日巍峨的双阙城门早已斑驳。
    他们当年一起栽下的那棵小树,现在只剩下老树的残根,反倒是旁边那些无名的野草,已长到一人高。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但是人终将不像是树,只要思念还在,就可以撑下去。
    年迈的将军独自漫步在石板上,步履蹒跚。
    他想起曾经壮志凌云,那时两人一起撑着伞,听着纷纷雨声落在石板上,
    后来中年听雨,飘零在异乡,三次北伐失败,他的希望随着雨声日渐破灭。
    如今廉颇老矣,两鬓斑白,在衰败的僧庐之下听雨,潦倒萧瑟之感油然而生。
    他终于回到了这个地方,只是眼前的一切早已与过去全然不同。
    在很多歌曲里,第二遍主歌只会选择简单的重复,或者稍做修改就可以用了。
    但《烟花易冷》这首歌丝毫没有要敷衍的意思,第二遍和第一遍的歌词完全不一样,信息量很大。
    直接把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都写了出来,现场乍一听可能都得缓缓。
    至少现场的一些乐评人都得缓缓,感觉这首歌到处都是要加班的知识点。
    乐评人对林夏大多又爱又恨。
    爱的是她总是能提供新鲜的话题和角度,只要他们写得够快,热度绝对不愁,甚至有戏言说“林夏撑起了近两年乐评界的半边天”。
    这话说得丝毫不夸张,近些年乐坛不景气,不少小乐评人都得兼职八卦娱记,才能靠文字生活。
    写林夏起码纯靠写音乐就能有热度。
    恨的是她实在是太能整活了,新的概念提出了一套又一套,中文歌唱完唱英文歌,流行歌写完写古典乐……
    可恶,她就没有创作瓶颈的吗?
    而且她还很能唱啊,每场唱法也能分析一大堆,还经常根据歌曲的风格调整。
    既能唱传统的民族戏腔大颤音,也能唱年轻简洁打动人心的流行歌。
    就算能勉强跟上她的节奏,一说不好可能就要被打脸。
    比如摇滚版《国际歌》那回,前脚一群人批瞎改经典,转眼官方就下场了。
    甚至都不用被别人打脸,他们可能自己听着听着就突然真香了。
    去年抨击“新中国风”的那一批人,今年有不少都在跟风林夏做中国风。
    当时出现了一大批模仿新中国风的作品,上来就搞上五声调式,再写点有诗意的古风歌词,照葫芦画瓢,继续走工业流水线那一套。
    至于水平嘛,参差不齐。
    结果离谱的来了,在别人还在宫商角徵羽的海洋里遨游呢,林夏转眼就把《龙文》建立起的那种四平八稳的范式推翻了。
    偏偏这首歌听起来还是那么的中国风。
    52hz已经可以想见,这一期节目播出后,在曾经“三古三新”的基础上,这种更新的作曲和编曲手法,会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
    讲究的就是一个“我的规则我自己来打破”。
    太大胆了,她怎么敢的?
    这种天马行空的创新简直让人难以用逻辑去理解,只能用“灵气”两个字来解释了。
    这不科学,这真的不科学。
    这首《烟花易冷》不管是调式还是配器一点都不中国风,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离经叛道,可它比太多典型中国风还要中国风。
    这次林夏是真的开宗立派了。
    52hz倒吸一口凉气,看了一眼周围单纯陶醉在其他大众评审,摇了摇头。
    有时候什么都不懂真是一种幸福。
    他这一瞬间无比理解同行对林夏的复杂心情,他都不知道这次该从哪个角度挑刺了。
    还是闭麦吧。
    好吧……在林夏的歌上,他已经闭麦很久了。
    春晚那会,他甚至还破天荒地发了一句“不错”。现在回头一看,感觉发早了,搞得现在都没有东西发了。
    五百人团里,不是所有人都像伍文镜那样,一听歌就开始自觉做阅读理解,但这首歌的美是大家都能get到的。
    只能感叹一句:不愧是新中国风的开创者啊!
    自从林夏登场,直播弹幕已经变成了林夏的大型夸夸群,《歌手》这个节目的观众群不少都被她转化了成了路人粉。
    当时三个外国歌手在节目里每期包办前三名,也就程衍隽偶尔能勇夺个第三,节目气氛可以说是一片末日景象,
    然后天空一声巨响,林夏闪亮登场,让这个节目瞬间转换成了另一种画风。
    每一首歌都是真正的国民爆曲,上期下了飞机就来开大更是直接封神。
    阮清也找到了自己的风格,随着凤栖组合的加入,节目风格也更多元化,至少不会让几个外国歌手觉得他们随便唱唱就能拿到好名次。
    参加《歌手》之前她本以为她在华夏的人气已经到了瓶颈期,只能通过时间继续慢慢沉淀国民度,结果这节目让她瞬间上了一个台阶。
    她刚开始还为了避免被贴上炫技的标签,在《九儿》之后还刻意收了几期,走了几期情感路线。
    现在看来根本没必要,那些批评炫技的声音已经消失不见了,还有一堆人建议她直接炫个超大份的,让大家都过把瘾。
    网友们捧得她都有点高处不胜寒了,毕竟这届网友最擅长的既是造神也是毁神。
    这种风向的转变是有迹可循的,在第一期华夏歌手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时候,大家才纷纷想起这些炫技派来了。
    有修音保驾护航的时候,科技可以把所有人都先拉到及格线,唱顶多就占三分之一,情感共鸣和舞台表现力才占大头。
    大vocal选手往往会被诟病音乐单一、过于炫技,非常无聊。
    哪怕《歌手》以前号称像华艺赛一样不修音,但是这种话听听也就算了,现在原相机多少还自带点美颜呢。
    直播把“能唱”的优势无限放大了,唱得如何几乎就是全部标准。
    毕竟竞技游戏,菜就是原罪。
    只有休息室里这期的补位嘉宾,看着林夏的表演,内心发出了第一期程衍隽的同款疑惑:
    “我到底为什么要来这个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