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小河淌水
作者:薄暮映雪   全能艺术家:从女团选秀开始最新章节     
    林夏当时问过她,为什么要假设那些传统的东西就不受欢迎呢?
    这让阮清陷入了思考。
    一首歌能经历漫长的岁月流传到今天,只能是因为一代代人是真的喜欢,才赋予了它无穷的生命力。
    那么为什么在今天,这些歌曲的生命力在渐渐消失?
    她原以为是民歌没有跟上社会的步伐,和现代人的审美脱节了,所以一直在试图搞创新。
    现在看来,她的这种创新反而恰恰丢掉了民歌最大的特点——唱出平常人的平常心。
    民歌从诞生之初,就不是为了晚会,为了拿腔弄调而存在的艺术歌曲,它唱的是真诚朴素的爱恋,唱的是眼前的山水,唱的是生活的期待。
    它从不会把人揪出来训斥一顿,也不会标榜自己的高高在上,让人敬而远之。
    青山绿水,平静美好,吃饱穿暖,所爱之人就在身边,这种期待是不分时代的。
    因此也就有了这一期的《小河淌水》。
    这是一首云南山歌。
    当然,不是那种正能量的云南山歌。
    这首歌被誉为“东方小夜曲”,在地球上曾在奥运会的闭幕式上演唱,还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
    林夏自己没有信心把它表达好,但是在这个舞台上,这样一首惊艳绝世的歌曲,正适合展示给蓝星的观众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地球的一点小小震撼。
    如果说哪个民族能歌善舞,大概率是他们语言的发声位置就适合唱歌。以欧美人的讲话方式,他们几乎先天就会胸腔共鸣。
    汉语发音位置靠前,咬字复杂,歌手的嗓音通常也是偏亮偏薄。
    这不是缺点,反而是一种特点,没人说唱歌带着浓浓的浑厚胸声就一定好听,清亮的像百灵鸟一样的也是一种风格。
    这也是林夏一出场就选了九儿的原因,没有必要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自信地用我们特色的民族唱法,唱出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期即便她选择了英文歌,也没有刻意去模仿欧美歌手的发音和台风,而是用自己的风格,唱给她想要传达到的人。
    彩排时她听过阮清唱这首《小河淌水》,说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也不为过。
    ……
    蓝色的灯光洒在舞台上,就像月光一样,照在阮清身上,为她带来一种神性的光辉。
    在月光之下,阮清开始吟唱。
    林夏还在回休息室的通道里,就听到了这一嗓子。
    她唱得实在是太漂亮了,就像月亮出来照亮黑暗一样,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艳。
    阮清老师是顶尖的国家队艺术家,而且她的声音晶莹剔透,亮得非常集中,就像山间的百灵鸟一样,听来丝毫不会觉得过时,把民歌的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就像阿妹在月光下甜蜜地唱着对阿哥的思念,月光下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伴随着她的歌声,一旁的芦笙也开始幽幽地奏响。
    随后中国大鼓响起,为这首歌带来一丝激昂的情绪。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传统的五声音阶,阮清的歌声,再加上两样乐器一起在月光之下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林夏为这个舞台赋予了一种华夏特有的浪漫。
    自从把这首歌交到阮清手里之后,她听阮清唱了许多次,每次都忍不住感叹实在太美了,阮清的声音就像水晶一样熠熠生辉,像是清澈的河水一直流到天上。
    所谓天阶夜色凉如水,就是她唱出来的感觉吧。
    几位外国歌手在休息室也露出了享受的表情。
    这种亮得像满月一样的音色,以及丝滑如水的转音是他们之前从来没有听过的。
    按照他们唱歌的习惯,声音会往后唱得很厚,只有扮演童话公主的音乐剧演员才会用到一些类似的、明亮尖锐的声音唱歌。
    但眼前的一切都太不可思议了。
    阮清的歌声从位置上听来是这样,却一点都不尖锐刺耳,反而非常柔软美丽,带着丝绸一样的光泽,和那些公主的音色完全不同。
    观众也被阮清干净的声音和满溢的情感震撼到了,弹幕刷得飞快。
    【这是林夏的歌吗?】
    【是改编的云南民歌,阮清老师这期的发挥太神了吧。】
    【阮老师的选曲终于正常了。】
    【民歌这么好听的吗?】
    【阮清老师唱得又有一种神性光辉又有一种少女感,好感人。】
    “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
    “啊——”
    当阮清再次吟唱的时候,詹妮弗不由自主地露出了欣赏的微笑。
    变奏的旋律在吟唱之中渐渐展开,情感也在其中不断变换,就这样达到了最高点!
    完美的原生态唱法,一个让人头皮发麻的d6长音,足足有八拍!
    听到这个高音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詹妮弗向后瘫在椅背上,瞪大了眼睛。
    d6这个音虽然是超高音,詹妮弗能唱,林夏也能唱,但质量这么高,唱的这么美、这么长,还游刃有余,就很恐怖了。
    这个声音穿透云雾,穿过月光,像是阿妹的歌声直接传达到了遥远的阿哥那里,是一种无与伦比的震撼。
    不像是人声唱出来的,像是某种乐器演奏出来,才能如此精准,但是那种满溢的情感又是乐器模拟不了的。
    阮清老师真的把这首歌唱到了极致。
    三位外国歌手感受到了一点小小的华夏民歌震撼。
    这种唱法和他们之前接触到的体系完全不同,这种空灵的声音是从哪共鸣出来的?
    她的气息也不像他们一样沉在腹部,看她用力的方式,反而是抬高了胸廓,似乎在用胸部的气息唱歌。
    小松秋奈的那种唱法在亚洲不太好理解,但对他们来说就太常见了。
    但这期的阮清,用的是一种完完全全的陌生唱法,让他们cpu直接烧了。
    林夏唱《九儿》时,有一些部分也是这样唱的,但她和流行唱法做了结合,他们还能感受个大概。
    阮清的唱法,理解不了一点。
    在他们心里,这种华夏唱法一定很高超,才能唱出这么高、又这么美的音色。
    他们不知道,在没有麦克风的时代,山歌就是要唱得这样亮才能传得远,这是一种属于原生态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