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新通和5
作者:人生如逆旅   从1949开始当县长最新章节     
    吃了一点东西之后,韦老师主动提出要到通和农场去看看,大家一行人就出发往通和农场而去,期间王致远将谢永康也叫了过来。
    通和农场离县城不远,开车过去都不用20分钟,农场这边现在有工作人员近400名,经过这两年的开荒,又开垦了2000多亩土地,现在土地在8000多亩。
    今天县城里面的运动会这般热闹,农场还是有200多人在工作,这边农场现在主要种植的是蔬菜、大豆、油菜等经济作物,还有一定量的水果,主粮种植很少。
    王致远等人到来之后,这边的农场场长邵荣华马上就过来了,王致远给韦老师和王老师介绍了起来,韦老师来这边还是两年前,农场变化还是很大的。
    农场里面也是修了道路的,从今年下半年农场开荒才满三年,才开始交农业税,前面三年一直都是大丰收,种的又是经济作物,收入还是不菲的。
    大家一行人进入里面,油菜、小麦等才种下去没多久,没有什么看的,邵荣华就带大家到蔬菜大棚里面去看了看,现在昼夜温差大,大棚里面却很暖和。
    大棚里面种植的是一些常见的蔬菜,西红柿、黄瓜、冬瓜、茄子、四季豆等,这些蔬菜生长周期短,产量高。
    种植了差不多1000亩,用来供应通和县城的蔬菜市场,有很多都已经结果了,成熟的也有一批。
    王老师问道:“你们种这么多蔬菜产量如何?”
    邵荣华介绍道:“这里面种植的,都是我们新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只要肥料,灌溉管理等做得好,我们亩产1万斤以上还是没有问题的,有些还能产到2万斤。”
    韦老师说道:“你这牛皮都吹破了,我也是种过地的,我在京城还有大棚,蔬菜虽然产量高,但是也达不到这个程度。”
    “首长,我们这个不一样,我们大棚种植蔬菜的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种植品种、土壤质量、肥料施用、灌溉管理等,在我们的精心管理之下,这个产量是实打实的。首长要是不信,我就带首长到成熟的大棚好好看看。”
    大家也都感了兴趣,就跟随邵荣华来到了一个种植番茄的大棚,里面的番茄都已经是红色的了,就一些还红中带青。
    邵荣华指着这片种植地说:“这个大棚有3.2亩地,这些番茄也成熟了很多,明天我们就准备摘了到县里去售卖,几位首长看看,等下我们就摘一些称称重,首长就知道产量了。”
    大家在里面好好看了一下,一个枝上好几个番茄,邵荣华又摘了几个,在旁边的水管洗了洗,让大家都尝一尝。
    番茄还是很可口的,虽然是大棚种植的,但是采用的是农家肥和化肥结合,种子也是王致远拿出来的优秀品种,吃起来还是很不错的。
    韦老师说道:“这么好吃的番茄,我以前还从来没有吃过,这又大又红,甚是好看。”
    王老师也说道:“这个跟我们平时见到的可不一样,我们平时吃的可没有这么好。”
    “老师,我们这边很多人都将这当水果吃,卖的还是很紧俏的,关键是价格便宜,一斤才一分钱。”
    王致远几人说着,邵荣华就带人开始采摘起来了,十几人没一会的功夫,就摘了30多个大塑料筐,在大棚里面当场称重了起来,这一下就摘了差不多2000斤。
    王老师还不信,去掂量了一下几个塑料筐,这才确定的确有这个重量,不禁感叹道:“你们这产量够高的,没有实地见到,打死我都是不信的。”
    韦老师估算了一下刚刚采摘的面积,也就一分多地,便问道:“照这样看,你们这大棚里面番茄的产量有2万斤咯。”
    邵荣华笑着说:“有些还没有彻底成熟,我们还没有采摘,以我的经验来说,最高的时候可以达到2.2万斤,少一点的时候也有个1.8万斤。”
    韦老师夸赞道:“不得了,不得了,你们这一亩地种番茄的收益就接近200元了,这一年要是多种几次,你们这农场收益的确厉害。”
    韦老师说完还拿起番茄看了看,又仔细打量了一下整个大棚。
    王致远在一旁说:“老师,账可不能这么算,我们这个农场看着产量高,也就这些蔬菜产量高一些,这一亩地每次使用的肥料可不少,农家肥每亩地都要2吨,化肥那是1吨起步,人工管理、大棚的投资,蔬菜运输……这都是要钱的。
    这1000亩蔬菜大棚,我们就投资了差不多30多万元,别的地方可投资不起这个。”
    “花了这么多钱?”韦老师又计算了一下说:“你们这回本了没有吗?”
    “回了,每年还有几万的收益呢,不过这些由于土地是开荒开出来的,也就没有计算土地的成本了,现在整个农场一年二十万左右的纯收益还是有的。”
    王老师说道:“你们这花费的钱的确是多,但是这种属于固定投入,一旦持续生产之后,产生的收益也是惊人的,跟我们打仗一样嘛。”
    接下来又去了几个大棚,试了一下刚刚成熟的黄瓜等蔬菜,生吃起来味道都还不错。等大家站在大棚入口处的时候,邵荣华给大家示范了一下大棚的灌溉系统,有滴灌、有喷雾等,看起来很是现代化。
    有了塑料之后,搞灌溉就方便多了,现在大棚就搭建了灌溉系统,很是方便。
    “你们这大棚都玩出花样来了,难怪你们能种出这么高的产量,我那里种的就不行了,产量跟你们这里是天差地别。”
    “一般人搞大棚,产量也就跟老师种的差不多,现在我们地区各县也都在搞大棚种植,主要是合作社解决社员各村冬天吃菜的问题。蔬菜市场有限,大家也没有往这方面发展,投入也不大,所以产量是不能跟我们比的。”
    现在农村人口占比在85%以上,蔬菜市场主要是县城,大棚的精细化种植也就没有过多的推广。农村蔬菜是不缺的,一个村用开荒的土地种个十几亩或几十亩大棚菜就够全村人食用了,投入小,还不用多操心,更别说家家还有自留地种季节性蔬菜。
    从大棚出来后,农场的拖拉机开过来了几辆,邵荣华就请韦老师、王老师坐拖拉机逛一逛农场,王致远看了一下开拖拉机的领头人,竟然是陈克声的老婆张秀丽。
    王致远就问道:“嫂子,你现在都学会开拖拉机了,行不行嘛,不然让我来开。”
    “王书记,现在农场里面拖拉机开得最好的就是我了,可没有人比得上我。”
    韦老师闻言也看了过来说:“这女同志说得好呀,看来是信心十足了,我相信你,我来坐这辆车!”
    张秀丽高兴的说道:“首长,自从上次被您夸奖之后,我就事事争先,苦练技术,在农场里面干活,我绝对是最厉害的。”
    韦老师想了一下才想起来:“我想起来了,张秀丽同志,你当初在农场可是一把好手,看来现在更厉害咯。”
    “不敢忘了首长的教诲,我们妇女也能顶起半片天。”
    邵荣华称赞道:“张秀丽是我们农场的劳动模范,我们很多男的干活都比不过她呀”
    “那你们可要加油啊!”
    坐在拖拉机后面的车斗上,韦老师问道:“你们农场现在工作人员还是以干部家属为主?”
    “85%以上都是干部家属,我们地委几个书记的老婆就在农场里面干活,张秀丽同志就是我们地委陈克声副书记的老婆,目前农场效益还是很好的,大家干活也没出什么差错。”
    “你们这里很好,京城那边的试点不行,看样子要大力整顿一下。”
    韦老师看向王老师说:“你说怎么样?”
    “我肯定是赞成的,我看可以在京城外面也搞一个大农场,向这边学习,京城人口那么多,就是生产再多的蔬菜也是不够吃的,更何况还有军队,也要多吃点蔬菜嘛。”
    韦老师点点头:“嗯,回去后就让人过来学经验。”
    王老师看着这拖拉机问道:“这拖拉机是你们自己生产的,还是外地购买的?这型号还没有见过?”
    “这个是我们地区自己生产的,目前还只是在省内进行一定量的销售。”
    “都是自己生产的?”
    “嗯,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
    “你们有这个技术,怎么没有向上面汇报过呢,这个载重有多少?拉炮拉不拉得动?”
    “才刚开始生产不久,一般情况拉个三四吨还是没有问题的,有时候再加一点也是可以的。”
    “价格高不高?”
    “车头2500元以内的成本,造价不是很高。”
    王老师看着行驶的拖拉机,口里说道:“好东西呀,这可真是好东西,等会带我去你们工厂看一下。”
    “没问题,就在这边不远的地方。”
    通和县的工厂都在县城外面,但是一个县城才5万多人,现在房子都是小高楼,整体占地并不大,从县城中心到工厂里面走路也不会超过一个小时。
    经过小麦种植区时,韦老师说道:“要是这小麦有大棚蔬菜那样高的产量就好了,那我们的粮食就完全充足了。”
    王致远摇摇头说:“那就是个世纪难题了,目前我们这边小麦施肥、用了杀虫药之后,产量最高不会超过270斤,通和县现在亩产稳定到了240斤。
    我们地区现在有位农业专家带人到海南去培育良种去了,据他实验,小麦目前的产量260多斤已经是最高的了,除非用新的种子,不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玉米各地种植还没有触摸到上限,不过我们有实验数据,450斤左右就不会增长了,水稻是628斤,再后面无论是改变土壤质量、肥料施用、灌溉、农药等都没有太大的提升。
    所以我们现在就想着从种子开始改变,看看能不能培育出高产的种子。
    就跟邵荣华场长一样,要是能培育出高产的种子,保证肥料、土壤的情况下,产量自然就可以提高了。”
    “你们通过了实践,就确定了新的问题,现在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是很好的。”
    王老师说:“你们这粮食产量这么高?”
    王致远高兴的说:“肥料施得比较多,产量自然就有些提升。”
    “你这可不是一些,这都翻倍了。”
    接下来王致远给两位老师介绍起了通和农场种植的状况,大头还是种植油料作物,其次是高产的薯类,后面是蔬菜,再是主粮,最后是一些果树。
    这边种植的果树主要是为了培育新品种,这方面邵荣华是专业的,他主要工作地点也就是在这边。
    在农场看了一个多小时,这边现在应该算是高标准农田了,韦老师问道:“这边机械化程度怎么样?”
    前面张秀丽回答说:“我们农场有拖拉机30辆,三轮车15辆,现在都是用机器来耕地。三轮车主要是用来每天早晚运输蔬菜,拖拉机忙时耕地,闲时租给建筑公司运货物。我们目前的工作比以前要轻松很多,目前就收割这一块忙不过来。
    不过收割时,地委和县里会组织干部过来帮忙,农场种地比我老家轻松多了。”
    王致远也说道:“农场基本是实现了半机械化,这个地方也是我们的试点,这边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多,有什么新机器都可以到这边来试验,查漏补缺。”
    “不要慌,慢慢来,机械化是一个长期工作,你看你们农场,都是一块块大田,这就很方便机械化嘛。”
    “是的,我们以后机械化后,搞大协同作战,平均一个人种个上百亩地,到时候农民的日子也好过起来了。”
    韦老师笑着说:“这是我们的目标,农村只有机械化后才能发展得更好。”
    张秀丽问道:“首长,那不要那么多人种地了,人都干什么去啊?”
    王致远又将当初跟韦老师说的话说了一遍,张秀丽等人一时间幻想了起来。
    王老师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就是工业化的问题了,在这点上导师早就说过了,工业较发达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我们现在落后了,未来还是可以迎头赶上的,这个时间不会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