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出行的日子
作者:土着与土猪   铁血西军:大宋杨家将后传最新章节     
    这是一个出行的日子。
    潘金莲从定边出发回太原,车队有些庞大,清风寨一大堆土特产运去太原,一些是给太原的礼物,一些也是刚好能在太原销售。车队里最重要的宝贝还是杨家大娘子,杨忆苦。这个名字潘金莲和杨元奇差点吵起来,还是陈氏一句“忆苦思甜才是杨家”让潘金莲闭嘴。潘金莲赶紧给女儿取了个小名,甜儿。可不能为了好养,弄个狗剩子这些潘金莲就抓瞎了。在杨家还能不好养?!这是潘金莲的道理。至于杨思甜的小名,潘金莲直接说叫傻妞,她体弱得弄个不起眼的小名,让阎王爷不惦记,地府的人对傻妞应该不感兴趣。
    潘金莲非常喜欢定边,准确的说是清风寨,在这里的这段日子她过得舒心,关键她是在这里怀上宝宝,在她眼中,这就是风水宝地。潘金莲走的时候都做左叮嘱又吩咐,要扈三娘看好这里。搞的扈三娘头晕,怎么比她还关心起清风寨来了。
    定边杨兴武还派了一队人一起去太原,顺路把太原最后一批物资运回定边,带队的是索超。索超出自老定边军,这是他讨来的差使,在边境的武职,他们更清楚孰轻孰重,当你走向厮杀的战场,你需要后背有个坚实的依靠,显然杨家在他眼中是值得信任的。
    索超这次回去也是想处理一下家事,他想把家人迁出来,至于放在清风寨还是太原他得过去看看看。
    ……
    开封。
    苏轼带着一堆人离开,水运码头挤满了人。苏轼此行走水路到洛阳长安,然后走陆路往汉中入川。由于孟皇后赐婚,东西带着就有些多。李清照、苏林和杨垣怡同行,各家又大包小包弄满东西,杨元奇没办法,只得多租了艘大船。
    真的要离开,苏轼内心五味杂陈,开封在大宋文人心中地位尊崇,离开这里意味你离开了权利中心,放下一直是苏轼给自己念叨的词,真的彻底放下,人就会患得患失。
    杨元奇和李师师是在城外候着船队的,城内码头有苏轼的朋友同乡同学,他们两个觉得资格不够。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任职对于苏轼来说的意味,这都不能说是贬谪,更是一种推恩。作为他这个级别官员,他不可能主动再要求回来。
    城外码头,王朝云把他们两个引了上船,这时候苏轼有些醉意,送行酒他喝了不少。
    苏轼看着魏巍开封城,叹道:“四十年如一梦,终归有梦醒的时候。开封这一别,怕是再也无缘相见。”
    杨元奇道:“老头子,繁华如梦,这开封的确奢靡,呆久了却让人感觉有些丧,有机会能寄情山水,也不枉人生旅途一场。”
    王朝云没好气的道:“行了!夫人那里你有空去瞧瞧的。”王闰之身体不良于行,这次未跟随离开开封,得等养回来再出发。
    杨元奇和李师师赶紧应下来。
    苏轼却是道另外一件事:“昨日我去皇宫辞行,和高太后求了一事。太后说她省得,不过是让你养养气。你性子跳脱,这也使得。”
    苏轼离开前,问过高太后关于杨元奇的去向,他实在认为杨元奇是个将才,适合大西北,天高海阔,还是可以让这个年轻人去寻他自己的梦想。
    高太后没答应苏轼,只是说她知晓。关于杨元奇,她想的都不是折腾他什么,就是一条狗看久了都有些感情,何况一个小子。她还真是想就近看看他。皇后孟婵和他几个夫人都交好,太后也想她们留开封。
    苏轼谢恩离开,能看得出现在高太后对杨元奇并无恶感,那他就没必要多求什么?!
    杨元奇回道:“老头子,性子跳脱?!这从何说起。在军中每临大事我都有静气的。这在开封,都是你们这些大佬做法,那我还能怎样嘛!”
    苏轼被怼的这话都不好接,作为一方将领,杨元奇还是尽职守则的。
    这时候,李清照已经跑了上来。
    李清照喜笑颜开的说:“元奇哥哥,你到这来送我们啊。”开封对于她来说也是个笼子,或许她心里有些遗憾,感觉突然要离开杨元奇和几个姐姐,这有机会外出远门游历一趟,总的来说还是开心。
    杨元奇道:“这么好的兴致,有没有来首词的?可是很久没听你谱新词了呢。”
    李清照嫣然一笑道:“心里有些想着姐姐们呢,这段日子师师姐姐、妙常姐姐和孟婵姐姐都护着我。这一去很有些不舍,倒是有些感念。蝶恋花.临别寄姐妹。”
    ……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宋.李清照.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
    李师师叹道:“姐姐们也没白疼你,这词倒也使得。”
    杨元奇龇牙咧嘴,感情她就没想过他呀,只记得这些个好姐姐了。
    李清照嘻嘻笑着说:“那师师姐,我那小店你有空帮我看着点的。”
    李师师回:“行了!人都离开还找事给我做,你自己也说了多写信的。”
    李清照连连点头,关于书信,她太喜欢杨家这个氛围了。
    杨元奇也不再多言,举手作揖。道:“先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日你久喝得也多,小子就祝先生此行一路顺风,不再回首。”
    苏轼哈哈大笑,这不再回首可是道尽心生,老了还有个小子能懂自己,也算人生幸事。
    风来船走,这是一代文宗在开封最后的落幕。
    (ps: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写得无比生涩,总想说一些事,却有不知如何述说。小编更想把杨元奇插了这个大时代,又找不到好的口子。其实元佑八年有很多事可以说,总觉得自己把控不来。包括前面一些朝廷人事变迁,感觉杨元奇都是以旁观者的姿态渡过。最后思来想去,还是提前让苏轼离去。这段时间的文其实很多靠积稿撑着,还再重新翻书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