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谈不拢就继续打
作者:寒江蓑笠翁   最强六皇子最新章节     
    陆杭也同样摇摇头:“燕王确实能征善战,但他麾下多为骑兵几乎全部来自北方,而越王麾下多为熟悉南方水系的步兵,再加上江河湖海的天险和百姓的支持,即便不能一统中国也能谋得半壁江山。”
    杜如眼见人家早有思考过退路也是十分无奈,人家说的倒是没有错,如果燕王苏晨只是普通的骑兵确实奈何不了河道纵横的江南。但苏晨是普通漆兵马?不过杜如也拿不出证据来说服陆杭,即便是武帝也不相信他在北方的所见所闻。当然他也没有义务提醒苏浩和叛军将士。
    谈判到这里基本上就无法进行下去了。杜如沉默了一阵最终算是提醒道:“陆先生还要提醒一下江南世家,虽然可能朝廷奈何不了越王,但如果燕王决定南下越王同样挡不住他!江南世家如何自处?”
    陆杭撇撇嘴并没有将杜如的提醒放在心上。
    谈判破裂了,回到皇城的杜如如实将苏浩集团的态度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了武帝。在周长发的推动下,武帝决定废除苏瑞的太子之位降为陈留王。随即册立九皇子为新储君。消息传出满朝文武和司隶、豫州的官员选择了沉默。因为苏瑞做秦王时确实犯了大错,南方能有叛军说到底还是他德不配位,而在与叛军苏浩的作战中多次失利导致大片凌辱沦丧,这时候废除他的储君并不算过分,问题是没有人看好年仅十六岁的九皇子是他的两位兄长苏晨和苏浩的对手。但他们也没办法提出更好的主张,所以只能沉默。
    兖州和青州的州郡官员则感受到了危险纷纷上书燕王,请求燕王苏晨尽快发兵接管两地。对此苏晨的态度依然是给予钱粮资助和派人训练新兵,至于直接带兵入主是不可能的,调拨装备和战马也是不行的。两州官员也猜不透苏晨的心思,他们准备发动更多的世家和商贾请愿。
    远在蓟县的苏晨不是不关心朝廷局势,现在这种局面他南下就是三国杀。除非扯旗公开造反,否则只能为别人做嫁衣。而东北大开发这才刚刚开始,第一季的收获将会通过火车运输到蓟县,从此苏晨也不会过度依赖冀州的粮食从而不被冀州官商裹挟。
    最气急败坏的当然要属苏浩,他真没想到朝廷都快被灭了还在进行政治斗斗争,宁愿让老九来做太子爷不考虑他。尽管哪怕是武帝册封苏晨为太子他苏浩一样不能接受,但最起码苏晨人家还拥有三州和东北以及乌桓草原,朝廷拒绝他为太子又退出一个未成年的老九他当然不能忍。
    不能忍的苏浩决定立即对沛国发起了攻击,因为他也得到了消息朝廷从黑山贼招募了四万青壮加入中央军,如果这些青壮稍加训练必定战力超过一半的新兵。而随着司马春的后撤,朝廷中央军大量地派往豫州。
    顾凯则再次出使,不过这次不是去找苏晨,而是绕过武关前往镐京。苏浩给司马春的承诺是击败大楚朝廷之后承认其凉州王的地位,并允许司马春在凉州自治,不过有个前提那就是全力以赴拖住朝廷在潼关和南阳的军队。若司马春能击退两处之一的中央军苏浩愿意封其为秦王。新朝廷允许司马春在现有的地盘上自治。
    司马春正在筹备粮草准备南下进攻巴蜀。面对苏浩抛出的橄榄枝司马春犹豫了。他出身河内,对巴蜀并不熟悉,也担心巴蜀当地世家早就投靠了苏浩。
    但一个凉州显然满足不了司马春的胃口,他要做蜀王。至于秦王,开玩笑,一旦苏晨骑兵南下他是没有安生日子的。
    顾凯带着司马春的要求回到了寿春,苏浩听了顾凯的要求皱眉不语,陆杭则劝道:“司马春尚有兵马二十几万,若能全力攻击一处必定让中央军无暇顾及我们,一个蜀王值得。不过汉中要掌握在我们手中。”
    于是双方你来我往经过一阵拉扯,司马春和苏浩终于正式联手,司马春出动十五万兵马出武关再次进攻南阳,剩余兵力依然在潼关与李信对峙。
    围攻南阳一月有余,损失三四万兵马,宛城内的郑云峰的伤亡同样不小,原本的三万人如今能战之兵不到一半。加上粮道随时可能被切断,他不得不退出宛平前往方成山。
    与此同时苏浩兵分两路分别从江夏和寿春进攻汝南。对,就是汝南,因为苏浩集团认准了朝廷不敢用方成山和沛国的兵马支援汝南,汝南一旦被攻破,就可以与司马春夹击方成山或者与徐州的兵马一起夹击沛国。事实上也是如此,方成山虽然是李晶坐镇,但他需要面对的是十万贼兵。而沛国的张亮则尴尬无比,因为从青州直接南下寿春后来朝廷回迁他留下来协助太子苏瑞,经过一年多的并肩战斗也算是有了一些情谊,现在朝廷废除了苏瑞的太子之位。原本他可以与苏瑞两面抵挡寿春和徐州方向的敌人,现在需要他一人来协调。苏浩在徐州囤积了十五万大军,寿春方向同样虎视眈眈。
    镇守汝南的是曹文诏,他从面对的敌人四五万贼兵突然变成了二十万!而他手中只有六万人,眼见苏浩大军来势汹汹,曹文诏除了固守平舆不得不知拍人向朝廷求援。
    武帝和五军都督府以及兵部的官员也是焦头烂额,现在除了北方和潼关,其余各路全面处于下风。朝廷不得不继续募集新兵,同时调遣郑云峰前往汝南支援。担新兵要真正形成战斗力至少需要三五个月。郑云峰担心曹文诏坚持不了那么久。于是提议从潼关和方成山各抽调一万兵马支援汝南。
    武帝经过慎重思考之后决定听从郑云峰的建议,并且将从太喊上上招安的四万人悉数派遣到汝南前线。
    但苏浩集团显然是铁了心要攻陷汝南从而牵动全局,所以无论从江夏出发的还是从寿春出发的沿途的县城都统统放过直奔平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