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今日,厂卫尽归自己之手!
作者:炖烂的肉汤   拯救大明朝:我能与崇祯交换身体最新章节     
    “来,看父王画的这副画怎么样?”
    等朱常淦见过他这位便宜父王的时候,才发现这位正是他想象中的闲散王爷的样子。
    身着四团龙,上面绘制有金线,头戴玉冠,腰间缠着玉束带,虽然已经年过六十,但脸色红润、皮肤白皙,目光炯炯有神。
    没有衣食之忧,心心念念的就是自己的画而已。
    朱常淦冲着襄王行礼问道:“父王,咱们襄王府有多少护卫?”
    “护卫?你怎么想起问这个了?又和谁打架了?”朱翊铭不由脸色有些难看。
    朱常淦乃朱翊铭第四子,因为其幼小,所以宠爱有加,想不到反倒是把他的心性养刁了,从小到大,就没有让他省心过。
    “父王,这几日我在家读书写字,不曾惹祸。”
    “哦?”朱翊铭不由将头抬了起来,“你……读书写字?怎么可能?”
    “千真万确,我骗谁还能骗父王不成?”
    “那我考考你……”
    朱翊铭的话还没有说完,就听着朱常淦道:“父王,今日天色已晚,既然考校,还是明天白天比较好。”
    “半夜,我想多陪父王说说话。”
    “……”朱翊铭想了想,终于点了点头,叹了一口气,“这襄王终究不可能传到你的手上,为父这些日子感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不得不为你考虑一下啊!”
    朱翊铭的嫡长子早夭,嫡次子朱长澄极为出色,之后襄王的位子,大概率落在嫡次子的头上。
    朱常淦虽然被封为进贤王,但依着他这吃喝嫖赌的浪荡性子,终究不是正途。
    “你问王府的护卫多少干嘛?”
    “父王,如今各地的起义军此起彼伏,去岁,后金入关劫掠,中院的官兵大部分都驰援北方战场去了,咱们湖北的官兵兵力空虚,为防万一……”
    “蔼!”朱翊铭摆手,“不足为惧,大明朝那么多的文官武将,何须我们来操心?”
    “再说了,那张献忠已经被左良玉打的东躲西藏,溃不成军,怕他作甚?”
    朱常淦叹了一口气,暗道:防的就是他。
    两年之后,张献忠将在湖北谷城再一次起义,到时候将袭击襄阳城,将襄王一脉屠杀殆尽。
    历史上虽然说朱长澄和朱常淦两人跑出去了,因为没找到尸首,这就能说明一定活着吗?
    “父王,左右我也没有什么事,就让我暂理王府护卫如何?”
    “等考校之后,我看你的表现不迟。”
    看朱翊铭的样子,真的是一点都不担心,朱常淦干着急没什么用。
    自打建文削藩、朱棣夺权之后,采取内迁驻地、将不法藩王废为庶人、取消藩王军队等措施限制藩王,明朝王爷们的兵权被大幅压缩,基本上只能起到护卫的作用。
    后来在朱厚照时期的正德年间,宁王起兵叛乱,王明阳出兵将宁王镇压。
    之后明朝的王爷地位就降到了极点。
    不仅不允许进京,还限制出城。
    那么明代王爷都在做什么?
    大部分都如襄王朱翊铭一样,没有生存的压力,并且有经济支撑。
    又有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钻研自己喜欢的东西。
    有参禅悟道的,比如宁献王朱权,其不仅信奉道教,还建道教宫观、校正刊刻道教书籍。
    有为非作歹的,王爷就藩之后,无论是自己的原因还是下人的狐假虎威,大明王朝各地与王府有关的犯罪案件层出不穷,王府内部,王府与官员,王府与百姓的冲突不断。
    也有追求享乐的,如梁庄王,追求华丽,家中据说比皇宫之中还富丽堂皇,还有庆成王,其生育的子女竟相传有百人之多。
    也有喜欢手工的,这一点和天启皇帝一样,宁王、衡王、潞王、益王喜欢制作古琴,朱权还喜欢制作瓦砚、朱载堉制作乐器。
    也有喜欢刊刻书籍的,宁王朱权编写的《神奇秘谱》《唐律笛色谱》中便有唐宋古谱,仅他一人编写的见诸史料的书籍便达到一百多种。
    朱常淦叹了一口气,“大明朝这帮王爷的生活,真的是多姿多彩啊!”
    说他们遗憾、悲惨也好,骂他们蛀虫也罢,但他们总体上而言是丰富多彩的,如朱权留存下来的大量史料书籍,八大山人这样一度“疯癫”的落魄人,被后人推崇。
    可惜自己没有赶上好时代!
    ……
    等朱常淦从屋子里面出去之后,朱翊铭停下了手中的毛笔。
    目光闪烁如老狐狸,摇头叹道:“护卫?你真的以为咱王府有多少护卫?”
    按照明律,亲王的护卫几乎都是从禁卫中挑的有的本身就是厂卫和朝廷的眼线,按祖制,不得超过人,但实际上不过百余人。
    一旦违制就会受到极端严厉的追究,且亲王不具备完全司法豁免,杀了人一样要追究。
    万历朝的辽王,仅仅被怀疑就被下狱死的不明不白。
    这些护卫说白了,就是监视亲王活动的,一旦王爷活动范围出了王府所在的州府,被锦衣卫和东厂知道,那事情就大了,搞不好小命不保。
    关键无论是万历朝、天启朝还是现在的崇祯朝,历届首辅都喜欢拿藩王说事,就因为藩王们没权。
    对于厂卫,他们也不敢得罪,就怕他们心血来潮,往王府里面塞一件龙袍,那就全完了。
    朱翊铭喃喃道:“父王只是想给你谋一个出路啊!”
    ……
    而朱常淦回到自己屋子,再次激活了和崇祯皇帝的通话功能。
    「请稍后,正在搜寻崇祯。」
    很快,崇祯的那边接通。
    “喂,崇祯,有一件突发事件,明天帮我考试一下。”
    “考试?什么考试?”
    “明日我父王要考校与我,你顺便帮我通过一下。”
    “……”正准备前往坤宁宫的的崇祯脸色顿时发黑,张口结舌面红耳赤。
    崇祯做皇帝十年,自身也三十多了,谁能想到还得做这等事?
    “我拯救大明朝,你帮我考试,合情合理。”
    崇祯怔了一会儿,“考校之后,你会得到什么?”
    “王府的护卫会交到我的手中。”
    “伱要护卫何用?”
    “我得将大明朝的藩王们的积极性给发动起来,让他们参与剿匪。”
    “让他们剿匪?”崇祯不由愣住了。
    “大体想法是这样……”朱常淦将自己的想法大致的说了一下。
    主要允许各地王府拥有定额护卫,从祖制下手,既然祖制允许有三千护卫,那么就应该扩到三千人。
    至少千人以上。
    这些王府不是没有钱,他们有钱,也一定可以养活这些兵勇。
    就以他们襄阳府来说,历史上张献忠占了襄阳,缴获了杨嗣昌储存在那里的大批粮饷和兵器,又把襄王府金库里的几十万两银子分发给当地的饥民。
    这还不算府邸里面的那些古董、字画、店铺和田产。
    相比而言襄王在各地亲王之中,算穷的。
    以福王朱常洵为例,他待在北京城,不想去就藩,单单提出就藩的要求,就比襄王府的资产多数十倍。
    【第一,庄田四万顷减半,仍须两万顷,中州腴土不足,取山东、湖广的良田凑足。
    第二,籍没张居正的财业,尚存官的拨归福府。
    第三,从扬州到安徽太平,沿江各种杂税拨归福府。
    第四,四川盐井的一部分收益划归福府。
    第五,请淮盐一千三百引。】
    “这样不妥吧?万一他们有反心?如何处理?”这是崇祯最大的忌惮,好不容易才削藩到现在这地步,若是反弹起来。
    “三千人,才多少人?相比那些动辄几十万的反贼,翻不起多大的风浪。”
    “可不给他们钱,反而让他们自己筹建这些护卫,他们会愿意?”
    朱常淦笑了笑,“由不得他们。”
    一旦有反贼攻城,最好再死一两个王爷,这些王爷就算是为了保卫他自身的人身安全,也会把银子给投入进去,投入其中。
    崇祯对此持怀疑态度,各地的藩王天天来京城要钱,你让他们出钱筹建护卫营,去剿匪?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
    翌日一早,
    第一缕阳光划过天空的时候,朱常淦再次坐在了大殿之上。
    朝堂之上,温体仁一党和东林党的彼此攻奸虽然还在继续,彼此激烈比昨日更盛。
    朱常淦突然低声问了王承恩一句,“骆养性那边的名单有多少人了?”
    “七十三个!”
    “昨夜就增加了十多个?”朱常淦挑了挑眉头,想来,能和骆养性攀上关系的也就这些人了。
    便继续问道:“人都抓起来了,审问过了吗?”
    “审问过了,所有前往骆养性外宅的送钱的人也全被东厂的人给抓起来,每一個都审问了几遍。”
    “但这些大都是家奴,除了两个人,其余的宁死没有将脏水引到主家身上,有几个已经咬舌自尽了。”
    朱常淦点头,叹了一声。
    能替这些官员做脏事儿的,基本上都是他们最信得过的人。
    不仅如此,恐怕他们的妻儿也在主家手里攥着,他们不是不想吐口,而是不敢。
    他虎躯一震,咳嗽了一声,朗声说道:“各位爱卿,朕也想和你们说一件事儿,昨日曹公公审查骆养性,发现其贪腐巨大,迎来送往者也特别多。”
    “其中还有一些,自称是诸位爱卿的家臣。”
    “具体是谁家的?各位认领一下?”
    这话一出,满朝文武全都愣住了,全都看向御座之上的皇帝。
    眼睛瞪的巨大,
    不少人脑子嗡的一声,如炸了一般。
    这些人之中,有张四知,有范复粹,有光时亨……全身的血液全都涌进了心脏之中,四肢冰凉,不自觉的簌簌寒意。
    他们的人昨日晚间出发前往骆养性外宅送银子,本该早就回来了,却久等未归,本想着上万早朝找人去打听一下。
    想不到……
    礼部尚书黄氏俊则是猛地看向温体仁,一股寒气从尾椎骨直冲天灵盖。
    他之前去找过温体仁,就是怕皇帝把厂卫给整合起来,可现在……皇帝竟然直接查了骆养性,而且还是悄无声息的的将不少文武百官牵涉进了其中。
    温体仁也是面色狂变,在这一刻才终于发现这件事情的可怕之处。
    安静,
    落针可闻的安静。
    朱常淦眯了一下眼睛,“王承恩,将口供拿出来,让他们一一认领一下。”
    这些大臣盯着写着自家老奴,管家、下人名字的口供,以及上面的按着的血手印,不禁一个个浑身打哆嗦,脸都吓绿了。
    大明朝,废除创自魏晋的“官当、减赎及荫法”,对官吏犯罪实行“重罪加重”原则。
    行贿和受贿同罪,如今人赃俱获,由不得他们不惊惧。
    “陛下,臣冤枉啊,骆养性大奸大恶,逼迫我儿上供……”光时亨站在最后面,却第一嚎啕大哭。
    吏部侍郎张四知猛地跪倒在地,“陛下,此人以前在我家为管家不假,但因其品性不佳,早已经被我扫地出门了,定是他怀恨在心,挟私报复,望陛下明鉴。”
    “陛下,此人虽为我妻弟,但好赌好色,骆养性嚣张跋扈,为非作歹,我怎么可能与这种人为伍?定是两人狼狈为奸,陷我于不忠不义……“吏部左侍郎范复粹也诡在地上,声泪俱下的哭诉道。
    “陛下,老臣愚钝,受了歹人哄骗……”
    朝中一个个跪下来,恸哭流涕。
    七十三个官员,全都声泪俱下的控诉骆养性狡狠奸诈,嚣张跋扈,索要贿赂……没办法,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给摘干净。
    哪怕他们攥着下人的妻儿做要挟,对方应该不会出卖自己,但此刻态度却还是要摆足的。
    “不是,你们……你们怎么能如此弹劾?”礼部尚书黄氏俊骇然无比的看着这些人。
    首辅温体仁、户部尚书毕自严,工部尚书刘遵宪,兵部尚书杨嗣昌等其他一些文臣,一个个面色难看。
    嗓子干的厉害,像着了火一样,火辣辣的疼。
    皇帝每次想革新除弊,他们这些文官跳出来说这有违祖制,站在舆论的制高点,煽动文人对崇祯政策进行猛烈攻击。
    这也是为什么,东厂和锦衣卫一直没有攥在崇祯手里的原因。
    只要崇祯想利用厂卫做点什么,他们便以圣人之道去否定,去弹劾。
    王之心、骆养性,待在东厂督主和锦衣卫的位置上,正是他们文官所希望的结果。
    宁可让东厂和锦衣卫烂掉,也不能被崇祯启用。
    以往,崇祯皇帝对此毫无办法。
    可现在……突然之间,形势就发生了逆转,而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坐在御座之上的皇帝。
    这些文官头都要炸了,背后仿佛有冰冷的蛇在爬动,心底簌簌发寒。
    对于这些文官集团来说,最怕的就是皇帝将厂卫给拧成一股绳。
    可现在半数的文武都在弹劾骆养性,直言:“请陛下明察!”
    请皇帝明察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给陛下清洗锦衣卫最好的借口和理由。
    关键,他们不可能劝得动,因为温体仁他们只是在和皇帝争权,但跪着的这些人却是在保命。
    朱常淦看着这些文武大臣的表演,眼睛眯了一下,嘴角上扬了起来。
    他知道,自今日起,东厂和锦衣卫尽归自己手中了。
    对于明朝皇帝溶于水的恐惧、文官们一言不合就可能重新扶持新皇的担忧,终于可以缓那么一口气。
    才算是有了大展身手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