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季札(一):让国
作者:立日耳   王朝的腐朽最新章节     
    季札,吴王寿梦第四子,吴王诸樊、余祭、余昧之弟,史称延陵季子,乃是春秋末期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季札是一个贤明且知礼的人,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有着许多足以流芳百世的故事。
    其中最能表现季札贤德礼节的便是季札让国的典故。
    公元前五六一年,吴王寿梦去世,他生前就想要立季札为吴国国君,可季札不肯,才传于长子诸樊。
    一直到寿梦的第三子余昧去世,也就是公元前五二七年,寿梦依然不接受吴王之位,吴王僚继位。
    这场长达三十五年,‘兄终弟及,传位季子’的安排才宣告失败。
    春秋时代的礼、节、举、止,确实是让人很捉摸不透的,它能诞生蘧瑗、子产这样贤明大德之士,也会产生一个个弑君谋国的奸妄之徒。
    或许真是大乱之中蕴生大变,在这个礼法崩溃的时代,会有全无礼法秩序的狂徒,也会有执礼行义的高士。
    季札的贤明不仅让他在吴国内部备受推崇,作为吴国外交官出使列国时,更是让他的贤明传遍诸侯。
    吴王余昧三年,即公元前五四二年,吴国大夫屈狐庸出使晋国,晋国大夫赵文子就这件事情问了狐庸。
    他表示,诸樊死在了巢国,余祭被看门人杀死了,这好像是上天都在帮季札得到吴国国君之位。
    狐庸回答赵文子,两任吴王身死是他们自己的命数,跟上天是没有关系的。上天就算是帮助,帮助的也是现在的吴王,吴国现在百姓归附、法度有序,就是明证。季札是一位贤明有度的人,虽然他应该享有吴国,但是也不会接受的。
    事情的发展也确实是这样,但是三十五年的‘兄终弟及’,最终却没有换来季札坐上吴王之位。
    在嫡长子继承制盛行的当时,他的后续影响也是极坏的。
    余昧的儿子吴王僚当上了吴国国君,可是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却是心里不平衡了。
    兄终弟及都是为了季札当上吴国君主,既然季札不愿接受,那么这吴王的位子就该由诸樊的儿子,也就是公子光来继承。
    反正公子光和相当的一部分人都是如此想的,由此引发了之后吴国的一场动荡,但此为后话,稍后再提。
    由此可见,一件事情的初衷可能是极好的,但随着事情的发展,可能就会产生完全不在意料之内的影响和后果。
    尤其是这个初衷,在相当程度上是不是与当时的时代特点有所出入,一个人或者是几个人、少数人的努力与广大的基础相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