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文化即使落后消弭,也需记录。
作者:武剑仙   我一个国家队,混娱乐圈很合理吧最新章节     
    第488章文化即使落后消弭,也需记录。
    时间就这么度过。
    记录工作正在扎实的推进。
    在社科院大佬的主导下,编辑与校对工作展开。
    关于少数民族经济学,律法,哲学,考古,历史,文学,语言,宗教,艺术,等多方面的记载,开始汇拢,由各项专家进行实地的分辨,讨论,以及确认。
    社会科学这玩意吧,是很难保证一点都不错的。
    理解错了方向,那是十分常见的。
    就如当初贾湖考古一般,如果没有找乐器学专家核对,如果李景霖当初不是灵光一闪,突然想起了古书中对“龠”的记载。
    恐怕,这玩意真就要被学术界当做“笛子”来对待了。
    少数民族的文化更是如此。
    “接下来就该离开这边了,下面需要记录的东西太多,接下来估计要跑好几个地方。”
    黑彝后面,白彝还排队等着呢。
    而在这次的记录中,则是探寻到了117套舞蹈套路。
    “哦?那成果真不错啊!”
    洛诗瑶和李景霖非常默契的一起叹了口气。
    洛诗瑶兴奋之余,也是有点惆怅的。
    视频中没有任何的音乐。
    洛诗瑶正在跟着歌剧舞剧院的编舞老师,详细的展开研究民族特色舞蹈。
    若不是记录,整理,搜集,想必,一些忽视掉的动作套路,很可能就湮灭于历史长流之中了。
    但坐在那里,分析记录
    简直是太耗费脑细胞了。
    李景霖眼前一亮。
    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
    单纯是根据民俗文化,当地的叫法,记录各种元素与动作。
    “现在咱们记录了大概多少套舞蹈动作?”
    当然,这个舞蹈的展现形式并不是通过作品表达的。
    捏吗,根本停不下来。
    但就算目前已经有了相当大的突破,真正搜集整理的套路,也就只有117套。
    正在做舞蹈记录小组顾问的李景霖,在休息的间隙,开口问了起来。
    再从山区风格与坝区风格的学术性对比,结合民俗学来看。
    谁能想到,这半月的努力,就连彝族的分支都没走出去?
    如果非需要节奏,也就只有最简易的节拍器。
    “目前为止,仅烟盒舞,已经归纳整理了117套。”
    “嗯烟盒舞这一分支基本可以说记录完毕了,正在记录其他舞蹈。”
    能够确定的,是这舞蹈的套路,应该多达220套。
    这个动作叫什么名字,起源于什么,跟当地文化,思想,甚至是宗教,或是历史,都有着什么样的联动,怎么来的,是什么样的,经常用在哪里。
    红彝走完,要去看黑彝。
    对于洛诗瑶这样的舞者来说,自然是会觉得相当可惜。
    “唉。”
    一个红彝族群走完,去另一个红彝族群。
    跳倒是不需要跳,当地的民众就可以很好的展示。
    原本对于彝族烟盒舞的舞蹈套路的搜集与整理,只有八十九种。
    实在是工作量巨大。
    对其中相似的,不同的,都需要进行甄别筛选。
    洛诗瑶揉了揉眼睛。
    痛并快乐着。
    当然,视频资料的录制也在顺利的展开着。
    果然是研究民俗学,研究民族文化艺术的天堂
    与地狱。
    通过口述代代相传的内容,彝族音乐的特性,不同红彝族群所遗传下来的不同舞蹈套路互补。
    这对于洛诗瑶来说也是个巨大的工作量。
    滇南啊滇南。
    还有一百多套的舞蹈动作
    很有可能已经消弭于历史之中了。
    而彝族这大工程结束了,就能搞定吗?!
    笑死。
    就在滇南。
    后面还有二十多个民族等着呢。
    更别提全国上下其他少数民族了。
    压根绷不住一点。
    虽然整个大型的记录搜集任务,出动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专业的顶级顾问相当之多。
    但问题来了。
    有些冷门专业的学者,那少也是真的少。
    比方说,一些非遗的研究者。
    更比方说,李景霖这种又是非遗研究者,又是国内少有的乐器学专家。
    更是恨不得得一个人撕成十个人去用。
    文化艺术这方面的高端人才培养难度,可绝不逊色于什么医学,或是理科研究者。
    在保证分辨能力,p古位置的基础上,还需要博采众长,具备横跨数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确实太难了。
    就比方说。
    总结滇南民族文化中,开始涉及到了一种很多大众“嗤之以鼻”的艺术。
    纹身。
    现代的纹身吧,大部分是很多不懂事的孩子觉得很酷炫,所以到处炫耀,再加上华夏古代“刺青”一词又多与刑罚为伍,显得十分负面。
    比方说,先秦时代的黥刑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
    但实际上呢,这还真就是华夏文化中很有趣的一环。
    文身,镂身,扎青,点青,雕青
    与其说刺青是刑罚,不如说是警示,最大的例子,便是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但还是那句话。
    华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
    汉文化中,刺青的作用是警示,也常常见于刑罚。
    但在其他文化中却未必如此。
    文化的差异是需要包容的,而不应该有文化歧视,纹身也不是什么混子专属,更不是舶来品。
    在滇南。
    纹身文化就是最直接的装饰艺术,历史甚至要追溯到中石器时代。
    在少数民族文化传说中,纹身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让死者的阴魂认不出自己,后来,则开始有人将本氏族的图腾崇拜纹在自己身上,寓意着圣物附体,给人帕瓦。
    直到后面发展后,原始的人族开始觉得,这具有一种美。
    在民俗学的研究中。
    滇南少数民族的纹身,是紧密与其文化,历史,传说,信仰联系在一起的。
    即使到了现代。
    也依然有许多傣族,独龙族,佤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抱有着这种习俗。
    这其中,甚至包含对祖先,对古代英雄的崇拜。
    甚至仍然是现代,这些民族也并没有使用“科技”,依然沿用着现代人视角看来,很危险的“古法”。
    而且,还有独特的民俗文化要求,只有接受了来自于祖先遗留下来的特殊标志,才能具有族内地位,一些男女成年之时,这甚至会成为一种成人礼。
    这一路走来,见识到了这些稀奇古怪的民族习俗,各式各样的多元文化。
    李景霖的感触也颇多。
    是否是陋习,这其实是一个很严谨的学术问题。
    若是从当地民族的生活习惯,个人意愿,接受度,以及其蕴含的艺术价值来说。
    一众专家坚决认为。
    这样的文化习俗,应该“不主动推广”“不广泛提倡”。
    但要“保护”“传承”,并且“尊重”。
    在现代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冲击之下。
    纹身,这种对于黎族人民来说,很纯洁,很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正在逐渐变少。
    手艺也逐渐失传。
    于是,在征得当地人同意之时。
    科考小组带着高档摄像机,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来到了一家仍然保留着古老气息的城寨之中。
    找到了已经年近70,部落中最后一位纹身手艺人。
    为一位愿意传承先祖文化,刚满18岁的年轻人,进行纹身。
    并且,将整个流程,记录下来。
    古法,总有落后的一天,习俗,也会改变,手艺,更是会被取代。
    一些民族文化的逐渐消逝,似乎是历史的必然。
    但作为李景霖个人来说,保护好独特而灿烂的文明遗产是很重要的。
    这不是守旧。
    哪怕对于一些文化习俗,李景霖自己也认为,落后了。
    但保持尊重,并且记录下来,哪怕失传是历史必然,也起码要让后来人知道。
    有些文化,曾经来过,也曾经灿烂过。
    它们寄托了一群人,在悠久的岁月里,刻下那浓墨重彩的灵魂。
    时间缓缓度过。
    李景霖也在山里跑了一个多月。
    绝对算得上是颠沛流离。
    毕竟,虽然国家大力修建了很多路,基建拉满
    但走山路对于李景霖这“娇生惯养”“细皮嫩肉”的城市娃来说,确实还是有点炸裂了。
    待李景霖和洛诗瑶终于从山里出来以后。
    整个人可都黑了一大圈。
    甚至衣服都换了两茬。
    鞋子更是扔了三双。
    还真不是浪费或是矫情。
    常走山路的小伙伴应该能知道,若是真在山里滚两圈出来后,再皮实的鞋,都很可能报废。
    和洛诗瑶来到昆昆昆明。
    再次见到马教授后,迎来的是一波非常爽朗的嘲笑。
    “哈哈哈哈哈!李小子,这山里是真养人啊,你看你黑的。”
    “.老马,你不说话的时候还挺帅的。”
    李景霖撇了撇嘴。
    自己在照镜子对比以前照片的时候,人也是十分炸裂的。
    想了三天三夜都没有想明白。
    为什么当地人能保证白净水灵。
    但我就直接炸裂了呢?
    这东北的冻梨,来到南方山里,就真得捂坏?
    “我现在只想赶紧找到你那朋友,把工作给做了。”
    李景霖嘟囔了起来。
    “大老爷们黑不黑的能咋的,憋工作室里养几天就好了”
    “哈哈哈!”
    马教授更是忍俊不禁。
    但还是收敛了许多。
    毕竟
    哪怕保养的很好,洛诗瑶也免不了变的黑了一些.再说可就不礼貌了。
    “行,我马上带你去。”
    马教授笑了笑。
    “没吃饭吧,要不一起去吃个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