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自古以来,多元一体!
作者:武剑仙   我一个国家队,混娱乐圈很合理吧最新章节     
    晚上的娱乐过去的很快。
    以李景霖的视角来看.
    红彝人对于这种群众性质的舞蹈活动,就和城里那大爷大妈吃完饭后出来逛逛公园差不多。
    非常的舒适自然。
    马教授站起身,和李景霖笑聊了几句后,便也悠然自得的离开。
    看着马教授的背影,李景霖不由得笑着感慨了一声。
    “这马教授还真是个妙人。”
    “当然了。”
    洛诗瑶点点头。
    “马教授很厉害的,你别看他有一点不着调,实际上,真的是把一辈子都奉献给民俗文化研究中了,说他是华夏文明的基石之一,也不为过。”
    听到这样的评价,李景霖深以为然的赞叹道。
    “是啊。”
    民俗文化,是十分容易被人小觑的。
    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似乎只是觉得,这民俗文化该研究,该尊重,但具体重要在哪,却完全不明白。
    有时候,也经常会有一些较为激进的年轻人认为,民俗是好的,但太强调民俗很容易捧古人臭脚,将糟粕视为瑰宝。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但那是宣传与推广的事情,这是李景霖这样艺术工作者的事情。
    将好的推广,将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内容尽可能的规避,不要大张旗鼓的摇出来,引起一轮轮的争议。
    民俗学的马教授,需要做的,就是抛开个人的感性,去以学术的态度全面的分析研究古民俗文化。
    而民俗文化这方面的研究,真正牛b之处,是在于“巩固华夏民族,华夏文明的根基”。
    之所以西方搞了一大堆的文化,努力了许久,耗费了巨资,也没有从思想文化的根本上摧毁华夏,正是因为,华夏有根。
    这个根或许大众觉得很笼统。
    但在民俗学内,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华夏文明,从古至今便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文明。”
    这可相当重要了。
    民俗学的种种,便是在不断的巩固,加固,证明这个观点。
    国家国家,国,与家。
    家,是多元的,是不同的,国家这個词的内涵,是西方“country”所永远无法表述的。
    远古的华夏大地,文明的火种散布开来。
    散,是满天星。
    这满天星形成了不同的族群文化,发展壮大,然后汇聚,凝聚,战争,逐鹿中原。
    天南海北的各种人族,交流,影响。
    春秋时期,便对各个诸侯形成了称呼。
    诸华,诸夏。
    多元民族汇聚在一起,形成了真正意义上华夏民族的概念。
    在秦时,经由车同轨,书同文,开始形成一体化的雏形,文化方面再次高度一统。
    而自汉后。
    汉人,汉族,便被国外如此称呼。
    是的,汉族,本就不是一个民族。
    而是无数远古的民族形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因为,直到唐代,律令中终于正式称唐人为“汉”,汉族的族称才彻底定型。
    而唐代又是一个真正多民族,多元化,面向世界的国度。
    无数来自于zd,西域的胡人,也是可以进入到中原经商,甚至当官,获取唐人身份的。
    漫长的演变中,这些人,也与华夏大地上其他人逐渐融合,经过千年,成为了“汉家文化”中的一员。
    所以,华夏民族,对待少数民族的同胞,是和世界所有国度都截然不同的。
    或许很难有人相信。
    但在国内,如果是少数民族,是可以更改成汉族的。
    “只要你是华夏国籍的,那只要你父母同意,你觉得你是汉族,那你就是汉族”。
    而对于少数民族的态度呢?
    【大家都是一家人,尊重文化,多元化,多样化,扶持,支持,共为一体。】
    哪怕是长相,科学意义上的“人种”截然不同的俄罗斯族,哈尼族等等
    大家也都不会觉得“那是外人”。
    这其中,“一家人”的思想非常的重要。
    民俗学。
    无论在溯源,证明,还是帮助少数民族挖掘历史,文化,以及对民族事业做出杰出贡献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是马教授这样的人,汇聚起来,撑起了文明文化的根基,使得华夏文明在疾风中屹立不倒。
    是民俗学不断的深入挖掘与研究,证明了一件事。
    华夏大地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融合,不是近现代的事情。
    汉族,也不是一个西方学者定义的“种族”概念,而是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概念。
    多元一体。
    那特么是自古以来。
    这在zz与经济领域更是相当重要。
    正是因为多元一体,所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的多极化。
    经济贸易带与海上丝绸之路。
    不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吗?
    这简直是这片大地上一切的根本。
    有根本在,华夏民族便从不会倒。
    “说起来,来到滇南后,还真是感觉,历史是一个环。”
    李景霖感叹了一声。
    不由得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微笑。
    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夜色,仿佛横跨时光长河,看到了历史的痕迹。
    “说起文化共同体,多民族能够团结到一起去,非一日之功,从古代,自丞相诸葛亮起,便为此打下了基础,奉献出了巨大的贡献。”
    “想必若是丞相能看到如今华夏众多民族多元一体.也一定会很开心吧。”
    洛诗瑶眨了眨眼睛,没有说话。
    实际上,虽然全国各地小伙伴开玩笑什么“蛮夷”“蛮夷”的,但从不会有人因此生气,这便是文化共同体的妙处。
    何为蛮夷?
    蛮夷指的是华夏民族文明文化体系外的。
    是的,几千岁的老同志选择的从来都是文化致胜。
    “说起来,我来到滇南后,发现好多人似乎都非常喜欢诸葛亮啊。”
    洛诗瑶好奇的开了口。
    “甚至我听马教授说,好多民族甚至将诸葛亮看做本族神明,将其供奉起来,祭祀的时候,先尊孔明,后尊火,再尊神。”
    “哈哈,丞相在西南确实是大名鼎鼎。”
    李景霖笑了。
    “你知道基诺族吗?”
    “啊?那是.”
    “传说中,基诺族是诸葛亮的南征部队,但因为贪睡,睡过头了,后来虽然追上队伍,但丞相拒收他们,不过,倒是安排他们好好安顿下来了。”
    “基诺族小男孩衣服背面的圆形刺绣,据说就是诸葛亮的八卦图,基诺族的祭祀就会高呼孔明先生。”
    说到这里,李景霖突然笑了起来。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当然,另一种说法,也是说基诺族贪睡。”
    “啊?哈哈哈,看来基诺族从古代就了解到了生活的真谛。”
    洛诗瑶也忍俊不禁起来。
    “天大的事情不如先睡一觉,睡饱了再说。”
    “傣族.傣族就更有意思了。”
    李景霖咂咂嘴。
    “传说中,诸葛亮南征,便授予了傣族人耕田技术,在傣族人遇到蚊虫鼠蚁困扰时,诸葛亮留下了【想命长,水冲凉,草棚矮,住高房】的策略,于是,就有了我们熟知的傣族竹楼。”
    “甚至其中【水冲凉】,便是泼水节的由来之一,放孔明灯,也成了泼水节的传统习俗。”
    “我去,我还真不知道。”
    洛诗瑶顿时大感兴趣。
    好家伙。
    亮哥到底在西南大地都做了点什么事情啊?
    “同样是南征到维西地区,传授了当地百姓种植水稻的技术,于是,为了迎接运稻的汉兵,纳西族男女点燃火把驱逐蚊虫瘴气,这就是火把节的由来之一。”
    历史是一个巨大的环扣。
    昔日之因,结下了今日之果。
    就如带嘤留下了巨大的烂摊子,整个世界都因为搅屎棍的历史遗留问题矛盾不断。
    反观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孔明先生呢?
    “在孔明先生的帮助下,德昂族才正式步入农耕社会,在德昂族民俗文化考究中,传说诸葛亮开发西南中,有次摔落山谷,被德昂族姑娘阿诺救下,悉心照料。”
    “两人产生感情,孔明先生留给了阿诺姑娘天文,地理,农耕,织衣,并且,临别之时,诸葛亮将自己的帽子赠送给阿诺姑娘,据说,这便是德昂族住所的样子由来。”
    “后代,德昂族一直便将诸葛亮称为【孔明老爹】,昂,当然,也同样留下了火把节与泼水节。”
    说到这里。
    李景霖不由得吐槽了起来。
    “也就是说,丞相可以说是最早的薪王了,好家伙,来到南方后,乐此不疲的传火,不仅传火,还泼水,点火救火一条龙”
    火系大魔法师,丞相诸葛亮。
    他的火不只是上任三把火,用来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
    他还以文明之火。
    点燃了西南边陲。
    华夏文明的火种,得以在这里传承。
    这把火。
    一亮就是一千七百多年。
    “当然,就是因为传火,一改过去数百年的血腥征服,以文化,文明,带给当地更好的生活,所以,大家自然愿意爱戴他,人心的归顺,也真正建立了我们现在多元一体的基本盘。”
    说到这里。
    李景霖不由得再次吐槽了起来。
    就连表情都变的非常奇怪。
    仿佛是想起了一些绷不住的故事。
    “这火一烧,怕是丞相都没想到,一千多年后,他最大的竞争对手,居然是西方传教士,甚至还成为了耶稣他哥”
    “啊?!”